APP下载

浅谈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2009-06-15孟前莉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作用旅游

孟前莉

摘要: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作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统性、横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

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都在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因此。旅游业应该把民俗文化的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民俗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都形成了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习俗。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地情调”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求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无不把自己的民俗文化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财富加以维护和崇敬。民俗文化的这些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心理需求相吻合,同旅游者很贴近。与自然旅游资源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比,民俗文化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民族古老历史久远且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更容易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肯定评价的基础上。这种自信表现在与“异文化”接触中,发现了我与非我的同时,能够对本民族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都采取分析的态度,存己之优,择人之良。使得本民族文化吸取丰富营养而健康地发展。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各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而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和宗教建筑得到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等等。

二、民俗文化具有的独特的民族资源

旅游业作为人类潜在的生活需要之一,正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介入我们的生活,而民俗文化以鲜明的地域特征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民风、民俗纯厚古朴,是各地的一份独特的文化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丰厚的旅游资源。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该看到,在现代旅游中,广大游客除进行自然山水观光、文物古迹凭吊外。主要是参与民俗风情游;对国外游客来讲,一心想探求东方异质文化的奥秘,怀着很强的求新求异心理,热切地希望了解东方古国的生活,所以民族民俗游已成为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

而对那些久居喧哗热闹的大城市、向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异域风情的国内旅游者来说,众多清新、优美、自然、真实的民族民俗文化村和各类民俗人文景观,也同样具有吸引力。因此,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独有的民族资源,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大的方面而言包含了以下内容:

(1)建筑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例如:广东的客家围屋,反映了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防御外来袭击的抵抗力。

(2)艺术方面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饮食方面从众多现存的民俗事项来看,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我国现有十二大菜系,各具特色,这既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还使广大游客感受到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的内在魅力。

(4)节庆方面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存的节日庆典,例如客家的山歌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独有的节日庆典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

(5)历史源流方面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富,众多的名人事迹是游客很感兴趣的内容,旅游价值很高。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青海互助在土族人家开放的民族风情园。(5)主题附会式,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6)短期表现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的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以及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的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桔等八个民族的“花儿会”。

三、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其独特形式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民俗风情可以使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可使旅游者体验各种不同的习俗风情,陶冶情操。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精神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丰富的内容。民俗文化是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参与性与娱乐性的旅游文化资源。民间的一些风俗佳节、如端午节龙舟赛,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等都是富有群众性、参与性的旅游节目。民俗旅游通过游人亲身投入,成为特定民俗环境中的一员。满足旅游者欣赏、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目的,使旅游者在异乡异地体验和自己平时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风情。

民俗文化作为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现代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发展现代旅游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的潜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差异;第二,神秘性:每一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一定的变迁,但核心和母体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成为其中一员,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第四、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首先民俗文化要原生态,突出“民族一地方”个性,即从美学、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把我们民俗文化中的“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旅游者融入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产品最畅销的“卖点”。旅游产品要求积极、健康、向上。一方面要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为了满足某些游客的某种需要,搞低级趣味的东西,忘掉我们民俗文化优良传统中的精髓。

但是目前民俗文化旅游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可大都是自发的不成规模的开发,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因此在进一步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旅客设计最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并注意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高度融合,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游客感到游有所获、游有所乐、游有所感。民俗文化旅游开放应通过广泛宣传扩大知名度。旅游宣传是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比如青海省搞的“七彩互助”、“撒拉人家”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中外的游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曾经产生和形成过许多民俗文化,如端午节龙舟赛的民俗文化、云南彝族山乡火把节民俗文化、傣族泼水节民俗文化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总是通过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对本民族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帮助人们学习劳动本领和了解本民族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凝聚力。民俗文化还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其中以传统节日和游艺活动为突出,可供人们享受和利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作用旅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旅游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