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术创作独特风格的形成要素

2009-06-15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刚 政

摘要:本文结合中外美术名家实例。论证艺术作品个性创造与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性。认为在继承、借鉴与创新轨道上,需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交融与璧合。需要画家心智技巧和标新立异的创造艺术之精神。

关键词:风格孕育;个性的构成;深化创新

一位成功的美术家,其作品最后受到历史的承认,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品味和风格。独特的风格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它要求创造者在主体意识上标新立异,具有民族精神和充满时代气息。艺术作品要有画家的“自我”,即体现作者的个性和认知。艺术审美、艺术进步都需要独创,所谓“语不惊人四不休”道出了这样的境界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的独特性。不同的作品,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有风格的作品才能有其生命力,风格愈鲜明作品的生命力也就愈强,作品“永恒性”的程度也就越大。古今中外美术发展的历史,诸多的绘画大师无不具有个人的绘画风格和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达维特的古典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每个时代的画家都在绘画个性语言方面努力探索。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寻求培养和树立具有强烈绘画风格的个性语言,这也是每个当代画家要给予高度重视或期待完成的事业。

任何一个有自己风格的画家都必然要经历学习和创造两个阶段过渡,但如何面对以往的一切伟大成果,是美术界所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一部分艺术家认为“只有不断反传统”,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另一部分艺术家对此观点看法有所不同。倡导“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才能求发展”,即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笔者认为两种理论都有其正确性和意义,它们同属于方向性理论大层次之下的不同概括。

我们从热衷“反传统”提法的画家们的全部理论和全部作品风格来分析。他们的作品并没有传统精神特征,而是在批评前人画的基础上,去创造自己的风格。而且这部分画家,不仅是批判吸收了东方传统绘画,而且包括了西方传统作品和自己的过往实践。他们是不断向东西方传统文化挑战,又不断反判自己的过去。在此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创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另一种是继往开来,以传统艺术为底蕴,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这种理论要比摒弃传统的提法更科学,但同样在传统方面力求发展,却有着力点不同的两种可能性,只有当继承冲破一切都继承的牢笼并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时,才能使传统作品与个人风格作品形成互补态势。主张在反叛的思想指导下的继承,是一种有巨大潜力和灿烂前途的精神,它发掘了人的创造力和独创性,有利于我们艺术观念的更新,能较快地推动一个封闭的艺术早日走向未来,推动区域性的艺术与世界范围的对话,并以积极的姿态将自己的作品与世界范围一切高水平的艺术竞争。它反过来可唤起一个民族迈向新艺术高度的奋发精神。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美术史上历代伟大的画家都如此。我们从“点彩派”绘画大师修拉的艺术活动中可见一斑。修拉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他保持了印象派画家的某些原则:即“化情节为主题,描写当代的生活。密切注意明暗效果”。修拉早年在安格尔的弟子亨利列芒主持的美术学院完成了学业,如毕沙罗所说:“修拉在学校没有白过”。1884年修拉创作的作品《挥锄的农民》融进毕沙罗以及印象派画家的铺排笔法。他的大幅作品《安涅尔浴场》中的形象也是“绝对静止。没有个性表现”,此后修拉深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使形体和光源达到完美的结合,利用光来实现自己的结构理想。《库尔瓦的塞纳河》是修拉采取此种结合的第一件作品。画面用小碎笔铺笔,笔触愈来愈少,最终变为小彩点,摒弃了印象派光色多样性。《大碗岛的星期天》是其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由此创立了“点彩法”,这是一种可以表现出光线所特有的结晶性结构感觉的方法。修拉终于创出了自己风格的作品。从绘画大师的艺术道路上我们可得知,个人风格的形成,是沿着有批判的继承、发展并创新的道路,才得以展现出自己的绘画风格特征。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往往对新领域都存在着胆怯、羞涩、谦虚或回避的心态,这种心态和行为往往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强化个体的意志。一个画家如果想创出自己的风格,不想也不去做前辈画家不曾作过的绘画尝试,提供以前画家不曾提供过的东西,那么他不可能创造出超越和突破性的作品。当然开拓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但是为了艺术作品能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必须宏扬和激励艺术家走独特的道路。因为陈陈相因与人的审美需求相抵触。如果大家都固守以往成功的经验,那么艺术创作的道路很快就会失去它的根基和活力。

许多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都能超越有限的时空,表达人类对于未来的憧憬、希望和追求而显示出其超拔于现实的不平凡气概。印象主义在美术史上永远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它冲破了几个世纪绘画上的禁锢,步入了一个色彩的、明亮的新世界。它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革了绘画。而且改革了雕塑、音乐、文学和文艺批评。就是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没有失去一定的影响力。莫奈对印象主义这一新风格的形成起了首屈一指的促进作用,当时在他的作品中从来找不到取悦于观念的意图,看不出追求“华丽”的倾向。他不顾许多人的反对,毫不退缩的坚持认为他的视觉是正确的。这种“冒险精神”也唤起了志同道合者,使其成为印象派的引路人。在世界美术史上永远具有自己的地位。而今相当多的画家都有一定的艺术才华,但总是以一种因循守旧的态度对待绘画艺术、缺乏义无返顾的“冒险精神”,总是不能主动伸展和表露创意,形成一种保守、迟钝的创作心理,在创作方式上没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没有画家个性的极力张扬,不敢也不愿涉及绘画的“危险区”。审美心理是一种怯懦、玲珑、内向的方式,并以此为其作品的指向,这种创作心态不可能以多方位视角的开拓和多层次情感去表达当代美术的创作风格,导致其作品千人一面。笔者以为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必定存在于前人未曾涉足的新境地,只有以“英雄主义”的姿态才能进入艺术广阔、深远、自由的世界。

许多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都有其独特艺术风格,且都以其高超的技艺来完成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就表达不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难赋予作品精神和灵魂。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14岁左右就至佛罗论萨跟随当时的著名画家和雕塑家委罗基奥学习,委罗基奥热心于透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以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对待绘画艺术,他的画坊成为劳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场所,在这里成长的少年达·芬奇出师时画艺已超出他的导师。如果没有在佛罗论萨十几年的探索和学习所成就的扎实基本功,可能就没有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有人认为写实绘画需要对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画抽象绘画——即新潮绘画,不需要面得逼真,因此就不必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笔者认为西方虽然流行抽象艺术,但写实绘画在当今花坛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抽象派画家,他们

的写实功夫都是很高的。现今西方的美术专业教学,非常重视写实功夫的培养。因为这是抽象绘画的基础。毕加索的绘画是抽象画的代表,但他的写实功夫非常扎实过硬,他15岁画的油画《科学与慈爱》相当成功,写实能力极高。

然而完美的技艺,并不完全都能被画家用来从事有艺术风格的创作,不少西方画家造型能力强,色彩也很好,也未能创作出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西方许多宫廷绘画功力可谓深厚,但其作品都是些俗不可耐的轻飘浮华之作。我国水墨画家中。有不少人笔墨深厚。功力精椹。也未画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好作品,也只能成为匠人。原因是他们把技术作为目的,在创作中忘记自我存在,没有打开绘画情感这扇闸门。中国美术史上异峰突起的石涛、八大山人之所以能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不仅是他们的笔墨功夫高超过人,也是他们“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灵魂,召唤着艺术之神的降临。他们的成功与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关,在各自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只有画家勇于探索,从情感认知上不断丰实自己,一定会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

画家们需要受过严格的院校美术教育,培养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也应注意室外功夫的训练。注意兼收中外美术知识,力求对人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理解。画家凡高对待绘画是非常认真的,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地钻研过素描、解剖、透视,后来他厌倦了学校的清规戒律,迫切渴望表达自己的感情。凡高响应着大自然的召唤,他走出校门,面对生活,当他把视线投向遥远的地平线时,他那激动不安的线条和色彩就象火一样地喷发出来。他的《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一画,色彩光辉夺目,构图由近及远——从柏树丛经过枳燃的黄色田野,又经过淡蓝色山脉以及白色、淡紫色天空,背景上的一块绿色。安排的非常成功。近处的土地仿佛在燃烧,柏树丛的形状宛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远方的山脉和云彩在动感线条后面,表达出对辽阔原野的寂静之渴望。是大自然的感染力推动了他在色彩方面对综合形体表现力的夸张与加强。由于凡高渴望生活。走向大自然,在他的绘画中体现出一种非凡精神,从而产生了凡高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一个画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需要借鉴以往画家们的一切伟大成果。艺术家需要继承文化艺术传统,但“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我之腹肠”。对传统我们必须有“反叛精神”,我们要学诸家,但应知诸家并非是我,这两方面成为互补势态。一个有开拓性的画家应有恢弘的气度,冲破传统的艺术格局,有进取精神,有胆识进入挑战与应战的交替运动,超越时空,重新步入一个新的艺术领域。生活、大自然是画家们艺术新风范的源泉和土壤,只有在此根基上才能谱写出一首首献给人民大众、区别于他人的光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