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人与海》的创作艺术及其作用
2009-06-15邓永桂
邓永桂
摘要: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老人与海》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因为此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情节非常简单,之所以能获得这项大奖。是因为作品具有写实手法、简洁语言、纯真无私的爱的穿插描写、两难结构或未知结构或意义空白、冰山原理、宗教寓意和意识流等独特的创作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人与海;艺术特色;作用
一、作家、作品简介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生于美国中西部伊利诺州奥克帕克的一个医生家庭。他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为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干过狩猎和深海捕鱼等工作。曾在西班牙、意大利和非洲居住。1936年到1939年参加过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著有六部长篇小说,五十余部短篇小说,以及许多游记和韵诗。他没有跟随当时文坛华丽的文风,而是提倡使用简短明瞭的句子和不加修饰的词语,作品风格自成一家,对美国文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一位老渔夫桑提亚哥住在海边,生活无依无靠,以打鱼为生。每天出海捕鱼,总想打一条大鱼,卖更多的钱。但是,在海上漂流了84天一无所获。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出航到很远的地方捕鱼。有一天。果然遇到了一条很大的鱼,老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熟练的技巧,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这条大马林鱼。因为这条鱼实在太大,老人无法将其拉人船舱,只好将鱼托在船的后面。由于这条鱼在捕获时。身上被鱼具弄出了血,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上来扑食马林鱼,老人竭尽全力保护,但还是抵挡不住鲨鱼的凶猛进攻。回到海岸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地走回那位于海边的小屋,夜晚很快进入梦乡,还梦见了狮子。
二、创作艺术特色
作品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为什么能获得文学大奖呢?细细品味该作品,能够找到作品独特的创作艺术特色。
(一)作品运用直截了当的写实手法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来描写真实的场景和感人的场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而且作品使用的语言非常简单、洗练、通俗和清楚。例如,作品的开始有这么一节: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在这一节中,不管是叙述部分还是对话部分,语言都极为简略。很多句子都只是由句法的必要成分构成的,极少使用一些修饰语。似乎每个句子只有一个骨架子,不带肌肉。并且,并列连词and的使用频率高,并列句多于复合句。因而,句子结构简单,意义容易理解;其语言朴实无华,其内容真真切切,毫无一点矫揉造作之迹。
(二)作品对老人与小孩的感情描写得纯真、朴实和自然,体现了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
老人和小孩的情感线索始终贯穿作品之中。作品一开始就描写小孩和老人一起在海上捕鱼,头四十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但是老人教会了孩子捕鱼,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相互关心、帮助和爱护。所以,当老人后来独自在海上受到挫折时,就想到同样的两句话:“但愿我有那孩子在这里”和“我真希望有这个孩子”。这绝非偶然之事,而是老人发自肺腑之言,它能够使他逐渐枯竭的精神得以振作,也可以作为他心理上的一种刺激剂,给他勇气、力量和信心。当老人出海捕鱼归来,孩子对老人不仅表示同情,而且还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老人在睡得正沉的时候,孩子来到门口,不去吵醒老人,而且还不让别人打扰老人;想方设法给老人弄来热咖啡喝,当咖啡冷了后。又到处去借木柴,把咖啡再热一热;帮老人拿来吃的,穿的,到药房替老人买药;看到老人那可怜的模样,离开老人就放声大哭等等。
(三)作品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两难结构”或“未知结构”或“意义空白”手法。
文学创作中的两难结构或未知结构,是指在一部作品中,作者的任务是生动形象地把故事说出来。客观地把事实讲清楚就行了,不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具体的评论或评价。根据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观点。文本的“意义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填补和充实。在这部小说中,“老人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这个问题,存在两种观点,即:有些人认为老人是胜利者,因为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战胜了一条很难捕获的大鱼:有些人认为老人是失败者,因为他没有实际意义的收获,捕获的大鱼只剩下一幅骨架:并且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该作品始终没有给予一个确切的结论,而是给读者留下永久的无穷无尽的争议,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和重建。因此,“两难结构”或“未知结构”或“意义空白”创作手法的运用是这篇作品的伟大所在,魅力所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这样的魅力——激励人们。鼓舞人们。启迪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四)作品运用了“冰山原理”的创作手法,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人生下来不是服输的: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要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的话,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的冰山原理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作为作家的创作层面和作为读者的阅读层面,也就是说作者的省略和读者的领悟。作者省略的前提是要“心里有数”,而读者理解的前提是要“作者写得真实”。一般来说,作家总是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海明威却与众不同,他从作者和读者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去进行创作,并且特别注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有意的模糊之处和不确定性比比皆是,这就要求读者根据文本的内涵和暗示,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补充和发挥,从而挖掘出作品之外的八分之七。
大海是浩瀚的、神秘莫测的世界,海里的鲨鱼是一种凶
猛的动物。人与海的对抗本身就意味着是以渺小的力量去与伟大的合力作较量,再加之为“老人”与海,这就注定了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面对这一困境。老人毫不畏惧,与之搏斗。是什么力量能使老人具有这样的精神呢?作品寓意渺小的人类只要凭着一种平静的心态。即使暂时不能取胜,也能与之抗衡且不被打倒。因为,平静的心态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极高的生活艺术。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减轻精神上的负荷,首要的是自己战胜自己,保持一种平静的心境。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时期,一些传统的价值准则在被否定、被质疑、被挑战或者被重估。人们精神上的失落、迷惘、使心海失去了平静的港湾。不论走到哪儿,都会听到有人说:“现在活得很累,活得很痛苦”。究其原因在于心态。只有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五)作品注入了一些耶稣受难的意象,并隐含着深层寓意。
在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有关于耶稣受难的典故,描写耶稣的忍耐精神、勇敢的人性和高贵的品质。在这部作品中,特别是在老人艰苦而又勇敢的漫长航程中,海明威运用了不少这样的受难场面,譬如老人额角的血和手上的血印,又如当老人从船上站起来回家时,背着桅杆。就好像耶稣背着受难的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描写老人受难的场面。这些场面告诉人们,作为人类之子的耶稣,具有人性的一面,一定和信仰基督教的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相似,因此,不论这些人对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都可以被称作耶稣的门徒,遭受生活上的挫折和磨难。海明威想着力表现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并且要证明人类灵魂的尊严,就必定会想到耶稣的例子。他曾经说过:“我要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使他们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会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由此看来,作者在桑提亚哥的身上寄寓的“真正老人的老人”形容再鲜明不过了,经历了创伤和失败又能勇敢地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沧桑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行为,而英雄就能产生传达力和渗透力。这个“真正的老人”用他未被打败且表现得十分勇敢的张力替作者成功地完成了对“一个真正孩子”成长为英雄似的硬汉的诱导责任。首先,老人桑提亚哥不断梦见狮子的心理佳境,就暗含了作者对人生奋起的基本要求。海明威认为,一个人对事物的远见是最最重要的,作家对事物的远见是作品的来源。那么,芸芸众生如果对自己所追求所驾驭的事业也有自己的远见,即各人梦中有狮子。那么这份远见或者说这头狮子就会成为牵引人生奋斗的力量。
(六)作品运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扩展了作品的表现领域。
意识流小说就是以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传统写实方法有别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是一种直接再现精神生活过程的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这个术语是从心理学中借用的,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后来,弗洛伊德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识流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意识流小说不靠作者从旁描述。而靠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是按照人物意识的流程结构作品。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从而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作品的容量。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生活都是通过人物意识流动而被折光式地反映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使作品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支离破碎、纷繁杂乱,其写作技巧多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自。作品《老人与海》描写老人下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是“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随处可见,并通过许多的“他想…,他想…”段落表现在作品里;另外,老人在睡梦中梦见儿童时代所看到的非洲,迤长的金黄色的海滩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听到了海潮的恕号,看到了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还梦见狮子:在海上受难时想到孩子等等。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而且扩展了作品的表现领域。
三、结语
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主题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创作过程中,材料取舍、情节安排、结构组织和语言运用等都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主题必须从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能用抽象的议论直接说出。作家使用日常语言作为文学创作的工具和与读者进行交际的媒介,但这并不是说文学语言是日常生活语言简单机械的复制,而是日常语言的艺术加工和创造。海明威的这一作品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其实却蕴含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即在平淡之中寓有深意,在朴实之中孕育艺术。总之,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一望而知、一览无余的还不能称为佳作,余韵绕梁、回味无穷的才算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