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思想文化根源及生态启迪

2009-06-15明晓东李洪庆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基督教

明晓东 李洪庆

摘要:本文旨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重新赏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挖掘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文化根源,并探究其诗歌具有的生态观,为构建合理的生态思想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自然诗歌;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瞩目的焦点问题,有识之士奔走呼号,有关部门投入巨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也应该为挽救生态环境尽其所能。本文试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华兹华斯的诗作人手,对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生态观做出分析,从而为构建合理的生态观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湖畔派”诗人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主题多数是歌咏美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困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在生态批评出现以前,评论界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关注就颇多,认为他诗歌的基本特点是“高远的意境和朴素清新的文字并存,丰富的感情和精辟深刻的寓意同在”。这些都是浪漫主义时期自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即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以称华兹华斯为杰出的自然诗歌创作者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和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评论界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评价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被收录在著名的生态批评理论著作《生态批评读本》的第一篇文章《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可以说是给西方文学界敲响了警钟。该文作者美国史学家怀特分析,基督教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因为基督教思想认为人类是上帝的选民,其他自然万物只是作为象征物而存在,人类从这些象征中去体会上帝的旨意,万物为人类所用。王诺教授在《生态与心态》一书中则进一步评论说,这种宗教思想直接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事原则,成为人类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妄图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

那么作为在西方基督教影响下进行自然诗歌创作的华兹华斯是否也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携带者呢?刘建军教授在他的著作《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中分析并评论说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充满了基督教色彩。他指出,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华兹华斯与以往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思想浓厚的基督教信奉者不同,他把上帝与天堂等玄妙概念已经化身成大自然,并对其直抒情怀,对上帝的敬仰和对天堂的向往在华兹华斯的笔下成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圣洁的天堂与罪孽深重的人类之间的比较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则以纯净的自然和丑陋的人类作比出现。刘建军教授认为虽然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很少出现上帝或者天堂得字眼,但是他对自然的钟爱和基督教信奉者对上帝的敬仰如出一辙,因此刘建军教授认为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颇深,并以华兹华斯的两首十四行诗《这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和《这个世界令人难以容忍》为例证明了他的这一观点。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自然诗歌《早春抒怀》则更能体现他化身上帝和天堂为自然的思维特点。诗中写道:“我在林中倚树而坐,忽闻万千乐声齐奏,我心荡神摇。快乐的思索,却捎来缕缕哀愁。……倘若这信念确为上苍所赐,倘若这确是大自然的神圣旨意,我岂不更有理由去叹息,人如何改变了自己。”诗中描写的林中静谧的景色仿佛是“上苍所赐”的天堂,使诗人的灵魂得到了片刻的安逸,继而诗人为人类不能领悟大自然的“神圣旨意”,丢失自然本性而感到忧心忡忡。“大自然被他纯精神化和理想化了,以至于达到了一种类似宗教天国的境界。”可见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创作的确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的思想文化根源是基督教,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他的自然诗歌并没有因此流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呢?很多西方学者都曾给其下过定义。总体来说,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认为人类为万物的主宰,世界的中心,人类为了“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弘扬自我价值”可以随意利用自然的行事原则。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可是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并不是附属于人类而存在的,她并不被人类所主宰,反而对人类有警示和慰藉的作用。

比如《早春抒怀》中,诗人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想到的是“人如何改变了自己”。“显然,沉浸于大自然的欢乐之中,诗人敏锐地发现人类与自然界的隔阂和差异,由此产生了淡淡的哀愁与悲哀。”该诗写于1789年,当时的欧洲正经历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等大事件,可是诗人深切的感到大革命并没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资本主义经济下的人们更加利欲熏心,普通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正如刘建军教授总结的那样,华兹华斯“是以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来表达对英国资本主义丑恶现实的不满与抗争的,是在对大自然的肯定中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可见华兹华斯是通过自然与人类作比来肯定自然的美好本性并反对人类为了实现物质文明而背离自然本性的。

此外,厦门大学王诺教授称华兹华斯为杰出的生态诗人。他在他的著作《欧美生态文学》中总结说:“从生态文学的角度看,华兹华斯诗歌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从自然对人的美好影响这个方面来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那么自然与人的关系到底怎样呢?“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自然‘会用宁静和美好打动人们,能‘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最平凡的花朵也能给人深刻的思绪,雏菊能教会人‘在困难时候不丧失希望,水仙花能治愈心灵的创伤,并‘把孤寂的我带进天堂。”拿华兹华斯的著名诗歌《丁登寺》为例。他在第一节中描写阔别已久的自然景致如“小河,山泉,悬崖,村舍,果园”等,而第二节则陈述了大自然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诗人写到当他“困于城市的喧嚣,在孤寂的时刻里”,这些美景赋予他“甜美的感觉,融入血液,荡漾心底,”并唤起他“对昔日欢乐的记忆。”诗中自然对沉溺于喧嚣人世的人类的安抚作用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虽然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但他的自然诗歌并没有流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他一方面通过人类与自然作比来警醒人类,另一方通过描写自然给人类带来欢乐和精神上的慰藉来展现自然的曼妙和神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讲,他的诗为人类展现了自然的伟大和魅力,给人类不断远离自然去实现所谓的“文明”的行为敲响了警钟。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新的历史情况下,有意识的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赏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对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基督教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