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感恩教育
2009-06-15赵福国任岩
赵福国 任 岩
关键词:感恩 教育 高职 大学生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在人生的经历中,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世人所遗忘。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青年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和面临的现状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是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丰富的。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达到和谐相处;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
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获得了什么?我将以什么作为回报?有不少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奢侈,不懂节约,不能感知父母劳动的艰辛,有的学生一个月用上四、五百元,甚至高达千元;还有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不爱劳动,不会主动帮助他人;还有在家不尊重亲人,在学校不尊重老师、同学,混淆逆反叛逆与自强独立的含义;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家不与家庭成员分享苦乐,在校不与同学、老师协作,对学校工作斤斤计较,很难按时完成任务;这些学生不能感知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换来的希望和追求,不能感知祖国给我们带来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不能感知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服务和和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不能感知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物质能量和生存空间,随意浪费资源,乱扔废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等。
二、造成大学生感恩观念缺失的原因
首先,家庭溺爱造成很多大学生不知感恩。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大多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些让他们体会了生活的艰难。因此,他们对待自己的儿女疼爱有加,甚至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感恩意识,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当然的。
再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若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57.05%的同学认为现时的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65.13%的同学认为德育课程无助于甚至约束了学生的自主性;91.13%的同学认为所学的内容没有或缺乏现实指导意义。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道德教育的方式僵化。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单纯的学习,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而没有落到实处,只注重道德认知的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教育本来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却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目标,而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2、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长期以来,道德教育都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讲信仰,讲理想,内容大而空,看似很崇高,却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学生无法将老师讲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部分道德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道德教育的整体环境不理想。身教重于言传,教育者言行不一就无法让学生信服。另外,学校内的不道德现象,对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冲击。
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并反映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道德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的价值导向,市场经济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加快改革发展的同时,使部分为了追逐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从而削弱了道德的约束作用。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冲击着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处于重建、整合和转型的时期,致使大学生道德思想混乱,产生道德问题。
三、高职院校该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努力寻找素材,对学生进行知恩教育。知什么恩?知谁的恩,这是首先要教育的问题。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教育重地,牢记“无时无地不育人”,所有的一切经过思考和挖掘,都能变成对学生进行知恩教育的素材。比如,在对待学生家庭方面,父母给了学生生命,亲人给他以关怀;在劳动方面,劳动让猿变成了人,劳动给我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环境方面,环境给我们带来物质和能量,给我们以优雅的生存空间;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给他们以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等方面,都能挖掘到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知恩教育。
其次,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感恩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仔细体验知恩、感恩内容,让这些内容进入学生内心深处,通过学生内心的矛盾斗争,识别、引导、判断、冲击学生灵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树立积极、牢固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感和理智感,从而引发学生持久的感恩行为。比如,通过参观革命圣地,让学生讨论革命先烈失去了什么,我们获得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回报他们?通过外出旅游,让学生们仔细寻找我们从环境中索取了什么,我们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我们该怎样回报大自然?通过父母之间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爱我们,我们该怎样去关爱他们?创设情感的方式还有像小品、朗读、想象、回忆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感。
再次,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去学习、思考,去模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感恩的高尚品质。教职工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感恩影响,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并及时给学生点拨;在涉及社会教材时要认真筛选,让学生正确判断主要的、先进的、高尚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要随时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做好表率,重视感恩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家长给学生仔细讲解他们是怎样尊重、关爱、感激他们的父母和亲人,他们是怎样奉献;怎样细心关照他们的晚辈,他们是怎样为家庭而辛苦,给学生提出在不同阶段将以什么作为回报等等。通过这些言传身教,引导感恩意识主流,培养学生感恩行为。
最后,建立学生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为了保证和巩固感恩教育的效果,学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感恩的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及时表彰学生在感恩方面做得好的,指出不足,以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行为,从制度上使学生行为从偶然成习惯,发自内心。比如,可利用主题班会、感恩知识竞赛、感恩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寻找受恩的内容,发表感恩的意见,交流感恩的感受,寻找报恩的机会;获取感恩的资料信息,选取典型的事实及时表扬、鼓励,指出不足的地方,形成档案资料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言行,清洗自己的灵魂,增强他们的良心感、责任感,养成感恩的行为,确保感恩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感恩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这些育人环境,首先让学生知恩,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学生心理共鸣,促使学生对“受恩、报恩”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知恩、感恩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既尊重自己,又平等的看待和尊重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一切,从而养成学生“报恩”的行为习惯,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人人都知恩,尽力报恩,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