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压力为动力 用好政策促就业
2009-06-15卢思锋
卢思锋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做好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关系到每所高校的办学前景。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正确认识形势,勇敢迎接挑战,用好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要用好现在国家和各地推出的新政策、新举措,大力开拓创新,积极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做好今年以及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认清形势,把握特点,迎难而上,促进就业
放眼当今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主要国家经济普遍低迷,就业问题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妙,显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现象。
1.认清形势,把握特点。世界性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就业增量,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这种状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击很大,使今年以及今后若干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新特点,产生和以往不同的变化:一是大多数企业对消费预期缺乏信心而持观望态度,或因国家振兴经济发展政策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导致对毕业生需求的高峰形成缓慢或后移,以致本应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呈现的毕业生需求高峰没有形成或后移。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由高端向低端大幅度平移,薪酬高的岗位大幅度减少,薪酬起点进一步低落。三是需求结构变化显著。热点地区、热门行业、热门专业降温迅速,特别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金融及相关行业。四是因国内就业市场本不成熟,市场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每逢就业压力变大时,都会显现地方保护色彩,今年可能更加突出。五是在就业市场上,历来是综合素质强者、学校名气大者占有优势,在就业竞争更趋激烈时,则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因此,综合素质弱者和非名校、无特色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
2.迎难而上,促进就业。在分析、研究上述特点和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困境中的希望和挑战中的机遇,看到许多新政策、新举措正在推出。我们要用好政策,积极应对,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促进就业:一是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和各省市相继推出了若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使广大毕业生备受鼓舞。二是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普遍建立健全了分级负责、全校动员的领导体制和用人机制,投入更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力。更加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作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办学定位,着力形成办学特色。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普遍具有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在变压力为动力,学习研究国家和各地的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努力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得更好。四是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面对新的利好政策,广大毕业生也必将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现实,端正态度,积极就业或积极参与就业实习。五是随着保增长促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细化和逐步到位,随着许多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以及高校毕业生独有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和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二、加强引导,用好政策,思想上接轨,行动上入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毕业生就业形势潮涨潮落,有起有伏。在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进步,要使历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关键仍在国家重视,社会需求平稳,学校努力,毕业生本人观念正确、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其中学校努力和让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是学校就业工作可以建功立业的主要平台。当前,我们要努力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市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决定,做到学校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在思想上和上级要求接轨,在工作上和上级要求对路,在就业选择上步入政策导向之轨。
1.思想上接轨,行动上入轨。当前,高校要大力开展对毕业生的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分析形势,学习和用好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出的新政策和各地的新举措,坚定信心,主动就业,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一是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到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和农村及西部地区的第一线去锻炼成长。二是勇敢走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去就业,到经济生活最直接和最活跃的地方去发挥作用。三是就业比收入更重要,不做“唯薪族”,静心练“内功”,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要先有事做,再图发展。四是要敢于创业,到商海中去闯荡,体验创业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经历,磨砺人生。五是积极争取毕业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和丰富人生阅历。宁可千日无机会,不可一日不准备。毕业生只要充分认清形势,理解政策,用好政策,符合导向,就能实现就业或过渡性就业。
2.积极应对,拓展市场。要使毕业生坚定信心,首先是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要认真学习和利用政策,密切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社会反应,大力拓展就业市场,敏感地捕捉就业信息。一是要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联络诸校友,千方百计“推销”毕业生。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提升市场效率,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努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增强学校吸引力。例如,尽管今年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大幅度减少,但北京工商大学已成功地独立举办两场大型校园招聘会,共有120多家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总数达1,500个以上。学校计划在今年3月底还要举行第3场校园招聘会。
3.全员动员,加强激励。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全局性工作之一,高校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就业工作机构是主要责任单位,但就业工作仅仅依靠领导和就业工作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全校总动员,员工齐努力。特别要发挥院(系)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院(系)的责任,明确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积极关心和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己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内的影响,关心学生就业和成功推荐学生就业;评选表彰促进学生就业的优秀教师和团队。
4.从长计议,细化指导。根据我们的预测,今年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可能还会延续若干年,即使未来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消除,或者我国较快地走出低谷、经济上行,但毕业生就业也难出现“黄金时代”。就业压力总是存在的,只是有大小之分而已。因此,高校应从长计议,抓紧增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能力,着力帮助毕业生分析形势、解读政策、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一是要积极推行或坚持一对一的细化指导,加强指导的针对性。二是要抓住当前高校领导普遍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契机,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开设并开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和打工兼职、就业实习的机会,尽可能地使他们获得工作经历,或多或少地具有工作经验,以适应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基本需要,缩短毕业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期。四是尽快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从大一开始就为顺利就业做准备,其中包括思想上、心理上、学业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包括与毕业生或校友的交流,到招聘会上去体验求职就业过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
5.重点关注,人文关怀。党和政府及高校始终十分关心高校贫困生,提出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现在又明确要求高校和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其中包括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社会有关方面应给予就业援助等。对此,我校决定设立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基金,资助大约百名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积极帮助他们获得就业岗位。
三、学习借鉴,增强能力,全面服务,促进就业
笔者不久前到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莱斯特大学和雷丁大学考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前也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以及法、德、意、荷等国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访问过,觉得英美和其他发达国家政府和高校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工作。英国政府要求各高校使用政府统一印制的统计表,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他们离校半年内是否已就业,以全面掌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预测第二年的毕业生供需状况。我国现在没有这样细致的追踪调查,对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只是依据办理报到证予以统计,对未通过办理报到而就业的毕业生底数不清。媒体的所谓往届毕业生还有总计百万人没有就业的说法缺乏客观统计数字的支撑,政府有关部门对每年毕业生供需状况的预测也不够准确。
英国雷丁大学针对今年和今后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局面而采取的若干新措施之一是:在学校各门课程中渗透就业意识,亦即学校在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都要体现与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紧密相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就业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渗透就业的市场化观念,借助各种载体将就业理念贯穿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国莱斯特大学为每名毕业时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存有就业指导内容的U盘,指导其继续就业。他们觉得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每名毕业生学有所成之后顺利就业乃至事业有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延伸服务,加深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使学校的声誉不断提升。
美国芝加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不仅有30多名高学历多学科专业人员,分门别类地开展就业指导,而且还接受用人单位的委托,对毕业生进行初选和向用人单位提名推荐毕业生。他们还对在校生报考研究生给予指导,帮助考生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在考察中,我们觉得国内高校近些年来在就业指导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上增加幅度很大,正在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别是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体系较健全,但在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上,在工作规范和多功能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上,以及在硬件投入上,我们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去学习和赶超。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促进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随着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配套机制和相应的各种社会服务不断增强,大学生关心的见习制度、社保补贴、创业优惠政策等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及毕业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必将逐步缓解。■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