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就业谈高等教育发展
2009-06-15任占忠
任占忠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北京市有关部门和高校纷纷采取各种创新举措,从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等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本刊特约请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不同层次的北京高校,从不同角度撰写了一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章,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尺
如同产品销售情况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一样,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尺。无论是高等教育整体还是高校个体,毕业生就业情况最终将决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乃至个体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高等教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其间经历了快速、平稳和停滞等不同发展阶段。北京高校毕业生从解放初的每年平均不足2,000名,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每年有1.2万人。此后,即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经历了稳定发展和迅速发展两个阶段:1981年~2000年的20年间,毕业生从1.2万人,增长到6.2万人;而此后的8年,毕业生人数猛增到20.2万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末,我国毕业生虽然有时也存在分配难情况,但总体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甚至饥不择食的状态。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才逐渐和迅速地得到改变。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以往许多难以得到毕业生的偏远地区、中小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第一线岗位在人才上才得以补充,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人才不足的状况。毕业生的供需和就业状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人才综合实力的增强。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以高职毕业生为例,2002年后的3年,其就业率处于各学历层次的最低水平,“研究生俏、本科生平,专科生滞”即当时的写照,一度只有50%~60%的就业率。当时的高职办学只是原来普通本科的压缩版,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近年来,高职院校认真总结经验,迅速改变了以往的培养模式,积极面向社会实际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2007年和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虽然大幅度提升,但其就业率达到90%以上,开始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这种变化反映了高职办学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所反映的高等教育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主动和自觉适应新情况上依然存在各种矛盾,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近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所反映的问题看,主要存在3对矛盾。
1.毕业生供求总量的矛盾。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进入21世纪,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9年间增长了4.4倍。同期,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也从6.6万人增加到21万人,增长了2.2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近年来,每年遗留的100余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关注数字。这种就业压力,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表现得尚不突出,一旦出现国内外经济或社会波动,就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并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同时加强了高校就业工作力度,保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平稳,取得了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经验。但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2009届毕业生的同口径需求较上年度下降了23.1%。按近年来全国毕业生70%就业率测算,我国今年将有近200万毕业生离校后不能就业。这是一个巨大压力。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视察时明确强调将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随后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不仅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也从根本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既要从规模、结构、质量上,也要从办学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2.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个永恒话题,这不仅因为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经常变化,而且在于教育的滞后性。从当前情况看,我们主要存在两类结构性矛盾:第一是学历结构性矛盾。“扩招”前后的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处于学历越高,社会需求越紧俏的状况,而专科生就业则相对困难。近年来,随着首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达到70%,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急需大量高职(专科)毕业生,但当前这部分毕业生仅占北京高校总数的20%,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只能以“北漂”方式解决。利用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和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是增强首都经济实力和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第二是专业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北京高校中就业需求较好的主要是应用类学科,文理学科较差。从具体专业看,计算机、通讯、自动化、建筑、机械、英语、会计、金融、师范等学科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法律、外贸、管理、工业设计等学科毕业生就业则比较困难。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的专业需求也在快慢不等地发生着变化。如随着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的兴起,艺术、动漫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增加,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减少,化工类和管理类的需求继续减少。高等教育如何预见和适应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形势,如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仅是当前,而且也是今后的重大研究课题。
3.适应性矛盾。这里所讲的“适应性”,不是指宏观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而是具体为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矛盾,当然,这一矛盾归根结底也是由教育教学问题造成的。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怪”现象,有的需求相对较好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一定高,如计算机软件、营销专业等,这些专业无论是在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是在人才市场上,需求都很大,供需比例位居前列,但常常由于毕业生的“软实力”(沟通、团队合作、诚实、自信等)和业务能力适应不了岗位要求而被淘汰。再有,机械专业及有的农科专业,虽然社会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适合的基层和第一线工作,而常常使得毕业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率也不高。这就形成了供需两旺又供需两难的状况。这种适应性矛盾,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1.实施内涵发展道路。在经历了近10年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之后,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其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为此作出了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今后高等教育要实施内涵发展道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看其“产品”,即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具体讲就是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适应度和成才率。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发展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紧缺型人才;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培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改进思想教育,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科研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新形势下认真研究实践教学,开拓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途径。当前,实践经验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用人单位在审查毕业生简历时常常将实践经验作为了解其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接收条件。教育实践应包括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应该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或就业目标相结合。当前的实践教育,虽然在一些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实习基地已经建立,但总体上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有些学校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几年中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教师和校园,学校不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第二,学生不重视,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和实践活动走过场,或出具假证明。第三,企业和社会不重视,相当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视实习学生为负担或“添麻烦”。第四,国家缺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习的政策、机制。因此,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普遍存在大学生实习难的状况。因此,建议政府制定鼓励大学生实习的政策和机制,从专项经费、减免税收、学校考核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推动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调动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在认真搞好实践教学实习的同时抓好各项实践活动。这样,才益于形成校内外共同重视、积极参与的氛围,尽快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问题。
3.加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就首都大学生创业状况看,该项工作仍处于比较冷清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学校已将创业教育引入就业指导,少数学校开展了创业大赛等活动,有的还建立了学生创业基地,但从学生在毕业环节的创业人数看,每年寥寥无几。2005年~2008年,应届毕业生中创业者分别为102人、146人、153人和189人,不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建立创新、创业型社会,从培养百万计的企业家,从拓展就业渠道的视角,解决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问题;必须加强首都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同时注重提升创业本领;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请有创业经验的大中小企业家走进课堂传授“真经”;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从经费和场地条件上积极扶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困难;要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作为考核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首都大学生创业有着良好的天然环境和条件,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4.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评价机制。当前,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其他相关评估,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以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定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教学评估办法,加强和建立社会评价机制,通过不同方式的调查,让用人单位评价不同学校的学生素质,让学生回过头来评价当初的教学效果,增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要逐渐将这两方面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校自觉、主动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
5.把职业发展作为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涉及学习、生活、恋爱等方面,但几乎所有方面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未来就业挂钩,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未来职业发展相联系。应该说,大学生的几年寒窗,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个理想的职业。当前,大学生的困惑,往往源于对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的迷茫。因此,建议将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和职业目标教育统一展开。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2008年印发的《关于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见》(京教工<2008>45号)明确了开展科学就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要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了解环境,认识自己,逐步明确发展方向或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大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指南针,做好这项工作,就是抓住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牛鼻子。
6.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适用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我们的师资队伍几乎单一地由留校或外接的研究生、留学生等组成,他们的经历普遍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校园,虽然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生产实际和社会的了解,因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难免脱离实际,这是影响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使我们的师资队伍能够适应新形势,培养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建议:第一,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例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法律学院、商学院的院长分别在多家时装机构、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中心等单位任职,有的是行业知名专家。因此,培养的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第二,建立教师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制度。对于现在和今后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要规定其结合专业的调研和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时间,并进行考核,努力使这些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第三,企业参与教学和培养工程。请与学生就业对口的企业参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实际。■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