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材阅读课策略初探

2009-06-07郑薇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阅读技能阅读能力阅读

郑薇

【摘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拉开档次的题目。而初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缺乏非视觉信息。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主要采用顺序法、逆向法和标注法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整体理解、阅读技能、阅读能力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一直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拉开档次的题目。这就要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用两种活动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一是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阅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一篇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句子“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

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

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

4.缺乏非视觉信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关于超级市场的感性印象,就无从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总结出了几种方法:

4.1顺序法

即先看文章,然后看试题,再回到文章查找有关信息。该法适合于解题时间充足、文章篇幅较长、需要获取的信息较多或需对全篇进行整体理解的场合。阅读时一般采取快速阅读法,注意关键词句和段落,找准主线、掌握大意,并能记住主要细节的分布点。

4.2逆向法

即先看试题,了解试题提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扰项,选出正确答案。该法有较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使用于时间较紧、文章篇幅不长、需要获取的信息不多、试题与文章联系密切,不太需要做深层次的理解等场合。特别使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采用该法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既许多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段等往往在试题中有见解明了的阐述。

4.3标注法

即在通读短文和试题后,标注中心句并把与试题有关的词、句、段标注相应的题号。该法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稳妥性,便于对照分析和复查验证。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对不认识的单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语段下面画线或打上标记,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应予以摒弃。

除了这三种阅读方法,我还建议同学们在做阅读理解时,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

其次,要提高视读的速度.考察阅读理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考的是阅读速度。因此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理解是在"眼停"瞬间进行的,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只要全篇理解了,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和构词法去猜测,去推断。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读完每一篇文章,都应总结归纳一下,积累多了单词短语,惯用法和句型,这样预感自然就会好起来。

最后,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回味一番,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任务事件、论点论据的把握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看几次。要留心关键词语,注意旋外之音。对文章的评价分析,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理解作者的原意,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想当然。如果文章太长,要善于找关键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头一句话。此外,还应该细读文章,因为有时试题是考细节。可以边读边用铅笔做标记,把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即五个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画出来。逢人物就圈起来,看完一数,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一目了然。

总之,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安徽出版社,1986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出版社,1993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な崭迦掌:2009-10-31

猜你喜欢

阅读技能阅读能力阅读
论英语阅读中的母语因素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浅论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