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浅读背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09-06-05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支撑点语感

陈 剑

(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中心学校654612)

【摘要】“读和背”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基本途径,是写作的基础。本文分别介绍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浅谈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朗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朗读时语调应洋溢着童心童趣,符合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特点;特别谈了谈在高年级应抓住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教师示范、童心童趣、语感、支撑点

Discussed that reads back's in reading education function shallowly

Chen jian

【Abstract】“reads with the back” is one ancient teaching method, is accumulates the language the essential way, is the writing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separately how the coach pupils do read aloud, recite, in the coach pupils read aloud in the process discussed shallowly teacher's exemplary role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reading aloud, the teacher when reading aloud the intonation should brim with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child interest, tallies moves it by the sentiment, the dawn knows by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Chatted specially in the higher grades should hol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raises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Key words】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childlike innocence Tong Qu, the language sense,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读和背”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古人讲究涵咏体味,在读中去感悟人生、写作方法等。他们非常注意积累、模仿、训练,老老实实的读、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几年后,腹中渐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导下,确实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作家。而如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教师在上课只教生字,然后组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按照这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上课;一节课就是教师包讲、学生管听,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的兴趣被阻碍了,能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没有学生参加朗读的机会,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一些精彩片断”。然而,“多读多背”,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有的教师把“多读多背”片面的理解为“死记硬背”。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都无法提高,怎样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指导学生朗读

1.1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朗读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儿童的天性善于模仿,而教师的示范为模仿提供了榜样在没有电教设备的偏僻的山村来说,教师的示范作用更不可少。现在我们的山村学校里还存在方言唱读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语文教师普通话不合格,上课时用方言上,教学生读就是用方言唱读,跟山上的村民唱山歌是一个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时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准确、流畅、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变调规范自然,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不断不重、停连合理、语速正常,适合不同体裁不同感情的需要。教师在范读完后,应该认真的听取学生朗读,指出读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1.2教师在朗读时语调应该洋溢着童心童趣这主要体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里。朗读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可太成人化和抽象化。应符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点。教师在朗读中,一般语速应稍慢些,语气变换稍大些,分析人物,事物要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其景、其物的感觉。在朗读时还要适当增加体语,特别要注意眼神和微笑等体语技能的使用。如在朗读一年级的课文《小马过河》时,朗读起来应做些声音处理。把小马设计成几岁的男孩,说话音色稚嫩,语音清脆;把老马设计成妈妈,咬字轻松,语速放慢;把老牛设计成老成的伯伯,说话语速较慢,声音靠后;小松鼠则是个胆小的小女孩,语音较弱。还要把叙述人设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赋予他一定的声音造型。这样,朗读的艺术感染力会明显增强,小学生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整个朗读中洋溢着童心童音,使学生们感到特别亲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抓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语感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就这说明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的语感很重要。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具体事物的符号,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有具体事物的形象,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什么都讲、而应抓主要词语,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激起他们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像,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并把自己领会到的感情真实表达出来。例如《落花生》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是“我”听了爸爸的一番话的内心感受,也是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含义深刻,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从中领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内容、所教对象的年龄特征,给予恰当正确的朗读指导,我相信逐渐就会改变原来的面貌,定会有感情的朗读好一篇篇课文。

2.背诵是积累语言基本途径,是写作的基础

2.1要让学生对背诵材料有初步的理解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而且至今仍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背诵对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起着积极的作用。背诵在现如今小学教学中,仍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技能训练,并且语文教材中也明显的体现出了,每一个单元的积累。运用都安排有读读背背,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要求学生背下来。但是,为了使背诵取得好效果,应该采取意义识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不会很快就遗忘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提取。如果“死记硬背”,在头脑中保存不长,也许头天背了,第二天就忘记,即使在头脑中长期保存下来了,由于不理解意义,作文、说话时也不会灵活运用。

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再背诵。如背杜甫的《绝句》,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如果不理解意思,一个字一个字地记,要记住它就有点吃力。如果理解了,第一句是一个画面:新绿的柳枝上,两个黄鹂在欢唱。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就好记多了。

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理清线索是让学生明确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记忆的网络,背诵起来就比较容易。《桂林山水》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用大海、西湖来对比漓江的水;第二句话从"静、清、绿"三方面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三句是在漓江上荡舟的感觉。抓住了线索,才便于记忆。这种线索如果由学生自己来抓,通过自己的一番思索,效果会更好。

2.2帮助学生寻找建立记忆的“支撑点”

儿童在背诵的过程中,最初的记忆形态表现为原始的、直接的“自然记忆”,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才转变为利用某些“媒介”的“文化性记忆”。这种“媒介”即是记忆的“支撑点”。它们一般是句段中的重点词,一个段话中的中心句,每段的第一句话等。抓住这些“支撑点”先记住,然后扩展成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这样可以提高背诵的效果。如《桂林山水》第二段三句话,第一句可用“我看见……大海,欣赏过……西湖,却……”等词作为“支撑点”,提起大海,就会想起“波澜壮阔”;提起西湖,“水平如镜”自然跃上心头。这样,从“支撑点”很容易扩展成句子。而第二句抓住“漓江的水真静啊!”这个句式,再依次把句中的“静”、换成“清”、“绿”,想想漓江的水是怎样“静”、“清”、“绿”,这三个排比句也很快可以背出。

2.3采用尝试回忆法背诵课文

背诵一个材料,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单纯重复的方法识记;也可以在反复识记的过程中插入重现的方法进行,后一种被称为“尝试回忆法”。具体做法是不等背得非常熟练就尝试回忆,遇到背不下去了,再翻开书看看,对难背或容易背错的地方作重点突破,前苏联的伊凡诺娃就研究了单纯的重复法与尝试回忆法两者的效果,结果尝试回忆的效果优于单纯重复,为什么呢?首先尝试回忆的活动以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带有新异因素,可以调节兴趣,同时背诵者力图尽早回忆,处于积极状态,可以集中注意。其次,尝试回忆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我反馈作用,及时对照目的进行矫正。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予以强化,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校正时有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效果自然好。尝试回忆是提高背诵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知道运用它,只会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所以教师要及早地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

2.4在教学中让学生“互查互背”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背诵的句、段、篇,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理解,作科学的背诵方法指导,然后规定背诵时间,让会背诵者任意找一个本班同学听自己背诵,背诵完毕,要求听者在一定的位置签上名字,再找老师签上日期,全班背诵完毕,老师进行抽查。抽查是关键,教师适时地检查,可防止背诵者或督促者敷衍了事。

这样做,可解决教师因精力有限而不能很好督促学生“多读多背”的困难,使背诵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互背因检查量少,能使要求背诵的知识背诵得更加准确无误,不能使督促者获得知识再认的机会,使听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互背能消除教师检查背诵那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还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在督促检查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多读多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是起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当代世界出版社,主编:郭黎岩、张兆龙.2001年版

[2]朱作仁,祝新华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001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收稿日期:2009-01-13

猜你喜欢

支撑点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人生支撑点
立足自身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飞机装配中支撑点设计方法研究
人生的支撑点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