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改造之路

2009-06-0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转变

王 瑜

摘 要: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而《城市表情》则发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依然关注着城市改造这一主题,而且这种关注愈发热切。但两部作品中所讲述的城市改造,无论从所涉及的程度,还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态度都有所转变。与《裤裆巷风流记》相比较,《城市表情》所涉及的城市改造部分从次要上升到主要,叙述角度从市民转向市长,态度从“挽留”转变为热情支持。

关键词:范小青 《裤裆巷风流记》 《城市表情》 城市改造 转变

有人说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是改革小说,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正如不同意《城市表情》是政治小说一样。的确,《裤裆巷风流记》讲述了改革开放之风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普通百姓的冲击,但主要还是描写时代变迁下普通市民的生活面貌、精神状态以及城市改造前老百姓拥挤的居住坏境,至于如何改革并未过多涉及。而《城市表情》也并没有涉及官场上的腐败黑暗、尔虞我诈,讲述的是城市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矛盾、冲突以及解决措施。本文主要比较的是二者中有关城市改造的部分。

《裤裆巷风流记》写于20世纪80年代,而《城市表情》则发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却依然关注着城市改造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这种关注愈发热切。但这两部作品中所讲述的城市改造,无论从所涉及的程度,还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态度都有所转变。

一、从次要叙述到主要叙述

《裤裆巷风流记》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对苏州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这之中夹杂着些许城市改造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古建筑保护,并且仅限于这些,所涉及的篇幅小,文字也不多。同时这些问题在作品中大多没有被解决:灭渡桥上的人们仍然“觅渡”,裤裆巷因为三号没能拆迁,“张师母他们终究没有遂心愿:搬新楼房”[1]。而古建筑的修复仅仅存在于吴家这样要有台商归来的特殊情况。对于后两者,作者只是在尾声部分给了一些遥远的希望。

而《城市表情》则全面讲述了城市改造的整个过程,从指挥这场改造的市长秦重天到南州的一个个普通市民,以及这其中所出现的困难、问题与处理结果,叙述完整,篇幅巨大,字数众多。

二、从市民到市长

《裤裆巷风流记》中,范小青自始至终站在小市民的角度上体验着社会变幻和时代变迁,与其他同时代的作品一样,作品描绘着“那些沦落风尘或者根本就从未发迹,待居闾巷的‘芸芸众生、市井小民”,“他们各安其生,顺天任命,如流水落花,兀自地流,兀自地落。”[2]这里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他们各安天命,日复一日地过着自己的“小日脚”。

而到了《城市表情》,作者则站到了领导者的角度上,同一位市长一起去经历这场浩浩荡荡的城市改造。这里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社会变革被动的接受者,听天由命或事不关己,过自己的小“日脚”,他变成了手握指挥棒的领导者,让古老的南州在自己的指挥下焕然一新。

范小青的视野很开阔,她没有局限在官场的腐朽黑暗、明争暗斗之中,也没有把人物放到好则两袖清风,坏则一无是处的二元对立中,而是将一群敢于拼斗,舍得牺牲的干部们放到古城的大改造中,让他们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展示自我。秦重天便是最主要的代表,他有着拼命三郎的干劲,可以在一周内平均只睡三个小时;他敢于承担,将一切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公开承认为包家要房子是自己徇私情;他为了成功不惜任何代价,不仅动用了自己的老婆王依然,甚至不惜向胡明光送礼行贿。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因而范小青在小说中以女性的善良给了这位闯将更多的关怀,在事业上,市委书记做坚强后盾,三把手田常规鼎力支持,副手尉敢分担忧愁;在情感上,虽然秦重天与妻子越来越远,但医生顾红却给了他更多的怜惜。

三、从“挽留”到热情支持

在《裤裆巷风流记》中,作者对城市改造并不感冒,对这场改革开放之风也感到茫然和疑虑。在经历了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想想自己碰上的一连串倒霉事体”后,阿惠忽然感觉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她想:“这世界本身也是个滑稽的世界。”[3]

连小秦在幸福来临之后也感到困惑,她想不通,“可是我不懂,我弄不明白,三子的钞票怎么来得这么容易。我听人家讲,暴发户的钞票总归不干净的,有血有泪的,总归是揩了别人或者国家的油的,总归是做了缺德事体的,不然发不起来的。可是三子不是那种人呀,三子不会做缺德事的,三子对我保证过,他没有做过一件缺德事体的……”[4]

这一时期,范小青虽然写的是“新苏州”,但依然沉浸在苏州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小桥流水,庭院古宅,宁静不变的百姓小“日脚”,作品散发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气息,也寄托着作者无限的美学情怀。正如王尧所说,范小青是在“挽留”,“范小青试图挽留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流失的人选,逐渐消失的人性之美,而在这种挽留中,我们看见了历史在现实中的背影,感受了文化在生活中的辉映。”[5]同时这种人生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范小青的佛学思想,她在后记中写道:“自三国时期佛教传入苏州,对苏州民风影响颇大,有人认为苏州人佛性甚笃,这话自然是褒贬兼之。我以为,佛性与‘韧,似乎是有联系的。”“苏州人是很韧的。” [6]依此看来作品中的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无论是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似乎都与这“韧”有关。

而到了《城市表情》,范小青却表现出对城市建设极大的热情,从小说塑造了一位有魄力,有能力,有思想,有个性的总指挥秦重天来看,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位领导干部,这样一场城市改造来改变南州城的旧面貌,给南州百姓以新的生活环境。

但同时,范小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她希望在城市建设中保留一些南州古老的历史气息,而不是彻底破坏,这一点从城市“天际线”问题,从吴学澜故居的保护中都可以看出。范小青希望古老的城市文化在大改造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这种安排的人物莫过于方雨庭,她与这座城市及其文化的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她也是表现得最睿智的女性。作为一位文化专栏的记者,她熟悉这座古城,并对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邃的感情,因而她写了多篇文章反对破坏城市建筑的历史风貌。作品中尉敏背诵了一篇方雨庭的文章,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她的这种感情:“如果说,园林是南州的掌上明珠,古塔寺庙是南州的镇地之宝,那么老宅又是什么呢?散落在每一条小巷每一条老街的经经络络中的这些故居老宅,千百年来,他们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的气质浸透了,知识的养料,也在这里渗足了,与此同时的千百年,老宅又将它们吸纳的这些气息经久不衰地散发开来,弥漫开来,让他们布满在南州的土壤和空气中。这样的生生不息,老宅故居,便成为处处燎原的发源地了,在史册的每一页,我们都能看见有浓浓的文化烟火从这里升腾起来,在过往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感觉故人的精神气在这里行走……”

但同时,方雨庭也认识到了城市转型的必然,当她坐在馨香厅看着破败的舞台和瑟瑟发抖的观众时,她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与固执己见的吴一拂相反,方雨庭是赞成通过发展的途径来保护文物的。她清楚地看到了老城正在腐朽,也知道,如果不改造,老城将会走向死亡。因而在尉敢让她写有关“天际线”的报道时,她才放弃了利用吴一拂之口的想法,改由自己来完成。在顾红请求她写文章呼吁政府关注吴一拂的木雕收藏时,她才会断然拒绝,并清楚地列举出其中的困难。她从内心渴望城市改造,渴望拆迁锦绣路,移建豆粉园,在改造中保护这座古城,保存住古城的精气神,并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城市改造中不断地出现新问题,这也使其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的主题,而作家也容易陷入既定的模式中,成为前人作品的复印机。而范小青却成功地避免了这种模式化的写作,开创了城市改造这一题材新的写作范式,即将政治事件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她成功了,二者结合不仅给她的作品以全新的视角,让读者摆脱了陈旧的思维方式,给人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夯实了作品本身的内涵,让文本自始至终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范小青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或许在于“时间”二字。二十年间,范小青经历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太多的变化,坎坷、成就、困难、辉煌业绩等等,这些足以让她把握这个大问题,也给了城市改造一个理想的最终结果。

同时,这20年间,范小青也更多地接触到了政治生活。86到87年间,范小青曾在苏州沧浪区挂职任过区长助理,对政治生活有了一些直接的体验,此外通过一些其它活动,她也接触到了苏州的干部阶层,结交了很多官场上的朋友,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范小青的写作角度。

注释:

[1][3][4][6]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303页,第280页,第286页,第306页。

[2]何平:《范小青的“我城”和“我乡”》,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1期,第40页。

[5]王尧:《转型前后——阅读范小青》,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1期,第25页。

参考文献:

[1]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范小青.城市表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何平.范小青的“我城”和“我乡”[J].当代作家评论,2008,(1).

[4]王尧.转型前后——阅读范小青[J].当代作家评论,2008,(1).

(王瑜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

猜你喜欢

转变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