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家学说与秦国政治

2009-06-02孙凤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摘 要:墨家学说不但主张非攻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且军事思想突出,尤其是注重战争中的防御策略和技术,这就使得墨家学说在理论上和文化上都与秦国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墨家子弟的活动中心。吕不韦为相之时,墨家学说更是被其有选择的纳入自己的治国理论体系中。由于秦国大一统之后,墨家学说没有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即用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最终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关键词:墨学 军事思想 秦国政治 秦国文献

一、墨家学说中的军事思想

墨家学说的理论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但是他们要想在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主张,就必须想方设法的使自己的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因而他们集中精力对战争中的防御手段和策略进行研究,使得自己的军事思想十分成熟。这就符合了战乱中的诸侯国对军事思想的需求。

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墨家子弟分为三类,即“说书者”、“谈辨者”、“从事者”。其中“从事者”重在从事具体事功,尤其是把墨家学说中的防御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墨家学说中的“兼爱”、“非攻”思想,不可能被通过战争才能生存的各诸侯国采纳并付诸实践,这就要靠“从事者”宣传其学说中的军事防御思想,从而被各国特别是秦国所重视并真正使用。而且墨家子弟对功利的实际追求适合了秦国的价值取向,由此秦国便成了墨家子弟的主要活动舞台。

二、秦国的社会现实

早期秦人在中原的西陲边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了西周中期,秦人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于是非子便被“分土为附庸,邑之秦”,由此秦始崛起。西周末年,戎狄部落反叛王室,秦庄公伐戎有功,被封为“西陲大夫”。到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亲自率兵护送,周平王因其护送有功,便封其为诸侯,赐给“岐以西之地”,于是秦人始建国。

秦人为了占有周天子赐予的岐以西之地,同盘踞在那里的戎狄部落展开了漫长而艰巨的斗争。直到文公四年,秦人才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赐予的岐西之封地,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秦国。

由于秦国处于通过不断战争才能保护自己国家的独特立国环境,军事思想对统治者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而且形成秦国注重实效、速度、追求功利﹑讲究战功的文化传统。由于墨家学说中成熟的军事思想,其中的防御技术更是多方位的,这极大的适应了秦国的现实需要。秦国统治者便利用墨家学说中的军事思想为自己服务。

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整个社会中的追求功利的倾向更加明显。墨家学说正好适应了秦国的这种传统和现实,使得墨家子弟在秦国大显身手,把墨家学说中的军事思想、防御技术在战争中付诸实践,并收到了很大效益,实现了巩固墨家地位和秦国迅速建国的互赢。

三、墨家学说对秦国的影响

秦孝公在处处被动挨打的情形下,下令求贤,并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霸道”立世,“急耕战之赏,排斥《诗》、《书》、言谈之士”。在这种形势下,各家各派蜂拥而至,墨家亦在其中。尤其是墨家成员中的主要进行兵法、军事技术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军事技术能力的“从事者”一派,备受秦国统治者的重视,使其在秦国很快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发展起来。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势变得十分强盛,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开始向其他六国发起猛烈进攻。在进攻的同时,十分注重对他国的防守,以便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墨家学说中的军事防御技术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的战斗能力,使其可以锐意东进,扫荡六国。

吕不韦入秦为相之后,认为“王治之无不贯”,即各家学派都是实现“王治”的手段,故而大规模招徕贤士,采纳其说。墨家学说中具有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墨家子弟比起别的门派更加积极主动地到秦国入仕。吕不韦及其门客在编写《吕氏春秋》时,便把墨家学说经过筛选之后系统的收了进去。

秦国的国有经济十分发达,官营手工业在其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需要大量的手工业者从事劳动。而墨家集团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成员主要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小手工业者,具有较为熟练的技术。这就使得他们在秦国找到了施展自己技术特长的舞台。加之,墨家集团成员的简朴生活作风、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与秦国人一致。因而,秦国对墨家子弟们求贤若渴,在其官营手工业作坊中,招徕了大量的墨家子弟从事劳动或管理,他们对秦国的经济发展便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墨家学说与秦国文献

由于墨家学说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得到了秦国统治者的重视,这必然会对秦国社会中的其他思想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在对思想进行记载的秦国文献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一)在传世文献中的反映:

1.《商君书》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之后,编写了《商君书》一书,以便系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商君书·垦令》中有“声服无通于百县……则草必垦矣”,商鞅认为如果朝廷不准许音乐流行,农民就会意志专一从事农业生产,必然荒地就开垦了。这个主张与墨家学说中的“非乐”主张是相同的,都认为音乐会使人耽于享乐,懈怠生产。他们都认为为了使农民们专注于农业生产,增加社会的财富,就应该禁止音乐。

另外,《商君书》中的《境内》、《兵夺》与《墨子》中的《备穴》、《备城门》、《号令》、《迎放祠》中的军事制度基本上相同。

2.《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秦国作了丞相之后,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治国方针,组织门客编写了“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吕氏春秋》。在这本书中对墨家学说的记述多达二十二则,分别出现在《吕氏春秋》中的《贵因》、《去宥》、《爱类》、《商义》、《下贤》、《上德》等篇中,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墨家学说。如在《尊师》、《当染》、《博志》中赞扬墨家的学习精神;在《不侵》、《去私》中叙述了墨家学说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等等。说明墨家学说在当时的秦国具有广泛的影响。

3.秦刻石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到各地巡狩,每到一地都会用小篆在石头上刻字,以便宣传自己的赫赫战功及政策,而其中的刻石内容很多都与墨家学说的内容一样。如琅台石刻中的记载的军爵次序是列侯——位侯(关内侯)——丞相——卿——大夫,与《墨子·号令》中提到的根据战功不同而赏赐不同的军爵的次序关内侯——上卿——五大夫——公乘等基本上一致。

4.《战国策·秦策》

《战国策秦策》主要是记载和反映秦国的情况,其中的很多用语和《墨子》的用语相同。如《秦策》、《墨子·备城门》中都说“兵甲方起”、“四邻诸侯”,《秦策》和《墨子·备梯》中都用“面目黧黑”形容人等。

(二)在出土文献中的发现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的云梦县睡虎地的第11号秦墓中发现一大批竹简,整理者把它们命名为《秦律十八种》。在这些竹简中,很多守城技术和法令内容与《墨子》中城守诸篇(《备城门》、《备高》、《备梯》、《备水》、《备突》、《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中的内容相同,尤其与《号令》的内容相同之处最多。

(三)考古实物

彭曦先生在属于秦长城的怀县、华池段以及宁县城址附近发现的用于城市防守的镭石的重量与《墨子》中的城守诸篇中对镭石重量的记载相一致。

1999年8、9月间,西北师范大学在临洮城墙岭、长城坡、陇西沙漠湾等属于秦长城城址的地方发现的镭石的重量与《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瓦石重二斤以上”(“中钧”即半钧,即秦制15斤,合今制0.5公斤)是一样的。

由以上论述可知,墨家学说切合了秦国的现实,与秦国的社会有很高的契合度,对秦国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秦统一之后,由于墨家学说自身缺乏更新的动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活动之后,一蹶不振,最终被挤出政治舞台,只是作为一股暗流在民间时而涌动。

参考文献:

[1]高亨译注.商君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林剑鸣著.秦国发展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4]孙贻让著.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西北师大文学院,历史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编写.简牍学研究[C](第3辑).甘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孙凤霞 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