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今惟向梦中寻

2009-06-02庞婧绮

文学界·人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牡丹亭

摘要: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是一部以“情”为主题的剧作,而在作者笔下,“情”的内涵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而是上升到一种生命本体的高度。那么,汤显祖高举“情”的旗帜,想要反抗和冲破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是禁锢人性的封建制度?既然它反抗的是一些过时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仍旧能在现代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而这古老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情;理;封建礼教;牡丹亭;畸恋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27-02

作者:庞婧绮,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戏曲学专业中国戏曲史论方向09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710

提起《牡丹亭》,人们大多将杜丽娘的悲剧归咎于明代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批文道:“今人以选择门第,及聘财嫁装不各,耽阁良缘者,不知凡几。风移俗易,何时见桃夭之化也?”这就将《牡丹亭》的戏剧冲突归结为封建意识形态、宋明理学思想与人的本性之间冲突。然而直到今天,《牡丹亭》仍旧在舞台上焕发着生命力,并且能够在现代女性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爱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事情,是一种非常性灵的东西,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性灵不得不受到外界条件的约束。在明代,受到礼教、理学、婚姻制度的约束,那么,难道在当今这个婚姻自主的时代,就不受约束了吗?让人无法遂愿的桎梏,难道仅仅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吗?

事实并非如此,阻碍爱情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生死

《幽梦影》第一百零八则写道:“我不知我之生前,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玠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千古之上,相思者不止此数人,而此数人则其尤甚者,故姑举之以概其余也。”

对古人产生兴趣原是很正常的事,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但是一旦对那个人渐渐熟悉,感觉自己的灵魂与之相通,他的生平、思想、文字,与你产生深深的共鸣,这时就难免生出思慕之情,这种情感其实不亚于对真人的爱慕,他比任何一个亲人更亲切,比任何一个朋友更真实,他无时无刻不活在你的心里,穿越广漠的时间的海洋与你对话……对于别人,他只不过是一个死者一具枯骨,而对于你他却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这时你就会悲哀地意识到,隔在你们之间的,是生死。

但是又怎能说这种感情不真实呢?

二、虚幻

爱上古人尤可,因为他毕竟存在过。更奇的是爱上一个虚幻的人物,比如书中的角色。

古时有女子读红楼入痴,父母烧了她的《红楼梦》,她在病榻上喊道“勿夺我宝玉”!而冯小青的诗句“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分明是把杜丽娘当作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又怎能说这种感情不真实呢?

三、物种

曾经有一个天赋极高的女子,有一天遇到了一匹马,她觉得这匹马的灵魂,比世间任何一个人的灵魂离她更近。“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于是她抱住马的脖子失声痛哭。

她有一个在旁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

不久之后,她毫无征兆地用匕首刺入自己的腹部自杀。

爱上了一个灵魂,即使它是动物又如何?

能说这种感情不真实吗?

四、性别

你命中注定的那个灵魂也许是外星人,也许是动物,也许已经去世,也许一万年之后才出生……所以和喜欢的灵魂同为人类已不容易,同为人类还生活在同一时代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不巧的是,你们是同性。

异性相吸不过是为了满足物种繁衍的需要而形成的自然法则,而人类的情感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繁衍。

同性之间更容易有明心见性的懂得。

潘光旦认为同性恋是自恋的扩大化,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对“相似”有很高的要求,便只能在同性身上寻找了。而如果对“相似”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只能自恋了,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临水少年,再如冯小青的那句“卿须怜我我怜卿”……

物伤其类,人们永远对自己的同类心有戚戚。

然而,能够获得社会和家人的祝福吗?能够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吗?

五、单恋

好不容易和喜欢的灵魂同是人类,生在同一时代,居然还是异性……这种概率已经接近万分之一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个东风,却不容易来。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奇怪的事。你爱上一个人是你的自由,但是他是否爱上你可由不得你。

杂剧传奇里很少见到单恋的情节,一般都是男女主人公一见之下互相倾心。

其实,最难得的恰是这个“互相”。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任你死去活来天崩地坼,我也只是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你将奈我何?

然而这种错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爱上一个人,而他也恰好爱你,真是太难了。

六、伦理

周萍和四风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前有过一段恋情,这就说明近亲之间是有可能产生爱情的。

这并不是说,如果他们事先知道自己有血缘关系,就不会产生爱情。

很多情况下是明知有血缘关系却依然爱上,不然也就不会有“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的理论了。

但是,他们能够顺利地在一起吗?

七、世俗

世俗的眼光同样也是破坏爱情的一大因素。

高中生初中生的恋爱叫“早恋”,小学生的恋爱更是被视为妖孽,其实恋都已经恋了,什么叫“早”?十六七岁要是不恋那才叫反人性呢!但是因为有高考的存在,少年少女之间的恋爱都变成了错误、不正常、洪水猛兽……

十六岁,正是杜丽娘爱情萌动的时候,十六岁的丽娘被幽禁在深闺里,除了分内事一概不许做,而今天,十六岁的少女被幽禁在书房里,除了分内事一概不许做,这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

更可怕的是杜宝对于丽娘的爱情持全然忽略的态度,“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甚么呢?”在他眼里,爱情是不存在的,直到那不存在的爱情害了女儿的性命……

爱情的价值,几乎从来没有被主流社会价值观所承认。

八、悬殊

传说《牡丹亭》问世以后,有女子愿以身相托玉茗堂。

古代女子知书的尚少,名士寻找一个红颜知己颇不容易,于是这些因为怜才而愿奉箕帚的女子往往能在名士心里激起一丝涟漪。

然而今天却不同了,一本书出版一部电视剧上映,读者观众千千万万,愿奉箕帚的女子可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供不应求的名士和供大于求的女子,构成了残酷的男方市场,带来了不幸的剩女时代。

而那些默默仰望着的女子也是有光的,然而她们的光太黯淡,注定不被他看见。

九、空无

能爱是幸福的,有人可以爱更是幸福的,哪怕不能白头偕老,也觉得有了信仰和依托。

然而最可怕的是心里产生了爱但是没有爱的对象,丽娘的爱情刚刚萌芽时,她并没有一个可以释放爱情的对象,于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她并不是先有爱的对象再产生爱,而是先有了爱,再心造出一个爱的对象。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此种境地,才是《牡丹亭》中最苦处。

此外,门第、贫富、年龄、师生名分……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成了“拆鸳鸯在两下里”的风刀霜剑。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都无法达到“花花草草由人恋”的境界。死者、虚幻人物、同性、动物、近亲、师长、名士、幼女幼童、有夫之妇有妇之夫……哪一个是由人恋的?即便你与他真的有着相契的灵魂。

各种形式的“求不得”都会导致压抑,而哪一个的压抑程度都不亚于幽闺自怜的杜丽娘。

既然都已爱上,又何必非要是条件相当的适龄异性呢?即使是禁忌之恋也必然有它的美好之处,只要那恋情是真切的。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利益,我们也许不得不阻止这些恋情发展成现实(当然若真的飞蛾扑火以身相殉,别人也拦不住),但是必须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而阻挡今日女子实现心愿的风刀霜剑比杜丽娘也只少了“婚姻不自由”一项罢了。由此可见,现代女子的处境,又能比丽娘好到哪儿去呢?

这悲剧是由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而非仅是明代不近情理的婚姻制度决定的。灵魂无限,而肉体有限,于是肉体成了灵魂的枷锁,一日肉体不灭,一日灵魂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列子御风犹有所待,对于终极自由“无所待”的追求,无疑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在《牡丹亭》中,灵魂的化身便是“情”,而使“情”穿越肉体达到自由的方式就是梦。

《牡丹亭》之所以经典,乃是因为它写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亘古不变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核不会因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因此它能够被最广泛的人群接受,并且对于当今的人们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牡丹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鲁迅笔下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社会反思
论封建礼教对《白鹿原》中女性的扼杀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