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衔接应该触及学制改革

2009-05-29吴颖惠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制初高中学段

吴颖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衔接,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基础教育讨论的热点。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中,各地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初高中衔接的教育教学指导意见,使得初高中学科教学衔

接,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而引发了初高中教育衔接中诸多深层问题的讨论。

初高中教育衔接问题的本质

我国目前实行初高中教育分离的学制。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阶段,其学习内容、知识容量,学科的深度、难度、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需要“平稳跨越”的级梯,这似乎就是初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一般情况下,高中教师普遍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跨越,就不可能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完成高中教育。

高初中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除了学习内容差异之外,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也有所不同。事实上,在实践中高一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服务高中教育的顺利开展。

基于以上认识,目前关于初高中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学科教学的衔接问题;二是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和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在课程和学科教学的衔接上,比如,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和师生交往等方面的衔接。在学生身心方面,则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性特长、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与培养。

初高中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如果仅仅把“初高中衔接”放到“教与学”的领域去考察,“衔接”在教师主要是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衔接,在学生则主要是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本人认为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教育衔接”问题,只是课程改革进城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不是初高中衔接的本质问题。其实透过教与学衔接的背后,可以看出,“衔接”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基础教育分段引起的一个“人为”问题,由于学制问题,初高中被截然分为两个学段,这个学段在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缺乏沟通,造成了初高中教育上“断裂”,于是,在高中教育阶段就重新提出了一个“衔接”的问题。

初高中教育衔接引发的“学段”讨论

初高中教育分段的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讨论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学制问题,涉及到初高中“分开”还是“一体化”的问题。在各地示范高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曾经通过政策导向,要求基础教育严格实现初高中分离,并且把初高中是否分离作为学校申请示范高中校的条件之一。在这样一个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评比标准下,全国一批基础教育名校,纷纷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一所所原来的完全中学,一两年内,都实行初高中分离,随之也出现一些“国有民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但是,随着示范高中评比的结束,各个示范高中又纷纷恢复自己的初中部,使得曾经流行一时“初高中分离”的政策,很快名存实亡,流于形式。

在初高中“分”与“合”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不支持初高中分离的观点,认为初高中合办,有利于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有利于初高中教研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开展学科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大主题长时段地实施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六年直升的初高中教育衔接实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观点的集中反映。应该看到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六年一贯制学科教学实验,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和家长升学或选择学校的压力。各种名义的初高中衔接的学科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系统的默许、赞同和效仿,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承认、认可。

从现实状况考虑,一些示范高中校反对初高中校分离,显然有其在高中生源方面的考虑,但也有其办学历史文化连续性方面的考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一批名校大多数都是完全中学,完全中学有其存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办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也有其继承性和一贯性的一面。完全中学改成纯高中校,使其文化传统不再连续,特别是学校培养方式的不连续性,也引发了一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初三与高一的划分,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甚至也不是一个具有明显标志的生理或心理发展阶段,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支持了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观点。

主张初高中分离的观点,则认为初高中应该独立建立,不要搞完中,高中与初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强调初中和高中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教育属于选拔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而高中教育则是介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大众性、选择性的特点。普通高中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在初高中分离的讨论种,还有一种“中立”的观点,认为不论是分开的,还是初高中“一体化“,严格说来都没有违背教育发展规律,也没有心理学或教育学方面的充分证据。在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分离与一体化,都没有违背教育规律。认为初高中“分段”还是“合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没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三年小循环有小循环的好处,六年大循环有六年大循环的好处。合有合的好处,分有分的好处,应该并存。

关于初高中分离还是合并的问题,在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比如,日本初高中就是分开的,但大多数欧美国家则是“合一”的。比如,美国的义务教育是12年,初等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共12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高等教育4年;中学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前苏联1984年的教育改革,实行的是十一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

香港的学制规定,小学教育学制6年。中学分文法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3类,学制均为5年。前3年为初中教育。中三以后,大多数学生继续升读2年制的高中课程,修业期满便可参加香港中学会考,成绩好的可升读1年制或2年制的大学预科(又称中六与中七)。完成中六或中七课程的学生可参加高等程度会考或高级程度会考,以选择包括大学、专上学院、理工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工业学院在内的专上教育。

其实,真正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合与分”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将来实现了12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就没有一个“合与分”的问题了。应该看到尽管初高中教育有其根本性质的不同,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分,但是毕竟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何况对一些发达地区而言,义务教育实现的年限,也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数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人为地将六年的基础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特别是在有“模拟高考”之嫌的中考压力下,学生初三基本上就是初中复习阶段,应考的迹象非常明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中考比高考难,上好高中比上好大学难”的问题。

中考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是一次重新选择学校的机会;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是一次全面检验义务教育教育质量的机会。这样,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都高度重视中考,中考其实已经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中学教育的联系性,使得一些大主题长时段的素质教育主题项目,没法继续实施下去。比如,从初中阶段开始实施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教育,在初高中分离过程中就被拦腰斩断了。

诚然,义务教育结束时,是需要一种考试方式来检验教育效果的,但是,中考在事实上已经弱化了对义务教育效果监测功能,而增加了更多的升学功能。升学又必然引发应试。这样导致了“初中教育直逼中考,高中教育直逼高考”的教育现象。在这样一个升学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就被大打折扣,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也遇到“中考”的障碍。学生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情感意识的培养,都面临一个被割裂的问题。学生的习惯良好、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兴趣爱好、品德发展等,都被截然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在许多地方,中考的压力一点也不亚于高考,中考的压力给学生、学校和家长都增加了很大的教育负担和压力。

因此,当前教育背景下,重提初高中衔接,就是要把中考打断了的基础教育链条重新“连接”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初高中衔接是由于学段分化引起的。初高中教育衔接,事实上是一个“人为”造成的,又要“人为”恢复的问题。如果初高中“一体化”办学,也许就没有一个“初高中教育衔接”的问题。初高中教育衔接,遇到最大问题是学制问题。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有没有可能办六年一贯制中学,或者在发达地区尝试12年一贯制教育。

学制改革是解决初高中衔接的关键

我国基础教育现行的学制是“六三三”制,也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一学制的制定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起的。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的时期,应该说,这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提高人们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高中教育则相对比较独立。长期以来,人们对普通高中任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亦有多次的规定。

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初高中分离的学制,但是由于在实践中,完全中学的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初高中教育分离也不是绝对整齐化一的。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了办学体制方面的实验,主张“办特长班”,“初高中直升实验”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学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在我国许多地方,一些完全中学校坚持多年开展六年一贯制初高中学科衔接的实验,比如直升高中的英语实验班、数学实验班等。这种实验班保证教师在初高中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和教学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探索了一些颇有特色的学科特长生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大量六年一贯制初高中学科衔接的实验表明,六年一贯制的教育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实施“12年一贯制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真正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尊重个性,发展特长。

因此,初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和教学的问题。这一问题要得到真正的解决,还需要从学制改革方面来考虑,应该鼓励各地进行多种形式学制改革和探索,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学制改

革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克森. 初高中衔接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12).

[2]冯龙平.如何跨越初高中衔接的“鸿沟”[J].山西教育.2008(8).

[3]徐建平,毛建清.初高中衔接时期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4]薛亮. 关注非智力因素, 跨越初高中衔接[J].职业圈. 2007(19 ).

[5]北京市十一学校六年一贯二四分段课程改革实验方案(2005年).

[6]厦门市基教科.厦门市初高中衔接的教学建议.2007.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学制初高中学段
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五行真经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