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高中衔接的实践探索

2009-05-29韦国锋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制德育课程

韦国锋

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学校于1992年5月提出国有民办制的办学思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1995年3月1日开始实行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14年来,十一学校在进行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中,积极探索初中和高中无缝衔接的学校教育制度与运行机制。

一、在六年一贯制实验中探索

初中高中衔接的新学制

由于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受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而实际上,首先,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尤其是在大班教学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有了某些过高的要求,也仍不能满足优秀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在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北京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段教育已基本普及。因此,打破初、高中学制划分,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教育的可行性,就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取消中考,六年一贯地设置课程,将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进行最优化的课程设计。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养成;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整体设置一贯制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我校六年一贯制实验区探索满足优秀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99年开始,十一学校进行了中学六年一贯制的学制与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起,初中学制改为两年,高中四年,即中学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学制课程,进入这个“实验区”的是比较优秀的小学毕业生。这一新学制打破传统初高中的学制划分,取消中考,使初中高中能连贯起来。为了一切学生的最优发展是学制改革实验的目标和宗旨,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发展,根据我们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全国的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并且其中的2/3或5/6的学生能够优良地完成国家标准规定的三年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生无需参加中考而直接进入四年制高中,可以有比较充足的学习时间。

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的实验明确地定义为“六年一贯二四分段”,即在六年一贯制中,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划分为两年和四年两个前后贯通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在课程目标上,构建高于国家课程标准水平、面向优秀学生和优势教育资源的六年一贯制中学课程体系,建立具有十一学校主体性文化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推进以学生人文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智能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为重要载体推进我校“五大战略”和“十四项示范工程”目标的实现,推动我校向“培养研究型”学校转化。

中学六年一贯的学制实验,使初中和高中两个中学阶段的教育安排成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教育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让学生比较从容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安全进入高中阶段。

二、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的学制衔接

与新学制相适应的是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课程改革实验,即在一个统一的中学六年课程框架中,创建相互衔接的二年初中课程与四年高中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这个基于十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国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我们的实验属于国家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融于国家课程之中,但在基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上,又具有高于一般性之上的特殊性。

从六年一贯的整体构架中提出“文科重点下移,理科重心上移”的策略,即两年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初中课程任务,加强文科、数学与人文课程,而将物理的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整合到高中课程中,不开设化学课程。这样,产生了四年制高中的新学制,把初中阶段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内容放在高中课程进行整合。六年一贯的课程整体规划详见表1。

实际上,四年制高一的课程内容是初中课程与有关高中课程经过融汇整合而成的新课程,这就为学生在知识体系上铺设了一条无缝链接的发展路子,比较顺利地承上启下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学制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四年,第一届实验班级学生现已进入四年制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展总体情况良好。

三、以“四环节教学”为渠道

实行学习方式的衔接

1999年7月,十一学校成立了两个“高中理科实验班”。这一举措本身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是相当普遍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为名牌大学输送优秀新生,而教育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应试。这个理科实验班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反之、各有特长的适应国际交往的新型的高水平的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2001年7月这届学生毕业了,两个实验班82名学生,全部是共青团员,有17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个学生入党,1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两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示范班,高考成绩600分以上40人,上重点线81人,上重点率98.7%,总平均分590.1分,创造了十一学校高考新历史。李金初校长为当时的两个理科实验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四环节主体性教学。

“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自学自研: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或读本,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基本的知识技能问题。

问难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讨难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整理的自学自研环节没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过程深化生成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精讲: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构建知识体系,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精要。

评价应用:通过检测和拓展应用,加深学习程度,开拓学习思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升华。评价是双向的、开放的。学生可自主作学习总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来把握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也可对教师、对实验进行评价。学生的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

数学老师李久权认为:“自学自研环节是四环节教学的起点、关键和基础,它直接影响问难讨论环节的效果,也关系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通常拟定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一定条件的时间、空间环境中进行。”在“数列”教学中,实验教师采取了有力的教学保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单元的教学突出三个特征:“特征一是时间长,用时一周;特征二是形式新,自学自研安排在课堂进行;特征三是目标高,自学自研检测达到会考要求。”

现在“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已经从理科教学扩展到了文科教学中,教师们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正是初中向高中过渡和转化的关键所在。从初中开始,实验区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四年制高一伊始,通过四环节教学,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

四、以主体性德育建设为引领

促进初高中的心理衔接

除了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实施“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十一学校还开展了以主体性德育建设为引领的学生主动发展工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心理的生成、构建主体性教育的环境和运用学生主体教育的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校营造主体性德育环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成长。

1.坚持鲜明的主题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制定各具主题、层次有序、互相衔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主题班会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展示自我教育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会提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关注学生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并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时代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主题班会体现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传统形式的教育焕发出时代的生机。班会、校会、年级会、家长会,团队活动和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德育中,参与面越来越广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显。

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坚持在活动中育人

每学年高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20天,初中学生30天。重视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基地、军训基地的共建工作,加强实践育人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参加军政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各年级建立固定实践基地,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有规划、有活动内容、有记录,有评价,及时总结、交流、表彰,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实效性。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春自护能力

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制订法制教育制度,追求法制教育的实效。我校加强社区共建、警学共建、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内外教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树立法制教育典型,定期表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标兵”,以榜样引路;每学期全员参加法制讲座,建立法制学习小组,激发学法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分析案例,小品演示,模拟法庭等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还组织他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讨论学生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开展处分学生听证制活动。对思想困难生开展施爱教育,在教师中实行“领养制”,注意他们,关心他们,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4.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途径作用

通过学科教学育德,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充分发挥政治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思想教育内容,并同德育大纲的要求相结合,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四备”即备德育目的、备德育要点、备学生、备教材。

期中期末总结教学工作时寓德于教的情况是内容之一,各学科的研究课、公开课都要把寓德于教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探讨本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路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艺术,把寓德于教、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利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能力。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德。

5.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实现文化育人

重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在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以“十佳精神”为核心的学生观念文化;以将帅语林碑墙、校史陈列室、名家寄语、荣誉室为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活动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文化育人功能。

第一,进一步丰富“十佳精神” (理想信念,不懈追求;挑战自我,决不言退;勤奋好学,艰辛奋斗;瞄准未来,全面提高)的内涵,发掘其在育人中引领、导向功能,使其在学生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校以“十佳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基本形成。源自于学生,并不断地引领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十佳精神”,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成为学生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形成了我校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的主题。

第二,将帅语林碑墙是我校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矗立在十一学校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帅语林碑墙铭刻了建国以来110位元帅、将军和革命老前辈的题词。这道独特的校园风景,以其深刻的内涵警示后人牢记先烈嘱托,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第三,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力求突破和创新。 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使五月的校园异常活跃。尽管每年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其以“传播人文情怀,展示个性化校园,在实践与参与中,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宗旨,成为我们设计、策划、组织活动的指南。Flash设计大赛、漫画比赛、相声小品比赛、辩论比赛、歌咏比赛、班刊设计大赛、科学原理擂台赛、挑战主持人大赛、现代舞比赛以及图书美食交流活动等等很好地展现我校学生群体的艺术才华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将会使文化艺术节的项目和形式不断创新。

围绕科技教育设计科技节主题,开展学生喜爱的科技活动,主要形式有专题报告、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学科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科技作品展等。

6.坚持通过一“岗”二“校”三“仪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一岗”,即优秀少先队员站校园国旗岗,争当国旗小卫士,并以此为阵地通过讲故事、人物专访、演讲等方式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两校”指的是少年团校和中学生业余党校。1985年至今我们已成功地举办团校80期,万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到了良好的团前教育,举办了14期中学生业余党校,千余名学生骨干及时在高中时期受到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8年来我们发展了近30名学生党员。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大,但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学习目的、政治方向明确、思想进步、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处处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身边的榜样,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形成了学理论,学党章,了解党,追求党组织的良好氛围。可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提高两校活动的质量,在对学生的政治方向教育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三仪式”是指入团宣誓仪式、入党宣誓仪式和成年宣誓仪式。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在北大的五四广场,在雄伟的长城上,在清华学府……凡是参加的人,当时的情景都难以忘怀。升旗集会上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面对鲜艳的党旗,铮铮的誓言,回荡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成为全校学生的艳羡和向往,激发他们政治追求的愿望使仪式文化成为中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活动。

7.提升网络德育实效,创建学校网络德育文化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

加强学生“三项道德修养”,即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

做到“五个上网”,即德育内容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德育活动上网,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8.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加强对中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纽带自由结合的青少年群众性团体。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是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都有权利参与管理,有义务为组织的生存发展作贡献。这样的机制非常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主体意识,调动社团成员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能力。再次,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社团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有着共同志趣朋友的支持,使自身的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功。

十一学校在过去的十多年办学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进行六年一贯的中学学制与课程改革实验,从学制上实现了初中和高中的无缝衔接,从相应的课程改革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从实施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入手,转变和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上顺利向高中阶段过渡,实施主体性德育,营造主体性学校文化,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使初中高中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充分交流互动。这些体制上、课程上、教育方式上和活动方式上的对策,有力地促进了初中高中的衔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北京市十一学校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学制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五行真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