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2009-05-26朱英义
朱英义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人时,我插入:你知道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体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教学第一册“左右”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方向相对。左右相反”这一概念,我设计了用右手扶着扶手上下楼梯的情景,请每个小组都表演一遍。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需要,学生乐于感知接受,参与意识自然大大增强。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请一名男生当货车,一名女生当小汽车,让他们分别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表演同时相对而行、途中相遇的情景。这样的表演真实生动。费时又不多,但却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拓展了数学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想把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元、角、分”,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后,一位教师利用学校离杂货市场只有400米路的有利条件。决定增加一个教学课时,设计了用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上市场购物活动,规定:每人用一元钱购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文化用品,必须用完一元钱,同时记下物品的价钱。回校后,进行购物整理,清算账目,并评出“购物小主人”“市场小主人”若干名。虽然,教学时间占得多了点,且购物过程中也有一些错误,但是,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就可以从这一次小小的购物活动中得到萌芽和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