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2009-05-26杨进孝
杨进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P95~P97),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和浮力两者的关系得出浮沉条件,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知道潜艇的基本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4.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情景激学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说学法:1.观察法;2.讨论法;3.推理归纳法。
四、教具
教学多媒体、500毫升量筒、带盖子的小塑料瓶、细沙、清水、鸡蛋。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的豪华巨轮在海面上破浪前进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钢铁制造的很重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小小的一颗铁钉却要沉入水中”,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2.精讲两道例题
将装有适量细沙的塑料小瓶浸没在水中,瓶子悬浮在水中某一深度;往瓶子里加入少许沙子后再浸没在水中,结果瓶子下沉到水底;把瓶子里的沙倒出一部分后再浸没在水中,结果瓶子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又可以感受到:当浮力一定时,改变重力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在演示完实验1之后,开始演示实验2。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沉在清水里的鸡蛋,然后开始往清水里倒浓盐水。让学生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结果学生很惊奇地发现:沉在水底的鸡蛋居然开始逐渐脱离烧杯的底部,升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悬浮了起来;接下来继续往烧杯里倒浓盐水,结果鸡蛋继续上浮,并缓缓地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漂浮在液面。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重力一定时,改变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这两个实验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不是只取决于物体受到重力这一个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对比关系,从而使学生摆脱头脑中之前“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树立“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共同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的科学认识。
3.引导探究
通过泡茶引出漂浮和悬浮两个概念,突破了思维的瓶颈后,通过flash和黑板作图、与学生一起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循序渐进,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接着着重分析了物体的上浮过程和下沉过程,并让不同的学生分析图10—33(图略)。
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
小结:“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保留—定量的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对图10—33(图略)上浮过程的分析来分析潜水艇的浮与沉,渗透数学推理。
以轮船由东海驶入黄浦江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让物理走近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巩固教学的成果。
4.归纳总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检测(趁热打铁,当堂巩固,可能来不及处理)
5.布置作业
然后布置作业。对于这节课作业的布置,我有几层考虑:(1)要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2)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物理知识点,让他们感觉学有用途,提高学习积极性。(3)能为下节课做一定准备。
6.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