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的引擎

2009-05-26陈世勇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新课程

陈世勇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有喜有忧,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出现了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大课程观引擎校本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体的发展。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首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自信积极,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那些学生对老师教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成绩也就不好,每天都在一种“学力为上”的环境中,不被重视,个性无处张扬,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毫无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放纵的心理,虚度光阴。而内心的青春期的热情朝气需要得到释放的渴望又是那么的强烈,于是他们就大多以叛逆来宣泄。看来,课改“热闹”却乏力而难以深入,达不到预定目标。

什么才是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强劲引擎呢?

观照我们的实践,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真反思,我们会发现:目前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大多是围绕“怎样教学”,而未过多涉及“教学什么”,即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构建民主、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崭新的大课程观便应运而生。要求人们超越狭隘的“教学”立场,站到广阔的“课程”立场上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从“怎样教学”到“教学什么”,即教学向课程的重心转移。

大课程观强调: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即实现课程以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如果我们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发展和个性需求,构建多元的、活力的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生在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体验成功,提升自信,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带动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这样,才符合新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由此可见,构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强劲引擎。

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结合上述的思考,我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锐意创新。自2007年4月2日起就开始实施了“课程改革促进个性发展”的课改方案,这一创举把我校推至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我校坚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优势资源,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开设了“学科探究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学生社团”六大类选修课程。每个学期有约70门选修活动课。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人格、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内因。教师要强化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积极构建“活力、多元、特色、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致力于“张扬个性,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把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变成极富学校特色的亮点,切实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课程改革一定会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