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面临的挑战等

2009-05-26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胚芽鞘果皮番茄

黄 燕

摘要:新课程形势下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灵活上课。以便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灵活性机敏性媒体

实现生物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这就决定了首先接受新课程挑战的是教师。因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一、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由此得知,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

比如:在讲“生长素发现”这节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了一些有关生长素的问题,在教师最后归纳“产生生长素的是胚芽鞘的尖端,促使下部生长”时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怎么看胚芽鞘下部生长而尖端不生长?”面对学生提出的这样一个意外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问:“如何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看清楚胚芽鞘哪个部位生长了?”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建议在胚芽鞘上涂色,有的想在胚芽鞘上画线……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的方案,并启发学生选出最佳方案,可以在胚芽鞘上画竖线。不仅方便还可以反映细胞微小的变化。教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既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一举两得。

再如,优质的教学。即要让学生同教师、同教材产生共鸣,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又要能展现教师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一个幽默机智的教师的课堂总要充满生机的,在言谈、神态、举止上表现出的一种故意的倒错或矛盾中展示出的某种教学意图,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笑声的同时受到教益。比如:教师在“体液调节”教学时,可以以幽默的方式开讲: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起去旅游,住在相邻的两个房间里。半夜,其中一个听到隔壁传来“一、二,跳”“一、二,跳”的声音,一直到天亮。第二天,这个人就问朋友“你晚上还在锻炼,真是勤快”。朋友说:“哪里,昨天晚上跳了一夜都没跳上床,一夜没睡。”通过这个笑话很自然引出侏儒和体液调节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笑声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二、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让他们加深对某些生物现象的感性印象,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录像,对减数分裂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时兴趣就非常浓;还比如讲到脱水缩合时,可以用左手握右手比喻,这样就把很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形象化了。

三、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由于思维起点的迷茫、思维方向的偏离,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1.思维惰性:学生遇到的跟过去解过的题貌似相同,实则差异。仍然墨守一种思路、沿用一种方法,得出错误的结果,误入歧途。

例如:红色果皮番茄(R)对黄色番茄(r)是显性,如果把纯合的红色果皮番茄的花粉授到黄色果皮番茄花的柱头上。试分析:黄色果皮番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____;如果该果实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则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___。(正确的答案:番茄果皮呈黄色;基因型为rr结出的果实皮是红色;基因型是Rr)。学生受基因分离定律的影响,去分析求解。得出番茄果皮是红色,基因型为Rr。其实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的,同母本,因此是黄色的,基因型依然是rr。种皮也是一样。产生这种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件改变,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尤其是在条件变化又隐蔽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为消除这类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活动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加强变式练习。

2.概念定义的混淆:概念清,思路通:概念混淆涨冠李戴。

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就应从4个方面分析:(1)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体;(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3)特点: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4)结果:染色体减半。这4点就构成了减数分裂的定义,缺一不可。对容易混淆的同类概念,如酶与激素、单倍体与染色体组、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等等,通过对比便能加深理解,克服误解。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感触很多:新形式下,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满足课程改革挑战的需求。去接受挑战吧!有挑战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科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张丽丹

摘要: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创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能够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

关键词:情境创设兴趣承接直观印象实验多媒体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科学》也是严谨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它其中的一些概念、公式、法则本身比较枯燥,如果此时教师在教学中仍单调说教,必定会使知识变得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地消退。此时,教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无疑是很好的办法。好的情境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一旦激发,它将促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学习,而此时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等也处于最佳的状态。

结合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下面来谈谈《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广大的同行批评指正。

一、新旧知识的承接联系

知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的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下。引导他们去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或者发现新的规律。例如:我们在学习《家庭用电》时,每个家庭都有许多的电灯和家用电器,这些用电器的电路时如何分布的呢?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前面学习的《电路探秘》的知识来解答。我国的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而每个用电器的工作电压都为220V,前面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有用电器并联时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则要使每个用电器正常工作,所有用电器必须并联使用。新旧知识的衔

接过程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原则,切入点也应注意难度,问题不能太难或者大易,太难会造成兴趣的减退,而大易也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不活跃。

二、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的利用发掘。比如:在学习《电能表》之前,老师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回家看电表,并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了多少电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就知道了怎样看电能表和计算电费了。学生们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会马上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动脑筋想办法。都会积极踊跃的发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直观印象出发,引导探索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实验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的特点。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有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时,我们可以通过“硫酸铜晶体的生长”实验,提出一些问题,诸如:为什么硫酸铜溶解会结晶呢?结晶的方法有哪些?怎么使小晶体“生长”成大晶体呢?通过实验情景并配合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时思考并验证。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索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中还要善于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进行实验方法的改造和优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四、巧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它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创设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学习“生物的种类”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个种类的名称并配以各个种类的鲜活的动植物代表,从高级到低级或者从低级到高级逐级介绍下来,影像资料鲜活生动、不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思考问题,丰富想象,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创设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在创设过程中要注意情景的适宜性。并不是只要有创设就是有价值的。而且有些知识是不用创设情境的,如果牵强的去创设。作用有可能是适得其反的,不必“为了创设而创设”。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创设出好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胚芽鞘果皮番茄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用小麦胚芽鞘进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系列探究
别乱丢果皮
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
不乱扔果皮
云母片在胚芽鞘实验中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