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2009-05-26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健康情绪

胡 芝

摘要:联合国有关专家曾预言,从20世纪下半叶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这一预言在大学校园化作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2004年9月22日,某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2005年6月4日下午,某大学一名大二女生从学生公寓4层跳楼身亡;2006年2月至3月,某大学一周内发生四起跳楼事件;2007年5月16日某大学一女博士坠楼身亡;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

是什么让那些年轻的心激情不再?如此灿烂的时光,又该如何珍视?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大学生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太多,因此我们感到迷茫,感到自己很无能,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解决我们的郁闷?希望社会和学校能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因为这比任何关心都重要。”这是来自大学生的心声。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健康心理的调适和培养

一、心理健康及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人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得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是一种自然的起伏。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具有精神活动不太稳定的特点。受暗示的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的较快,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8.自信心。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人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个体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国内外专家认为,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善于学习、合作精神、多样化个性特长和专长等。每年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人才时也特别强调良好的处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创新能力;具有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干精神等。这说明,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大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就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心理。他们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管理自己,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律意识,就能够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就能够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就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改变;就能追寻积极的人生……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5.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人的身心是统一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医学上有“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肾”之说。因此,消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能提高身体素质。

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2:--。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

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人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恋爱问题。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备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4.经济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过着衣食无忧甚至非常舒适、“潇洒”的日子。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常常紧锁眉头,难以舒展。这就是大学生中的另一个阶层——贫困生。家庭的窘境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而学校的生活又让他们无奈和难堪,姑且不谈他们吃穿住用的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为买不起学习资料、学习用品难受,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自尊受创,造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还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5.自我认知问题。自我认知模糊,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知自己该怎样做。

6.诚信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等。

7.网络成瘾倾向。逃避现实,沉湎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虚拟世界。

8.择业问题。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人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索,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遂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彷徨和焦虑。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心理因素。自我认同感缺失,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社会因素。新旧观念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困惑、混乱。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五、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和调适方法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优化个性。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万事如意,关键是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要自信而坚强,而不是悲观失望。另外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你有、我有、他也有。那为什么我们要每天睁开眼睛就去看别人的缺点呢?为什么一张嘴就去讲别人的过错呢?这样你会快乐吗?宽容而豁达。你会避免嫉妒心、怨恨心,你就会快乐、会内心平静,你会收获微笑、收获友谊。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综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经不起挫折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将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我们勇敢地迎接困难,克服困难。

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要学会适应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运用情绪宣泄法适时释放挫折情绪。产生挫折情绪体验后,需要寻找、创造一种能把因挫折而压抑的情绪自由表达出来的适宜环境,把自己心中的压抑、焦虑和不安尽情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如

果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失常。但在运用情绪宣泄法时应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形式进行宣泄。不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要合乎社会规范。可以选择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通过谈心倾吐和宣泄不良情绪。

(7)迁境移情,淡化消极情绪。如果受挫后继续停留在引起挫折的环境中,很容易触景生情,反复体验,这样就会更加悲伤和难过,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受挫后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尽快转移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景转移。这种情景改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原挫折环境转移到新鲜环境,如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等;二是改变心理环境,认真倾听、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劝慰。对于他们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要心存感激,学会积极体验到他人或组织的友谊、理解、关心、帮助和温暖,这样挫折情绪就会逐步消解。

(8)改变认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习惯地认为是外在的诱发性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但是外部事件确实可能是问题的诱发因素,但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却不是该诱发性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如何评价和解释这一事件,即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才是根本原因。例如,有一位男大学生,在失恋后,变得消沉抑郁。虽然失恋本身给他带来痛苦,但这种负性情绪的根源可能是他的完全自我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表明自己不如别人,注定自己在这方面永远是失败者,因此才会变得消沉抑郁。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观念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适应的;若是不合理的,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从而达到良好的情绪及行为效果。

(9)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常常是调节情绪的催化剂。当沮丧、失望时。对自己说:“别泄气,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这点小事压不垮我,笑一笑,打起精神,我能行。”这样情绪状态就会改变。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文件精神,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研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走出迷惘、消除困惑,活出自信、快乐、健康,活出精彩、幸福!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挫折使我更坚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