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09-05-26陈玉珍
陈玉珍
摘要: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学会数学教学既是对所有数学教师的一种期盼,更是对重视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实践中不断反思的一种倡导。本文从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研讨新课改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同时辅以笔者日常所见具体实例,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关键词:教学理念动态生成和谐课堂
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的课堂教学,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结构化的梳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这既是“学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调,也应当成为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性认识的一种认同与坚持。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那种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教育观念,或者说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需要。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我们认同这种观念或者说已经拥有这种认识,但是拥有这种认识以及将这种认识与教学行为的理性相联结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的例子还是屡见不鲜的。
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本校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本节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①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我们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解决哪些问题?②什么是诱导公式以及诱导公式解决什么问题?③a与180°+a、360°~a之间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④为什么只研究口与180°±a、360°-a之间三角函数的关系?⑤这些关系如何推导?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突出,没有牵强附会地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来设置情境,而是朴实直白,直奔主题(这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教学设计多元化时代的一种返璞归真);从这五个问题的设计也可以看出,既有“元认知的问题”(如问题①)也有“认知性的问题”(如后面的几问),既有方法论意义指导的暗示,又蕴藏着结论性的悬念,又有比较大的可供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和问题探索的空间。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种直白式的问题呈现方式(或者叫给餐制方式),变思维暗示为直奔主题是否对学生探索行为和认知空间是一种限制,是否有利于贴近学生的数学需要或激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引发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就值得怀疑。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当倡导多元化,同时数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从问题①~⑤的设计是否存在逻辑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即知识的产生过程与问题呈现顺序不一致。如果这样的问题存在,那必然会影响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揭示,使之组成的认识体系不严密。这是日常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说出来主要是起一个提醒的作用。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学生自读教材,相互讨论,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各小组形成统一结论后的反馈——教师讲解环节。应当肯定的足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形成结论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放性问题的开发性,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以及结论的不统一性,有一发不可收的态势。但教师考虑到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学任务的完成等因素,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与诱导公式这个主题不相符的问题,从自己的思维定势出发避重就轻,蜻蜓点水式地给予肯定与否定。比如,对问题①的回答,有学生说:“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求钝角三角函数了,如求120°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负角转化为正角,可以求负角的三角函数值”。对于问题④有学生提出可以研究a与90°±a、270°±a的关系,达到诱导公式同样的效果等。而这些问题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可贵且可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所做出的回答恰恰是学生认知特点的反映和思维过程的暴露,是教师强化知识横向联系与迁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好材料。但是教师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和充分利用,给人的感觉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繁荣。这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旧话重提的目的是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实质比形式更重要。
纵观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将拥有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转化为与之相一致的数学教学行为还需要时间的磨炼与意识的融合,机会的把握与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实践的经历与反思性的再实践。
学会数学教学既是对所有数学教师的一种期盼,更是对重视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实践中不断反思的一种倡导。尽管我们很难制订出“新课改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也很难用这种标准去衡量什么人已经达到“学会数学教学”的标准,但是我们应当坚持从教中学。在教学过程中追求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才能逐渐走近“学会数学教学”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