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韩国传统婚俗的儒学特征

2009-05-26巩春亭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六礼儒教婚俗

巩春亭

摘要:以韩国婚礼习俗为透视点,看一下韩国传统婚俗中渗透着的鲜明儒家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从中窥视韩民族儒学文化心理,同时探究一下韩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韩国传统婚俗儒家思想民族文化

一、引言

崇尚儒学思想和礼仪的韩国素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称。特别是在韩国的传统民俗方面儒学文化特征尤为明显。在此,我们以韩国民俗文化中的婚礼习俗为透视点,看一下韩国传统婚俗中渗透着的鲜明儒家文化特征。我们可以从中窥视韩民族儒学文化心理,儒家文化传统始终存在于韩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对于塑造民族精神起着多元的影响作用。

二、儒教婚俗思想在韩国的传承和发展

在韩国,从高丽时期开始,民俗向儒教化转变,到了李朝时期这一转变得到了统治者强力的推动,儒教式的韩国民俗文化正式在韩半岛上确立起来。朝鲜初期编纂的《五礼仪》,《经国大典》等里面,对士和一般平民所进行的冠婚丧礼按照身份地位都进行了儒教化的更改和规定。特别是韩国的婚俗文化在这一时期具有了明显的儒教特征。

儒家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择婚之初,男家委媒到女家送礼提亲,沟通对方,称为纳采。如果女方家长有允许之意,即行请帖,又称问名,即问请双方婚嫁对象的年龄和生辰八字。男家如卜得吉兆后,备礼至女家,决定可缔结姻缘,称为纳吉。这算为大札,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纳吉之后,男家再用丝帛、俪皮等送给女家。此即为送聘礼,表示婚姻已经成功,称为纳征。“征”即为“成”之义。古时用雁订婚,后来演变成为带有定聘性质的定金和定礼,以首饰和钱财布帛为主,故又称纳币。男方选定黄道吉日后,正式告知女方称为道日。又称请期。最后即是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也称为请迎。“六札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韩国在李朝时期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迎亲,一共分为6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官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札的人了”。

三、韩国婚俗中儒教思想文化的体现

“六礼”在韩国李朝初期,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中得到了普及。到李朝后期根据儒家思想改革的“六礼”婚俗,在韩国社会中被改为“四礼”,即,《四礼编览》中所记载的“议婚”“纳采”“纳币”“亲迎”。议婚阶段,双方父母通过媒人谈论一下新郎和新娘的婚事。订婚或是婚事得到双方父母的赞许之后,由新郎向新娘家送“纳采书”(正式的求婚书)和新郎的八字,然后由女方家择定结婚的吉日再以书信(择日书或称为涓吉)的方式送到男方家。这就是纳采的过程。纳币是指男方向女方家送纳币书(以此感谢女方家同意嫁女)和礼物。

最后是“亲迎”,是指把新娘迎娶到夫家的过程,这是整个婚俗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因为在接受儒教式的习俗以前,韩国的传统婚俗观念一直是“男归女家”,他们把这一固有的观念和儒家的“亲迎”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折中的“半亲迎”。即,和新郎到新娘家里把新娘带到新郎家举行婚礼的中国传统儒教亲迎不同,韩国式的亲迎是新郎到新娘家,双方在新娘家举行仪式,在新娘家住上一天再一起回新郎家。

“亲迎”礼又分为,新郎和新娘在各自家里进行的“醮礼”和在新娘家里举行的“奠雁礼”,“交拜礼”以及“合寝礼”。“醮礼”是指新郎在离开家,前往新娘家之前穿上盛装,在祠堂里拜过祖先,喝一杯父亲给倒的酒,表示婚礼要开始了,在这里,新郎喝的酒是家里用来祭祀祖先的“神酒”表示新郎是祖灵的后继者,婚姻带有崇祖的观念。同样的,新娘家里也进行这样的“醮礼”,不同的是母亲或是女性亲族代替父亲参加新娘的“醮礼”。

在儒教思想中,“奠雁”是指聘仪,正是因为定婚、亲迎时,男子须向女家献雁为礼。雁状似鹅,其大者称鸿,小者称雁,故有“鸿雁”之称。早在我国周代时婚俗的馈赠礼品中,分别确定羔羊、雁、雉、帛等物品作为赠品,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雁,婚俗“六礼”中五种礼仪都要用到雁。《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唐代贾公彦疏:“昏礼有六,五种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征不用雁,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诗·召南·野有死序》毛传“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此处的雁币,即指雁与布帛,用为婚嫁或聘问之聘仪。民间认为,之所以献雁,是取雁为候鸟,来去有时之意,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另外,对婚俗中雁的使用,很多古书中都有记载,《自虎通·嫁娶篇》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难,故用雁也……。”“雁;诸书上言知时鸟也。行有先后,故以之执贽,以之纳采。”(《七修类稿·义雁》)《古今诗话》云:“北方白雁,秋深乃来,来则霜降,谓之霜信。”据此,儒教婚礼中的礼物用雁,有着双重含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坚守诚信。二是嫁娶要长幼有序,不相逾越。同时,也突出反映男女双方要严格遵循封建的规则。雁中成对者往往共享甘苦,坚贞不渝,若有一方遇难,另一方必舍命保护。故以雁表示男女双方信守不逾的象征。

韩国的婚俗中传承了儒教中这一文化思想,亲迎礼中也有“奠雁”礼,但是不用真雁,而采用木雁。迎亲路上。走在新郎前面的是一个手捧一对用红布包着的木雁的人,这个人被称为“雁夫”。到了新娘家后,新郎接过木雁,献给岳母,安放在酴礼厅的奠雁的奠雁桌上,醮礼厅也叫奠雁厅,奠雁礼和交拜礼就在这里举行。奠雁桌上铺一块黑包袱,黑色象征土地,表示大雁虽然是飞在天上的,但是停下来的时候是落在地上的。同时,这一仪式中还有,把酒洒在奠雁桌下,告知天地神灵的过程。新郎新娘接下来行完交拜礼和合寝礼之后,婚礼仪式就结束了。

四、结语

婚俗是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本身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我们通过以上的探讨中可以窥视出儒教思想在韩国社会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也可以看出素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的韩国,有礼有节,谦和包容,在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大量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富有韩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猜你喜欢

六礼儒教婚俗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河南太康龙曲镇婚姻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