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改实践要把握好“度”

2009-05-26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语文课程

李 梅

摘要:语文课改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在课改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极端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过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改实践要把握好“度”,不能走向极端。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人文性主体作用主导作用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课改已逐渐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一轮课改“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两句响亮的口号,以前所未有的穿透力和冲击力引领着语文教学一步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化倾向。

一、过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探索实践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

人文性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完善,而不是对工具性的一次否定。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改在实践中却陷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怪圈:过分夸大语文课改的人文性,随意弱化和否定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毕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是把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以救治当前陷入困境的语文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其他教育功能应该是一种渗透。所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

任何夸大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作用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和现状都表明,只有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整合,才能使当前的语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迎来语文课改的又一个春天。因此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可忽视,亦不可过分夸大。

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一些老师在克服忽视学法的倾向的同时,又产生了轻视教法研究的倾向。当然,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充分放手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自觉、自动、自学,这一切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注意,教学过程并不等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必须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教师主宰课堂将彻底改变”这一提法是形而上学的产物,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课外自学时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宰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取消教师的主宰(即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只是把传统的教师主宰即单向主宰变成双向的师生主宰,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新课程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教师讲,而是反对教师以陈旧的教育理念看待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把学生的课堂变成教师的讲堂。新课程支持教师必要而精当的讲,精讲实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因教师的讲而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因此,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出发,从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教师开展“讲”的研究,使“讲”这种常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表现出创新的活力。

三、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

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和长处,如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多媒体所造成的师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心理却不容忽视。

可如今的教学评价却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因此,许多教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精心制作课件,这些五彩缤纷的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从不同程度上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教师的讲解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依然黑洞洞的没有其他任何痕迹。然而,这样的课究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印象呢?许多学生的感觉是“好玩”,这样的结果真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课热闹有余,但收效未必颇丰,一堂课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还有暇与文本对话吗?还有诱发思维的动力吗?更何况,用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本身就少了语文味。文本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一幅幅画,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板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根据教学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提纲挈领地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概括化、系统化、图表化的一种形式。板书与教学过程(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进行,伴随着学生与文本的逐步对话,教师将预先设计或因灵感而瞬息闪现的文字逐步书写在黑板上,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黑板上优美规范的文字,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学习模仿的楷模。而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的书写能力却逐步退化。如今,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有必要返璞归真,重视板书。但是,绝不能就此而将多媒体打人“冷宫”,只要用得恰当,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多媒体毕竟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四、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静,其实在语文课上,一定的讨论还是完全必要的。但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有的语文课讨论过火,导致学生该静时静不下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坏习惯,甚至对人格成熟有不良影响。这样的课虽然课堂气氛极其热烈,但语文味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语文课较之其他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情与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透过一篇篇灵动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灵的舒张、个性的飞扬。所以语文课改。无论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即语文的特点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还要突出。甚至可以说,只有突出语文特点,浓化语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那种认为人文精神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培养,认为课堂上只要有动态生成就成功了,并觉得生成越多就越好,认为语文课就是“玩”“闹”“争”的观念和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否则就会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嫌。返璞归真、铅华洗尽之后,语文课才会显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本色。

因此,语文课改不能走向极端。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语文课程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