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提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009-05-26刘如兵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物理思维过程

刘如兵

摘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恰如其分地组织好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了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环节的基本保障,给出了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的方法,从而阐述了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物理教学注意力问题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初中物理教育目标体系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不仅是一个简单词语的置换,其意义体现在物理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它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物理课程的教学从刚性向弹性转变,它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缺少不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1.1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存在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易发现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课时有些散漫。因此,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牵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2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评议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若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对某一现象提出相关问题,也就表明学生在听课时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并且适当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3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同时也是学生对所授内容是否掌握的反馈方式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大部分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理解了,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对其表象略有所知,而对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都有帮助。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教师可以提出与常规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同时也是最好的反馈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4课堂提问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对比式、层递式、伏笔式、分割式、设疑式等许多种形式。同—个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提问方式也有不同的效果。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伏笔式能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后面的问题埋下伏笔;分割式能缩小问题的范围,将一一个复杂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设疑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使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设计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环节的基本保障

采取研究性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问题设计来体现。

2.1设计问题要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传统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长期下去,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用其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如在《电路》的教学中,根据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设计出为什么客厅内灯的亮与熄对房间内的用电器没有造成影响呢?这样就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一种求知欲望。这样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2设计问题要深入挖掘教材,突出主体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设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而在求知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惑和疑问,而这些问题将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而教师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去深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探索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酒精分别盛在试管中和洒在大盘子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蒸发的快慢不同。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问题给了他们讨论的空间,从而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密度的教学过程上,对于密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铁块)(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铁块和铝块)(3)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有何区别?(4)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有何变化?利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

2.3设计问题要遵循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知识内容,还要知道前人是怎样得到这些知识的,即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要能初步掌握研究物理、探究物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以培训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教师要站在超前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问题设计对课堂提问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猜你喜欢

物理思维过程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