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09-05-26范维菊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课堂

范维菊

摘要:文章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立论扎实、观点新颖、针对性强,从挖掘教材内涵吃透教材、抓住每个提问点认真备课、激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会质疑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挖掘教材精设课堂抓提问点教会质疑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人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一、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的内涵,吃透教材

我们拿到一册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弄清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儿,单元是如何组合的,哪些课文是要重点教学的,哪些课文是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的;针对单篇课文来说,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在这一单元中居于什么位置?重点难点是什么?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成竹在胸,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备课时,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教学过程却已跃然纸上;不能教材还没研读,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然后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出现提问不恰当或浅薄或深奥,甚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这一点,我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记得有一次区教学能手评选,我备完课后进行了试讲,课下,听课老师问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时,我险些结舌,是呀,不知道自己在这节课中该做些什么,所有的设计或其中的问题都会游离在学生的学习之外,是无效的。后来的一番建议让我意识到了解教学目标是设计一节好课的关键,如果不了解教学目标及课程标准就设计教学会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会精彩的。从那以后,每次备课时,我都要先研读教材,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学及课堂提问做好准备,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

二、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认真备课除了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学生才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一夜的工作》讲的是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可他是七十年代的人物,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想深刻地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现状,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周总理故事会”,其中学生收集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艺术,如在一次谈判会上,谈判没有成功,对方竟说出一句粗鲁的话来:“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毫不示弱地说:“对,牛弹琴。”这个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已经在心中产生了对总理的敬佩之情。还有的学生收集的是赞美周总理的诗歌,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感动着学生们,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召开这一次活动,我有意将学生从未知区领人到已知区,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问在有疑之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如《珍贵的教科书》是发生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学生却很难体会出来的。为了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首先将他们带入这一情景中,然后不失时机地激情提问:“拥有一本普普通通的教科书,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大的喜事啊!他们这般欢呼雀跃。但正当他们背着书往回走的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向他们飞下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同学们,发生什么事了呢?”诸如此类的提问既有效又能催人思考。

问在有疑之处,在教学中,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无甚益处的。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中要尽力避免的。

2.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在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时如果设计这样的问题:“画家捡来了什么样的贝壳?”未免就过于简单,它根本不富于启发性,多数学生都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了。

有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的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莲叶青青》时,意欲引导学生对“祖母喜欢荷花”的文字进行赏析,若抛出“课文的前半部分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显得有些宽泛,不怎么好把握,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换成“自由读课文的1~6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祖母喜欢荷花?”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领悟文章描写技巧、体味那特有的意境起到了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

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3.问题少而精,要切中要害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山村的早晨》中“山村从甜梦中醒来,晨风给他揉着眼睛”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诗歌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若泛泛地讲诗歌的特点或拟人句的作用,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但若就此诗句设问:“山村会睡觉吗?这里把山村、晨风当什么来对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以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难忘的八个字》时如问“伦纳德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外貌描写特别精彩?”教学《地震中父与子》时若问“地震中父与子都很了不起,具体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害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般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课堂中教师设计提问要多重层次,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尽力做到面向全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度,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将问题的难度加大;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将问题的难度减小。如《凡卡》一文结束讲课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2)学习这篇课文,你从文章中了解了或明白了什么?(3)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你想对那个社会说些什么?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个层次、不同维度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问答。

另外,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十二次微笑》时,若问“为什么题目是十二次而课文中只有四次微笑?”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维。若改问“请划出写空姐的十二次微笑的句子?”再问“怎么只有四处呢?难道是作者搞错了?谁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文后提出问题:“课文中描写掌声的语句共几处?这两次掌声的作用一样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两次掌声的作用不一样”,然后直奔主旨,提出:“第一次掌声响告诉小英什么?第二次呢?”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田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我为《在金色的海滩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姑娘既然这么喜欢贝壳,画家真心实意地送给她,她却不要,你怎么看这位小姑娘?”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5.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如语文课上观看影片,或者联系实际体会某个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情境的创设,都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创空间;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即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古诗、名言或者警句表达自己对总理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一环节既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精神,也是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所以问题抛出后,我稍作等待,给学生思索和回忆的时间,学生思绪如泉涌。

三、教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示范课或汇报课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课堂上要不断地尝试着去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这种思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是培养。平时我会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在人文性特别强的课文中,我大多会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时间长了课堂就渐渐地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实现了。对于说理性的文章,我常常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课文学到这里或者学完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疑惑,想说点什么?时间久了学生就自觉吐露心声,思维也活跃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