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段批注式阅读的引导
2009-05-26林丽君
林丽君
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与课文展开精彩的对话。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在当前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阅读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其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只有在学生结合个体不同的水平、经验、思想感情对阅读对象进行再创造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在认识过程中前进一步。但刚开始时,学生还没掌握要领,所作的批注往往是低层次的,不完善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好引导,要体现课堂的组织者。在平时教学中,我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前预习有效批注的引导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此时,他们的感想、领悟、疑问很多。主要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精彩语句以及词语的感受和理解。此时他们自由批注,不受任何思维的影响,是学生最真实的感悟,也是老师获得最原始信息、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此时学生的批注是盲目的,不假思索地摘录、批写。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引导,提高批注的质量,引导学生逐步更有效地进行潜心阅读——批注式阅读。例如:学生在预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对文中“永驻人间”这个词语的不理解是:驻(停止)。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反馈自己的自学情况,在说到“永驻人间”这个词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后有学生指出:“驻”还有一种解释是“停留在某个地方”,课文中应该指让和平永远留在人间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驻”应该是停留在某个地方。随后,我提出,预习时不能随便摘录或抄写一段话,还要根据意思理解进行判断,再写下自己的理解。同时也指出,对于词语理解不要只是读读意思,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话,自己去理解。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开始习惯依靠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做到真正有效的阅读,有效的批注。
二、课中及时有效批注的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做出个性的反映。如对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如果让他们习惯于及时将这些“突发奇想”写下来,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经常让学生练习写批准。长此以往,“不动笔墨不读书”就会变成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构建意义,是学生主动地和文本进行对话,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我们平时教学中应该尽量训练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老师应根据文本本身特点,让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批注。如:
1.及时发现空白处进行填充。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你就是安静,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进行批注。
2.可以拓展处充实。如《望洞庭》中有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批注。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意境。如有学生写到:“在温和的月光照耀下,湖水显得特别美丽,平静。湖面上没有风,湖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再通过点拨,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3.情到浓处时。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生深刻体会了作者那份丧父之痛后,学生心中的那份悲愤早已蠢蠢欲动。此时拿起笔写下的正是学生最真切的情感。有学生写到:“为什么要战争?我多么希望爸爸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写批注,是学生个性的张扬,体现他们的自主性,老师应该尽量给予肯定。但我们老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价值观、是非判断还在形成时期,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批注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和调控。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有效有序地展开,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充满智慧。
三、课末拓展批注的引导
学生阅读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升华,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平常上课过程中,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写批注。如在学完了《大自然的启示》一课后,我问:“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示,请你走进大自然,又有什么想法呢?”有学生就直接写下:“从蜜蜂腹部散发出一种香味为蜜蜂辨别方向我得到启示,想发明一种能散发香味又能辨别香味的仪器,放在人身上,人就不会迷路了。”根据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促进全班学生阅读的整体深入推进,提升阅读的水平与质量。
如果当批注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课外每次阅读书刊,都能拿笔在上面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而实际上却是潜心领会的关键,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阅读教学得到深入开展。教师要让课堂的批注阅读变得有效,帮助学生今后更有效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