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的兴起与参政党建设刍议

2009-05-22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政治参与

章 明

摘要:网络改变了民众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网络政治随着公民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公共空间参政议政而兴起。面对新形势,参政党应当根据网络政治的特点,通过完善自身功能来适应网络政治。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政党;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2-0038-03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孕育了信息时代的网络文明,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人们将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以及政要通过网络与公民互动的现象,称之为“网络政治”。

一、网络政治的兴起及其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为2.53亿人,宽带网民数2.1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7305万人。更加重要的是,网络发展的势头无可遏止,越来越猛,中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领域的技术构建,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公共社会空间,构建了公共的网络话语平台。2008年两会期间,由13家外宣和网络媒体共同开展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活动,浏览点击量已经突破500万人次,留言超过12万条。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网络对现实和潜在政治生活的影响,同样深入而明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政治活动,网络之上有政治,网络政治影响实体政治,正有越来越多的事例在凸显和证实。

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为政党加速组织的现代化和进行党内民主改革提供了机会。有西方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对于政党政治有五点特殊的意义:获得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加速信息的搜集、传播和存储;可以向组织和个人发送定向的信息;鼓励沟通控制的分权化;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政党和候选人为了政治沟通和竞选的需要,纷纷步入了网络空间。早在2000年,世界范围内就约有1250个政党上网。网络的互动元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渠道。因此,政党要想在网络时代建立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互动沟通,更好地发挥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必须掌握和应用网络。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作为提升执政能力的任务之一。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对话聊天中,讲到“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些话语,显示出网络民意正在成为主流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应该得到认可和肯定。据悉,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每天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一次调查问卷显示,近70%的干部有“触网”的经历。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纷纷上网,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的“网力”——掌握和运用网络推动工作的能力。也进入人们探讨的视线。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中一些比较敏锐的官员,除了关注网络新闻、网络舆论的动向外,还积极利用网络作为施政手段。比如,官员上论坛、开博客,召开网民见面会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等,部分地方政府还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从中央到地方,面对网络时代,从执政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直至工作方法,都在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2007年,浙江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吸收了近20条网民“金点子”,具体涵盖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网民建议写进党代会,是民主政治理念在温州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成为执政党群众路线的一种新的联系途径。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网络政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当今的民主制度,是一种代议制,由公民选举的代表来参政议政。而在网络政治中,有条件上网的任何人不需要再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他自己就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因此,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

2、平等性。平等在政治上表现为:一是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平等权利;二是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差别。网络对政治平等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体地位的平等还表现在以网民为表现形式的公民与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地位的平等,网民与政府等机关不再是现实社会中的垂直的权力关系,而是相对平等的交流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参与者能摆脱现实权力和金钱关系的影响,平等地表达意见、沟通交流,在网络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上公众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网民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

3、高效性。网络社区和网络论坛,与开会、征求意见一样,是社会群体参与的公共空间,是民意表达和诉求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民意表达和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很高的效能,通常能迅速影响到决策层,推动问题的改进或者政策的出台。政治事件的发生,民众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以及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这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的,因此政治活动变得非常迅速。

4、交互性。网络政治具有交互性特点,它不是某种静止的状态,也不是某种单向信息流动状态,而是动态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状态。在网络中可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某件事件一经发起,借助于网络的高效性,交互性特点。往往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在短短的时间内激发网民的参与热情。这是传统时代无法比拟的。

二、参政党功能与网络政治的契合性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网络对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并已经切实运用起网络政治。作为参政党,也应该根据自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与网络政治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政治发展的需要。

(一)将网络的表达作用和参政党的代表性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政治体制模式下,民众要体现对公权力的控制、掌握、诉求等,主要通过政党组织一层层反映。但网络出现以后,给民众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表达途径。及时、迅速地达到了表达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网络说到底只是一种新的沟通渠道、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起的是快速表达作用,并且网络作为一种非群体化的传播工具使思想变得非群体化,网络满足

和发展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参与者。这些分裂的细小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观点与利益需求,彼此甚至相互冲突、矛盾。因此,如果参政党充分地研究网络的现状和规律,驾驭它、利用它,将网络的表达作用和自身作为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的代表性结合起来,将过去传统的参政议政方式延伸到网络,这样,参政党的影响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有更加广阔的阵地和前景。

(二)将网络中的热点话题与参政党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网民在网络中主要讨论的是民生问题。在网上近200个热点话题中,约有45%涉及教育、医疗、住房、油价、工资等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新华网策划推出的2007年“两会”系列专题调查显示,“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分别以76%、65%和50%的得票率再次位居民众关注焦点前列,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的焦点,也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重点话题。目前参政党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主要依靠部分成员参与的针对特定问题的调研考察,其运作过程周期较长、操作效率不高,参与不够广泛;尤其是在面对社会性热点问题和突发性事件时,依靠传统方法更难以做到及时快捷地了解民情、深入全面地充分反映民意,因此,作为参政党,应该经常上网了解社意民情,而网络的交互性为参政党进行充分的调研提供了方便。参政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民意调查,这比其他方式更便捷,成本更低。在将现实调研和网络民意调查结合,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参政党就可以根据民众需求提出具体的信息、提案、建议,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参政党通过网络,从中进行甄别、判断、取舍、优化,能使自己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三)将网络监督与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功能结合起来。依靠制度反腐、依靠群众反腐、在更多领域打击腐败,成为网民最强烈的呼声。随着网络政治的兴起,一种新的民主监督形式——网络监督正在形成,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以及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出监督的大众化、经常化和多元化特征,可以有效遏制政治腐败行为。近年来中国发生的许多事件表明,一些社会问题经过网络公共空间的传播,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网络监督已经成为中国民主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监督机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具有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监督的双重优势,并具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便利条件,如果将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和网络监督结合起来,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实效。

三、网络政治兴起后的参政党建设

(一)通过成员年轻化,并从网民代表发展成员来加强组织建设。有关调查显示,经常参与在网上发表言论的网民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达78.8%,具有年轻、学历较高、表达愿望和能力较强的特点。网民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各类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如2008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与26位网友“会而拍砖”,开展座谈收集意见,与会的网友都是年轻人。而当前各民主党派成员年龄结构老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07年,浙江省民主党派成员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约为43%左右,而在有些市县党派组织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年龄结构老化,部分成员不懂网络,不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使得参政党在年龄结构上无法适应网络政治,因此,通过吸收符合条件,有参政议政热情并善于利用网络的年轻成员加入党派是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参政党可以尝试有选择地发展符合条件的网民代表加入党派,是参政党加强队伍建设,适应网络政治的一个新渠道。

(二)通过建立网站、信息化等手段来提高党务效能和加强党内民主。参政党要积极开拓信息渠道,大力加强各种参政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存储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的信息渠道,广泛深入和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党员和所联系群众对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态度。参政党各级组织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没有网站的要争取建,已有网站的要切实发挥网站的作用,在打造“电子党务”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加强党内外的“双向沟通”,提高党务效能和加强党内民主。参政党成员平时分布在各行各业,在单位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事党务工作都属于兼职行为,如果建立网站和共享数据库,让成员足不出户便能办理诸多业务。参政党成员和支部通过注册登陆机关网站,不仅可以直接知晓部门设置和职能,查询获取通知公告等资讯,而且还能与多个部门实现信息互动,如提交上报社情民意和宣传稿件,发表建议留言等。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参政党的“信息化组织机制”,即在网站中整合手机短信处理技术,提升网站的实时交互沟通能力,建设以参政党成员为终端信息单元的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形成“信息化组织平台”。这样,通过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参政党自身从传统的“单向”交流模式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并逐渐改变原来内部“垂直型”的官僚体系、深化参政党的参政效率和党内民主。各参政党领导通过互动,广泛倾听民声、把握社会脉搏,不断调整自身的政策目标,进而展示和树立现代参政党的良好形象。

(三)通过“借力”来积极参与网络政治。参政党除了要注重通过自身组织建设和信息建设来适应网络政治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善用方式方法,通过“借力”,找好平台,进一步参与网络政治。除了建立独立的网站,参政党还可以利用其他社会知名网站的影响,或建立专版,或开设论坛,或接受网民对话,以及发布新闻等等,扩大自己的影响。尤其在国家重大活动中,不但可以主动联系各网站,同时各网站也主动追踪、报道、分析、评论各参政党的详细主张及其活动。网络论坛和博客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国内外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几乎都会在论坛和博客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2007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因此,参政党还应充分发挥成员中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多的优势,鼓励成员建立个人“政治博客”,更好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近几年来,每当我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开设实名的代表博客、委员博客,及时向民众传递信息,不少网民向他们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一位政协委员亦是参政党成员说,她将提案初稿发布在博客上,竟有数万人点击阅读。300多人通过留言或邮件与她交流,使她的提案更完善。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长期在“教育在线”网站和普通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一起撰写网络随笔,有效地帮助其参政议政,每年“两会”前夕,其很多提案,都是通过网络征集,有一些提案直接来自网友的建议。各级参政党组织可以尝试在本地知名、人气旺盛的城市论坛和博客中长期开设委员专栏和委员博客,倾听民众的呼声,与民众互动,做到联系制度化。

网络政治并未完全改变原有的政治参与机制,只是对政治参与提出更直接的要求和要求政治参与机制具备更高的回应性。所以,对网络政治的重要性,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毕竟,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正在创造新的文化,它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利的工具,同时,也使参政党参政议政等功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这些,参政党必须融入到网络政治中去,但又不能囿于网络,困于网中;应摸索出符合自身定位的网络政治模式。

编辑:壬古

猜你喜欢

参政党政治参与
建构科学合理的政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