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逻辑
2009-05-21沈桂丽
沈桂丽
摘要:在中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中学语文可以把逻辑训练的任务承担下来。本文主要从课文阅读的角度来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阅读;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57-02
张志公先生曾说:“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青年学习任何知识、技能以至离开中学以后担任任何工作,或者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都是极端重要的。既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也需要形象思维的能力。不论抽象思维或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逻辑。运用逻辑手段的能力有高低,这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习这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对培养我们正确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中学生正是处在学知识、长智力的高峰阶段,更应该学点逻辑。但目前中学普遍取消了逻辑课。在这种情况下,由语文这一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的任务承担下来,还是可行的。本文主要想就阅读中的逻辑问题稍作论述。
一、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但记叙不局限于记叙文。因此,以下所讲的记叙文中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文体的文章中的记叙部分。记叙文中的逻辑与说明文、议论文中的逻辑相比,要更为复杂。本文主要就记叙的线索和记叙文的结构来说。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使文章脉略清晰、层次分明,读者一目了然。因此,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由此线步步弄清文章结构,及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的线索是作者思路在记叙过程中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关键是看它是否遵循了思维的规律,尤其是思维的同一律。遵循了,那么文章各部分内容就能紧紧的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大多数的记叙文属于这类,如《海滨仲夏夜》。有的以人为线索,如《最后一课》。有的以事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以物为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有的以情为线索,如《荔枝蜜》。
记叙的线索是表现作者思路的一条无形的线,有形的线是记叙的顺序,只要作者是遵循思维的规律的,他可以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都是符合逻辑的。
二、说明文的阅读
说明文是通过解说某个对象,使人们认识了解它的一种文体。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但说明却不局限于辩明文。因此,以下所讲的说明文中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其它文体的文章的说明部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从逻辑的角度看,就是要明确反映说明对象的概念,明确概念就要揭示其内涵和外延。揭示概念的内涵,一般从形、声、色、性质、构造、布局、功能、用途、用法、成因等方面人手。如《松鼠》一文从松鼠的形态、颜色、习性、用途等方面说明,揭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人工选择等方面揭示了花色的成因。揭示外延一般从其所属类别、所分种别以及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情形等方面人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通过介绍不断在发展变化的书籍,说明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变化。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注释、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列数据等。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其实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说明的方法。通常一个下定义包含三项: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和定义项。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般采用肯定的判断单句的形式,运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其模式为:被定义概念+判断词+本质属性+所属类别。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里定义项是由统筹方法的属(教学方法)与统筹方法的种差(安排工作进程的)组成。怎样做出一个正确的定义呢?它包括两方面,(一)内容;(二)形式。内容是由各种具体科学提供的,即事物的所属类别及其本质属性是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式是由逻辑提供的,即形式上还必须遵守逻辑中的四条定义规则。
与下定义类似的说明方法是作诠释,它是从各方面提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特征,从语言表达来看,它是用比下定义的语言详细的一组句子来解释。例如“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工业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题目,由科学家来研究解决。科学研究也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中对科学、工业和经济三者关系的说明。有时候,要说明一些事物的发生或形成过程的情况,或者一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往往不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定义的,这种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提供了近似于下定义的一种逻辑手段。
分类别,即逻辑学所讲的划分。划分是明确概念的一种方法,它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依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分为几个小类的逻辑方法。正确的划分必须遵守划分的规则,否则就是错误的划分。例如:“诗歌分为格律诗和绝句”,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是一个错误的划分。
有时直接揭示事物的属性有困难,或者虽然揭示了事物的属性,但不能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印象,这时我们常举例说明,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中,作者在说到“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时,接下来写到“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这有助于我们对前文的理解。
有时孤立地揭示某种事物的属性不如把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突出它属性。如《向沙漠进军》中作者为说明“沙漠地区空气干燥,目光的照射特别强烈”,在下文中写到“那里日照时间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比较,沙漠地区耳光照射特别强烈的特点就很明显了,因此作比较也是揭示概念内涵的一种方法。
打比方即是比喻,如果把比喻作为定义,那是不妥当的。但是比喻在许多情况下,是能帮助人们明确—个概念的内涵的。
摹状貌,就是通常说的描述,它常用来说明事物的外部特征,例如“……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松鼠》)这段文字生动准确地说明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给读者以如见其物的感觉。虽然摹状貌所揭示的概念内涵大多停留在外部特征上,而不一定能揭示事
物的本质属性,但它至少是一种说明事物属性的方法,而且能给人以直观的表达效果。另外画图表、列数据也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方法,画图表给人更直观的印象,列数据显得更准确、更可信。
三、议论文的阅读
议论文是以论证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一种文体,但论证不局限于议论文。因此以下所讲的议论文中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文体的文章的议论部分。任何一篇议论文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从逻辑的角度看,论点相当于一个或几个推理的结论,论据相当于可以推出结论的前提,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的形式。但论证不等于推理,推理是由前提推出结论,而论证常先提出论断(即结论),然后阐明理由(前提)。举例来说《谈骨气》先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后。再摆出了三个事实作论据:南宋末年文天祥宁死不投降是有骨气的,古代有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在被国民党杀害之前坚持斗争是有骨气的。该文的论证方式就是使用了归纳的推理中的简单例举法。
运用推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还可帮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再拿鲁迅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来说,文中提到的事例较多,涉及面广,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懂,可如果从逻辑角度分析就不一样了。纵览全文,你就会看出其思维结构形式是一个否定肯定式的不相容选言推理形式。
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的态度要么是“闭关主义”,要么是“送去主义”,要么是“送来主义”,要么是“拿来主义”。
对待外国文化采取的态度不能是“闭关主义”,不能是“送去主义”,不能是“送来主义”。
‘
因此,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的态度是“拿来主义”。
把握住了它的逻辑思维形式的,课文的思路、主旨也就一清二楚了。我们只有把握了一篇议论文的推理形式,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思路的严密,说理的透彻和文章结构的严谨,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一篇议论文。否则,按现在的议论文的教法,仅是找出中心论点,找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然后按论据的性质来分析其论证方式如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完全不跟推理挂钩,这脱离了论证总要借助于推理来进行的事实。一篇议论文不讲其推理形式,其实就是没讲论证方式。本来议论文教学是最能够通过分析论证方式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的途径,而现在却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一是形式逻辑,二是系统实验”,“中国过去之所以难以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科学家,不管是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正是由于中国人历来缺少形式逻辑的素养。”“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性,这(古代汉语)使得中国古代逻辑注重形象说明”,而“轻形式概括”,这使得我们缺乏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思维能力。现在在中学完全取消了系统的逻辑知识的传授以及逻辑的思维训练,这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是大为不利。现在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如何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把逻辑训练的任务承担下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具备逻辑理论素养,熟练掌握形式逻辑的正确的思维形式结构、规律和演算,这样有利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