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价值、组织程式和制约因素
2009-05-21王立梅徐丽娜
王立梅 徐丽娜
摘要:案例教学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是一种具有重要运用价值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起源出发,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价值、组织程式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案例教学;干部培训;价值;程式;制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50-02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的,将真实问题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让学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对策,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创案例法,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在引进MBA教育模式的时候,把这一教学方式带人中国课堂。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随着中外公务员培训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案例教学法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一、案例教学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努力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指导方针。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难题。近年来参加培训的干部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点,他们大多是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骨干甚至专家,单纯学习理论知识不能满足他们希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传统的专题课讲授方法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案例教学法恰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在案例课堂上,教师通过选择典型案例或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编写的案例,组织学员参与讨论,认真分析案例提供的材料,通过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法(将学员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位置),让学员运用所学理论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找到了切合点。
第二,利于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但领导干部学习需要教与学互动,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案例教学通过提供具体数字、详细材料和精美图片的说明等等,形象具体,加之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参与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更多地站在学员的背后,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力求为每一位学员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利于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横向上,它可能跨越政治、文化、行政、经济、社会、心理、伦理、生态等多个领域,纵向则往往涉及价值判断、定向决策、引导实施、激励群众等环节。”这需要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需要对案例事件的细节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确认信息相互关系、处理系统中的多个变量,并通过讨论和观点碰撞,从中发现隐含的问题,最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日本学者川上井光说:“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挖掘学员的创造潜能、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激发学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分析技巧、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式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精心选择编写案例。针对不同班型、不同层次的学员需求明确教学目的,既是选择编写案例的前提,也是评估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和编写案例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案例的选择要注重典型性,选择事件较为复杂和带有政策性的案例。或是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更易受到学员的关注。若案例选择过于普通和简单,学员不必深入思考就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可辩性较弱,经讨论提出的各小组方案易于相同,案例没有特点,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的编写则需要注意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真实性指注意搜集事件当时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和具体数据,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筛选整理,最大限度保留现实情境中细节的整体性和具体性,将有用部分充分融入案例,但需要做适当技术处理;客观性指描述事件时,尽量使用中立的语言,注意案例的语体色彩,避免加入个人观点或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语言;系统性指案例的设计编写需要注意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性,综合反映相关问题使之形成一个关联的系统;发展性指案例的编写需要给学员留出思考的空间。
第二,了解学员情况,设计课堂实施方案。案例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的实施方案应根据不同班型、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废。在了解学员的专业背景、工作岗位、学习能力等情况基础上,制定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效果会更佳。通常来说,方案需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明确课堂时间总长度;课堂不同活动阶段的具体内容和时间长度;规定时间内学员的任务,分工到位,职责到人;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案例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如桌椅如何摆放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等等。
第三,做好课堂组织,把握控制教学过程。课堂组织和把握控制教学过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点评。第一环节:个人分析是案例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提前布置案例作业,至少在上案例课的前两天将案例材料下发给学员,并要求学员作好课前案例阅读与充分的分析,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第二环节:分组讨论是学员之间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火花的环节。通过分组讨论,学员分工协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讨论完成后,各组分别推荐优秀学员作为代表综合本组意见在全班交流发言。第三环节:全班案例交流是信息共享、展现小组才能的环节。这一环节教师要做主持和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氛围,调动学员积极性,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控制好时间,避免有的学员汇报时内容冗长,造成拖堂,引起其他学员的反感。第四环节:总结点评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角是教师,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授课艺术、理论功底和智慧魅力的舞台。首先,教师对学员的讨论和汇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其次,教师对案例从某一角度出发或进行总体的理论点评,为学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观点。
第四,布置课后作业,建立评判考核机制。成绩评判与考核是评估教与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案例教学目的相适应,、建立以思维状况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考核机制,考
查学员是否已做到消化提升。评定作业成绩时,教师必须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否科学、分析要点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同时综合每一位学员的课堂表现做出全面评判,给出公平合理的成绩,并写出评语。
三、干部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
第一,案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即知识差别、效率差别和洞察力差别,就知识而言,包括三个层面: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知识、将原理和规则运用到案例中的知识。案例教学需要知识丰富又具有较强课堂组织能力的优秀教师才能胜任。每一堂案例课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有些学员学历较高,理论功底深厚且实践经验丰富,在师生双方的交流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做好案例课堂的主持、点评和总结,需要教师参加专业的培训,不断认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加强调研和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
第二,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案例编写存在三大难度:概念难度,即编写案例时需要考虑包含多少概念,它的深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分析难度,即案例呈现给使用者的分析决策点列出多少,如何安排次序等问题;信息难度,即案例在保持真实性基础上通过技术处理又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描述难度。案例编写需要做到精心的结构安排、细致的材料处理、熟练的技巧把握,科学处理事件的宏观过程和微观层次等等,除了这些对编写者自身能力的要求外,完成编写任务还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根据不同班型和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案例,由此需要经费等多方支持。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一项综合性制约因素。
第三,全体学员积极性的调动。案例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想调动全体学员认真参与的积极性依然是一个难题。在案例课堂上,尤其是采用讨论式方法教学时,常常是一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滔滔不绝,一些性格内向或比较保守的学员发言时间很短,还有个别学员可能课前未做准备,充当“忠实的听众”,一言不发。此外,当案例涉及领导决策失误或部门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大部分学员不愿发言表明观点。案例课堂上,调动全员的参与积极性需要教师与学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姜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