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德育:问题与对策
2009-05-21李光寒
李光寒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武,也对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网络德育体系,打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平台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德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38-02
一、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网络德育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心理。调查表明:因特网上的非教育、科研的信息40%与色情有关。大学生上网查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的仅占28.15%,玩电游的占6.05%,聊天的占38.89%,浏览色情网站的占5.94%,看武打、暴力片的占1.36%;认为网上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回答学术信息的只占13.7%,电子游戏占6.4%,交友的占17.79%;白天旷课上网的占3.9%,不自习上网的占12.57%,晚上通宵达旦上网的占7.95%。网络以它特有的开放性带来了更多与学习无关的消费,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德育是传统德育在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中的延伸,它与传统德育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与传统德育灌输法,典型法、咨询法相比较,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互交性、及时性、隐蔽性、趣味性、仿真性、非强迫性等特征。
(二)网络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新挑战
(1)网络使大学生的自控力和免疫力相对减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定型时期,可塑性强,易受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创新求异思维、反传统意识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对有害信息的侵袭普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免疫能力、控制上网时间的自我约束力以及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对青少年来说,更多的是用来娱乐消遣而非收集信息、学习知识。有些学生整天沉溺于上网聊天、在线游戏或登陆不健康的网站,思想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影响了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德育的主导性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地位受到强烈冲击,过去借助于可控制媒介的单向传输,可以形成较大的舆论优势和时空优势受到了挑战。而今,由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时空几何级数不断增大且被多元分割,大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空前增强,个人完全可以凭自身的情感好恶去选择,德育传统的主导性权威地位削弱,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3)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日益淡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为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信息良莠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宣传迷信、黄色甚至反动的内容。面对这些信息,思想单纯,缺乏阅历和辨别力较弱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极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影响、迷惑。在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张扬了道德个体的个性和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传统道德内容的基本要求,也导致了人的随意性。
(4)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网上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四通八达,互联网的交互性、选择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德育活动中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模式被打破。网络以其独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务、新颖的包装和针对特定的公众群展开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增大了参与者的亲合力,从而使信息传输过程变成了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三)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弱效的原因分析
(1)网络德育意识薄弱。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少德育工作者对网络并不了解或者缺乏认识,因而,他们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这一新事物,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看到许多学生上网聊QQ或网恋等行为时,他们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网上的资源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劝阻,面对学生上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们不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范措施,而是过度紧张,一味地苛责和惩罚,尤其在我国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的高校表现得格外突出。德育工作者不适应网络环境、看不到信息网络这种先进科技手段给德育工作带来的便利和机遇,是网络德育难以开展、效果不佳的首要因素。
(2)现行学校德育方法较单一与落后。现行学校德育方法的单向性与网络公众沟通的交互性之间存在着落差。学校德育占主导性的操作方法仍然是直接由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施教的单向过程。而网络是绝对开放的系统,每个上网者既接受外来的信息,同时又可制造对外的信息,构成了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极度自由的交互性。学生面对这样的交互性平台,其主体意识更容易被调动和刺激起来,比起学校德育的单向性操作来,会更觉新奇、有趣。但由于受到自身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的局限。学生对这种极度自由、开放、交互式的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交往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却难于把握。
(3)大学生应对网络的心理和行为缺乏引导。根据传播学的规律,德育过程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接收信息源传来的德育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学生以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应对网络信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德行生长。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随着通过网络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他们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大学生成了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但是,很多大学并没有向他们开展系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教育以培养他们对网络“虚拟社会”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学生就很容易陷入“网络文明”的陷阱,容易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以及对现实社会认识的扭曲。
(4)网络德育环境欠佳。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构建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学校网络德育环境,是网络德育有效的重要一环。许多高职院校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主页,但由于他们对校园网所能发挥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园网网页内容片面单薄;校园网络信息更新滞后;参与者少,参与面窄。很多学校的校园网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浏览校园网的参与面极其狭窄。这样的网络环境限制了德育工作的空间,无法掌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
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德育观念,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新模式
当今,网络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介入、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更新观念,不仅不能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而且应正视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