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乐方言的“子”尾词
2009-05-21钱秀琴
钱秀琴
摘要:“子”尾是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构形手段之一,拥有丰富的“子”尾词是民乐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本文全面描写了民乐方言“子”尾词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并对民乐方言与普通话“子”尾词的异同做了比较。
关键词:民乐方言;“子”尾词;语义特征;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2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070-03
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地区东南部。东面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东南与永昌县接壤,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南同甘州区毗连。民乐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民乐话是笔者的母语,文中材料由笔者收集。
本文所谓的“子”尾词是指含有词缀“子”的词语。民乐方言的词缀“子”读轻声,后加词缀“子”在民乐方言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后都可以附“子”;它可以构成名词,还可以构成形容词、量词;语义除表示事物名称以外,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的数量,从而构成了民乐方言词汇的一大特点。下面将分类描写民乐方言的“子”尾词,分析它的结构类型、语义特点及X-m法功能,并与-普通话的“子”尾词进行比较。描写时凡不知本字的,用同音字代替,较生僻的在其后括注普通话对应词语,有的词语读音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只要不是全面反映“子”尾词的情况所必需,就不注音或作读音方面的说明。
一、名词“子”尾词
(一)结构类型及语义特征
1、附在名词性成分后构成名词。
A.“子”尾前面的单音节词根只是一个构词语素,不能单用。如:桔子|茄子|虱子|肚子|沟子(臀部)|瘊子|慷子(胸腔)|呢子|段子|褥子|罐子|棍子|椽子|柜子|麸子|馆子|芯子等。
B.“子”尾前面的单音节词根可以单用,但单用与加“子”尾后,词义有了变化:辣(指五味之一)——辣子(蔬菜)肺(五脏之一)——肺子(动物的肺);肝(五脏之一)——肝子(动物的肝);腰(人体的一部分)——腰子(动物的肾);面(面粉)——面子(情面,被面);刀(泛指刀)——刀子(专指小的刀);头(脑袋)——头子(领头者);嘴(指人的口)——嘴子(器物的口);车(泛指各种车)——车子(自行车);票(泛指票据)——票子(钱币);月(三十天)——月子(产妇生产后三十天);戏(戏剧)——戏子(演员);粉(指粉条)——粉子(指粉刺);窝(动物的巢穴)——窝子(特指眼睛);碗(饭碗)——碗子(指盖碗茶或扣肉);大针(大的针)——大针子(针脚距离较大的一种针法);鬼(人的灵魂)——鬼子(日本人)。
C.老婆子|铃铛子|牙刷子|簸箕子|线绳子|媳妇子|尼姑子|背篼子|锤头子|尿罐子|鞋帮子|耳环子|面袋子|称钩子|眼珠子|柴棍子|针鼻子|醋瓶子|师公子(对以敲扇鼓跳神攘灾为职业的人的称呼)|野胡子(狐狸)|山毛子(家住山区的人)|窑猫子(挖煤的人)|丑婆子|娘老子咧贴子|蝎虎子|黄葑子(黄参)|石娃子|胳肘子|耳瓜子(耳朵)|牙花子|眼泡子|干腿子|荷包子(贮放香料的小袋)|草要子(细短的草绳)|骨碌子等。
C组的结构有三种切分,一种是偏正式名词加“子”,即“AB+子”,“AB”可以单说,如大伯、老婆、牙刷、簸箕、铃铛、尼姑、媳妇等。二是带“子”名词加修饰限定性语素,即“A+B子”,“A”和“B子”都可以单说。如:耳+环子、面+袋子、称+钩子、眼+珠子、针+鼻子等。三是“子”前面的两个都是不成词语素,都不能单用,如:师公子、列贴子、窑猫子、野胡子、黄葑子等。
D.铺盖卷子|包谷杆子|青稞胗子|萝卜缨子|西瓜瓤子|白菜帮子|耳朵根子|石头碾子|唾沫星子|二道贩子|胳膊腕子|干巴梁子(小腿)|络腮胡子|脊梁杆子|苍蝇拍子|扫帚栽子(做扫帚的一种工具)|羯羊羔子|岌岌缨子|苍蝇伢子(苍蝇的卵)|蛇皮袋子|砖瓦房子睁眼瞎子等。
D组词为多层复合名词,可以分析为“AB|C|子”,“AB”为修饰成分,与后面的单音节词根“子”尾词构成定中关系,表达了一种所属或所用的关系。
在民乐方言中,因为习惯在日用名词后加“子”,所以词缀“子”的构词能力很强,“子”尾名词多为中性词。
E.有一部分“AB子式”和“AA子”式的“子”尾名词常用于蔑称,有时也可用于谦称,依据具体的语境而定。如:干部子:(1)不就当个干部子嘛,有什么了不起?(蔑称);(2)我就当了个小干部子,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谦称)楼房子:(1)把个楼房子谁买不起啥?(蔑称);(2)我就在个楼房子里将就过着。(谦称)这种用法在民乐方言中很普遍,但究竟是表示蔑称还是谦称,须把握好具体的语境。
2.附在动词性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表示与该动作相关的物品或人。子尾具有转类的作用,多为中性词。
A.扳子|刨子|铲子|锤子|垫子|滚子|夹子|漏子|碾子|铐子|推子|罩子|锥子|嚼子|楔子|捆子|冻子|筛子|裂子等。
A组词为表物品的名词,全为中性词。
B.贩子|骗子|探子|拐子|瘸子|瘫子|谝子(爱说闲话空话中的人)|结子(有口吃的人)|绺子(小偷)等。
B组词为表人名词,“子”除了转类外还有附加语义色彩的作用,大都含有一定的贬义或消积色彩,多指称有某种缺陷或行为不端的人。
C.烧料子|拐梆子|抄化子(讨饭的人)|挖耳子|揪片子|烧壳子|锅铲子|灯捻子|筛筐子|扳手子|照壁子|手扶子(小型拖拉机)|折页子(合叶)|裹叶子(抹墙的工具)|顶针子|针锥子|呼郎子(挑货郎担,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小贩)
C组词前面两个词中的某一个是动词性语素,“AB”一般为不成词动词性结构,“子”有成词作用。
3、附在形容词后构成名词,指具有某种生理特征的人,尤其是生理有缺陷的人,但不带贬义。麻子|矬子|跛子|瞎子|呱子(傻子、哑巴)|哑子|聋子|愣子(脑袋不太清楚的人)|秃子|驼子。
4.名词重叠加“子”尾仍为名词。如:坡坡子|叶叶子|镜镜子|凳凳子|车车子|碗碗子|桶桶子。这类“子”尾词所表达的词义除名词本身的基本义以外,大都还含有小的意义。如:(1)小心些前面有个坡坡予。(2)把那个盆盆子给我。
5.动词重叠加“子”尾构成名词。如:耙耙子(耙草的农具)|提提子(一种有提手的餐具)|拉拉子(小水桶)|铲铲子(一种农具)|挖挖子(一种农用耙具)|漏漏子|锥锥子|锉锉予|凿凿子(木工用具)等。这类“子”尾词是用表动作行为或方式的动词通过重叠来表一种类化意义,所指器物一般较小。重叠具有转类作用,加“子”即成为名词。
6.具有修辞特征的“子”尾名词。如:半吊子(不通晓事理的人)|二杆子(行为冒失的人)|二流子(意同二杆子)|二尾子(不男不女的人)|败家子|洋昏子(不精明、办事丢三落四的
人)|洋干子(意同“洋昏子”)|高帽子(形容经不起奉承,受了奉承就不知高低的人)|羊根子(对不机灵人的称呼)|烧料子(爱出风头,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嘎指子(性格很坏与人不合的人)|拐梆子(有诈骗行为的人)|大胯子(个高、身形散、气力小的人)|食肚子(个子比较矮的人,一般是骂人话)|垫窝子(排行最小的儿女)|奶干子(意同“垫窝子”)|带犊子(妇女改嫁以后带来的孩子)|斜眼子|塌鼻子|讹郎子(不讲道理的人)|赌博咕噜子(以赌博为生的人)|二愣子(脑袋不清楚的人)|背锅子(驼背的人)|瓜娃子(不明事理的人)|主袄子(棉衣)|衣胞子(胎盘)|实心子(比较实在的人)|骑马子(卫生巾)|鸡肠子(拉条面)|狗肉包子(上不了排场的人)|尿水子(对别人眼泪的鄙称)|半语子(口齿不清的人)|实鼻子(反应迟钝的人)|泥狮子(不机灵,反应迟钝的人)等。
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再加以“子”尾这种构词形式在民乐方言中很普遍,是民乐方言词汇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生动的表达效果,其特点为通过字面的意义而来生动准确地表现它的深层意义。这些单位是词而不是短语,因为它结构紧密,意义具有整体性,且有的单位还包含了不成词语素,“嘎指子”中的“嘎指”,“带肚子”中的“带肚”等。
(二)语法功能
1.构词功能:
从以上“子”尾词可看出。民乐方言“子”尾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不仅可以构成双音节、三音节和多音节词,而且还可以附加在不成词的结构后面构成新词。如:骨碌子、烧料子、拐梆子等。有一部分“子”尾词又可以成为词干,与其他语索构成词。如:炉子——煤油炉子、电炉子、火炉子;盒子——纸盒子、药盒子、鞋盒子;辣子——大辣子、小辣子、红辣子、绿辣子。
2.转类功能:
一些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词缀“子”以后,转化为名词,同时词义也随之改变。上面已有论述,不再举例说明。
3.充当句中成分的功能
以上所列“子”尾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有时还可以作定语,如:(1)列帖子飞得找不着了。(主语);(2)家里来了个尼姑子。(宾语);(3)骗子的话你也信?(定语)
二、形容词“子”尾词
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重叠后加“子”尾结构,往往表示事物处于某种状态。如:绌绌子(褶皱状态)|绺绺子(条状)|扁扁子(扁状)|尖尖子(尖状)|弯弯子(弯状)|嗡嗡子(声音低沉状)|塌塌子(塌到一起的样子)|齉齉子(义同塌塌子)|拧拧子(扭曲的状态)|琐琐子(柳絮状)|趄趄子(倾斜的样子)|絮絮子(义同琐琐子)|褶褶子(褶皱状态)|阔阔子(嘴很馋的样子)|蛮蛮子(很丑的样子)等。
这类“AA+子”式的子尾词是表状态形容词,其特点是描述一般性状,增强形容的程度。
“AA子”式“子”尾词常常用于表达所描述的对象违背了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因为加了词缀“子”,使这个形容词具有了失望或不如意的感情色彩。它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有些还可以作补语。如:(1)电话一直是个嗡嗡子声,实在听不见。(定语);(2)鞋都踏成齉齉子了,快穿起来。(补语)这种格式的“子”尾词,有些在一定的语境中可用来指代与这个形容词意义相关的名词。如:(1)小心这个铅笔尖尖子别把你戳坏了。(2)再不好好吃饭就成了矬矬子了。
三、量词“子”尾词
A.物量词。如:三把子葱|一屋子人|一摞子书|一拉子油|一块子布|一条子肉|一片子药|一折子戏|一张子面|一斗子米|一味子药|一桌子席|一股子香味|一沓子纸等。
民乐方言的量词“子”尾词中,量词重读,有“满”“足”“过量”的意义。而加“子”的数量结构前可以用“满满”修饰,表示数量充足。如:(1)a.他打了一拉子水。b.他打了满满一拉子水。(2)a.他吃了一碟子菜。b.他吃了满满一碟子菜。(3)a.家里坐了一屋子人。b.家里坐了满满一屋子人。
有时,“子”尾可附在数词和重叠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后面,表示“小”或“少”,在第一个量词前可以加“小”等表小的形容词。如:一分分子|一块块子|一把把子卜篮篮子|一丝丝子1一拧拧子|一掐掐子卜页页子|一捆捆子|一碗碗子|一桶桶子|一沟沟子|一埂埂子|一车车子|一包包子等。如:(1)还有一(小)块块子地没有种上。(2)他拉了一(小)车车子土走了。(3)他吃了一(小)碗碗子饭就不吃了。
B.动量词。如:走一下子_饿了一顿子|去一趟子|疼了一阵子|捅了三刀子|打了两棍子|挨了一棒子|切了三刀子|舀了三勺子|吃了一盘子等。
C.一AB子式。
“一AB子”式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表示数量有限。如:
一朵落子(菊花)一索落子(葡萄)
一圪瘩子(面)一挖耳子(盐)
一褡裢子(粮食)一轱辘子(木头)
一灰盒子(土)一网兜子(苹果)
四、加“娃子”、“蛋子”的“子”尾词
A.加词缀“娃子”的“子”尾词。如:鱼娃子|猫娃子|鸽娃子|驴娃子|鸡娃子|狗娃子|骡娃子|兔娃子|鸭娃子|猪娃子|雀娃子
民乐方言中许多动物后都可带上“娃子”后缀,表示小称。“娃子”都可换成“娃儿”,增添一定的喜爱色彩,“娃子”、“娃儿”均读轻声,“儿”自成音节。
B.民乐方言中指称球形的东西或外表为球面的东西时,名词后可以加“蛋子”尾。如:石头蛋子|驴粪蛋子|脸蛋子|冰咕噜蛋子(冰雹)|沟蛋子|娃蛋子|面蛋子(一种出租车,俗称面的)等。
五、与普通话“子”尾的比较
民乐方言的“子”尾词范围很广,把民乐话和普通话“子”尾词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民乐话中的“子”构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话的“子”,民乐话中的“子”尾词比普通话中丰富的原因在于:
1.普通话中的“子”尾词,在民乐话中大部分仍然是“子”尾词,二者共有的这些“子”尾词,词形相同,意义基本相同。如:桌子|脖子|钉子|竹子|袖子|领子|嫂子|狮子|孙子|梯子|裤子|丸子等。
2.许多词实语素与普通话相同,但普通话一般不加“子”,在民乐话中则还需后附“子”,构成意义同普通话基本相同的词。如:老鼠子|茶叶子|豆角子|信封子|尾巴子|牙刷子|纽扣子|面条子|媳妇子|尼姑子|窗台子|羊羔子|蒜苗子|竹竿子|嘴唇子|手背子|衬衣子|耳环子|眼镜子|猪蹄子|烟灰子|粉笔子|草稿子|隔壁子等。有的是在原有单音节名词上加“子”缀,构成与原词意义有分别的名词。如前面所列的嘴子、碗子、辣子、肺子、面子、粉子、腰子等。
3.实语素与普通话的不同,但与普通话中某些合成词相对应,这类词在普通话中只是语素,不成词。如:布衫子(衬衣)|腔子(胸部)|架子(肩膀)|蛤蟆骨都子(蝌蚪)|蝎虎子(蜥蜴)|娘老子(对父母的称呼)|黄花子(蒲公英)|列贴子(蝴蝶)|黄葑子(黄参)|石娃子(小石子儿)|耳瓜子(耳朵)|胳肘子(肘关节)|牙花子(牙龈)|眼泡子(眼皮儿)|干腿子(胫骨)|脊梁杆子(脊背)|绺子(小偷)|抄化子(叫花子)|结嗑子(结巴)|背锅子(驼背的人)等。
4.民乐话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子”尾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合适的词与之相对应。如:料片子(不正宗的东西)|高庄子(监狱)|蛮婆子(巫婆)|奶干子|垫窝子|壳篓子(祭奠死者用的蒸馍)|齉齉子|带犊子|洋昏子|羊根子|嘎指子|拐梆子|二愣子|瓜娃子|浑衣子(和农就寝)等。
5.普通话中,“子”与其他语索构成的名词,“子”前的语素不能重叠,而民乐话中却能重叠而且还加“子”尾。如:样样子|弯弯子|罩罩子|剪剪子|被被子|筷筷子|桶桶子等。
6.有些词在普通话中不能与“子”连用,而在民乐话中却能重叠后加“子”构成名词。如:毛毛子|床床子|吊吊子|豁豁子|阔阔子|拧拧子|等。
(责任编辑张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