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习兴趣
2009-05-20赵海芳
赵海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学习 积极性 学习兴趣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是学生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从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用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要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就得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创新教学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最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的疲劳和学习兴趣的减弱,那么在教学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发现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发现法”就是指由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设想,通过分析、运算、操作等过程,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组,最后自己发现原理、原则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和自信可激发学习兴趣。通俗地说“发现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讲堂为学堂。教师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应扮演说教者,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书法课上,讲左右结构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并让学生把他们自己的字写在下面,让学生对照比较,去发现一些左右结构的特点、规律。
从学生角度看,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兴趣往往产生于课堂上新的知识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产生于他们对问题的争论,发表自己见解并获得成绩的机会。作为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老师应常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有更多的新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对于初高中语文课,我认为教师不必一点一点去教,只讲个别难懂的地方,重在设置悬念,诱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使他们广泛阅读,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风格等。最后开一个有关的研讨会,完全打破教材的拘限,要以大语文为中心线索。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学好、学活,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可以使学生因疑而产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来自对知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置疑、问难,使学生在不断释疑,排难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置疑时,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驾驭教材,为学生合理置疑。置疑贵在无疑时,如同在平静的湖水中,即使你投入一块很小的石子,激起的水波纹很细小,也仍然明显可以看见一样。当然疑问设置要巧妙得当,使学生努力一跃,便能“摘到桃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要巧得使学生在解疑时,接受新知识时有种“上坡不觉陡,渡险不觉难”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知。置疑时,还要创设趣味吸引学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师提出“是谁欲语迟?是琵琶女还是作者?”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去认真反复读课文,前后分析课文。从“夜送客”“别是茫茫江浸月”到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分析得知是作者欲语迟。由于老师的质疑,抓住了学生的心,因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书法家研墨一样。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语不容忽视,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辅垫。例如:
情境导入法:靠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课时,是用情境导入法来展开的。“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又如悬念导入法,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校语文老师在讲《游褒禅山记》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这么炎热的夏季,大家肯定都想去旅游,老师就带大家免费游一下褒禅山吧。如何免费旅游呢?先闭上眼睛,放松,然后老师讲解洞中的美景。
还有直观导入法、音乐欣赏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多媒体手段导入法等等。
四.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认识事物,学习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能够以直观的、感性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则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可见直观的教学手段是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
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再加上板书、手势、形体等方面的运用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调动学生兴趣,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书法教学来说,要诱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必须使书法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可利用观看录像、欣赏名帖、举办书法表演等形式。其目的在于展示书体美的神韵,唤起学习书法的兴趣。
五.用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打动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递的载体是语言。教师如果能用富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语言来驾驭课堂教学,那就如同拿到了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还要简洁、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尤其语文课中无声含情的文字,要使其产生有声溢情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还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手势等无声语言,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引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记忆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教学工作。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有趣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我们要注意联系实际,随时想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这一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就能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掌握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门艺术,为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资料:
[1] 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97.12
[2] 陈胜三主编:《中学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93.5
[3] 赵淑文主编:《心理学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96.8
[4] 张楚廷、毋庚才.《教育心理学概论》. 警官教育出版社,98.8
[5] 谭顶良.《当代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成才导报,2000.11.29
[6] 和志清.《教师语言素质五性》.国内外教育文摘,2001.4
[7] 秦志强、陈明华.《成功乃成功之父》.成才导报,20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