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师讲述的十年故事

2009-05-13周泰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研修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可谓不平凡。十年回望,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一定有许多值得回顾的故事和值得铭记的瞬间。我们在论坛上发布“十年故事”征集令之后,许多教师积极地将自己那些难忘的经历发了过来。我们从中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沿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行编排,呈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场景和真切感受。

请大家跟着他们笔下记叙的故事,重温信息技术教育十年来经历的成长和变化,感受曾经的激情和信念、付出和收获、感悟和感动,甚至是迷茫和委屈、困惑和坚守……不管怎样,这十年,我们共同经历过,对于未来,我们要用激情继续去书写、去创造!

2000年:机房的变迁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学校 周泰麒

刚工作那会儿,我在市区一所普通新村配套中学,是学校第一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当时,机房里的电脑配置很低:486的处理器、16M内存、Windows 95操作系统。学生在上课时经常反映机器速度慢,容易死机。为了方便维修,修过的机箱都没上螺丝。笨重的显示器放在机箱上,整个电脑就有点儿摇摇晃晃了。更“恐怖”的是联网,需要上网时,从二楼校长室引来一根电话线,用当时最流行的ADSL上网。在工作的第二学期,也就是2000年的一天,运来了一卡车的品牌电脑,很多教师都围过来看这些新家伙。原来是学校决定把会议室改成电脑教室,并且连接宽带!为此事我兴奋了好几天,开始每天倒腾那些新机器——从拆封到装机、装系统、装应用软件,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折腾了大半个月,终于将新电脑全部安顿好,新机房正式启用。新机房成了全校师生最喜欢去的地方。

回想当时再对比现在,当时让我骄傲的新机房有很多的问题:地板是地毯,灰尘多且不符合机房的要求;显示器是CRT,既笨重又有辐射;电脑以及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基本没有……但事物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谨以此段回忆作为十年来信息技术变迁的缩影。

2001年:带着理想上路

浙江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邓亚玲

2001年,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所民办初中任教信息技术。那时,大家习惯把信息技术课叫做计算机课、电脑课。同行们倒是无所谓这样的称呼,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上课,课余修修电脑、上上网、看看《电脑报》、学学Authorware做课件。

我所在的初中与高中共用两个机房,教师也共用一个办公室。在清一色的男人堆里,我就像一个点缀的符号。尽管我是正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在这几个地方师院出身的男教师面前,我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形见绌。不过,相对比于男教师偏爱简洁明了地讲技术操作,我则更希望让课堂多一些生活气息和感性的情感认知。看到当时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介绍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步骤,我就利用学校顺畅的上网条件,每天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并随时搜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我边学边教,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品读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向学生及时播报最新IT业界资讯和病毒查杀信息,搭建网上论坛引导学生发言,等等。事实证明,只要心存一份对于理想的激情与执着,有时劣势反倒可以创造更好的成长契机。在随后的几年里,我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风格。我还以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为源泉,尝试写随笔、案例和反思,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带着理想上路,如今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追逐理想的路上,哭过,笑过,有困惑、迷茫和踌躇,也有自豪、惊喜和收获。路仍很漫长,理想依旧炙热,我愿意继续走下去。

2002年:相遇是如此美丽

福建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肖克成

翻开2002年的记忆,我们这儿没有第一场“雪”,却有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那年,我们学校建起了一间有20台电脑的无盘网络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我也从数学教师转为学校第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

孩子们无比兴奋、好奇,伴着几分敬畏,来上信息技术课。我也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地讲授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操作。可每当让学生实践操作时,耳际总是一片“呼救”声,让我应接不暇。眼看信息技术课就这样一节节地过去了,我在教学上却一直没有摆脱疲于奔命的状态,内心很焦灼。没有同行交流,便想与同事一起探讨,但很多教师总以“不懂电脑”而避之。我只好自己努力回想几年数学教学经历中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如生活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并思考它们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应用等。“摸着石头”,我慢慢地开始了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那年,我还利用组织少先队活动的机会,在课下给优秀队员讲解用Word制作网页的知识,组织他们分工制作相关网页。不久,无盘服务器上建起了“数字少先队网站”,很受孩子们关注。于是,我把教学素材和操作教程制作成网页也挂在这个网站上,引导孩子们遇到问题,先浏览网站自己解决。渐渐地,我发觉信息技术课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尝到甜头的我,又搭建了邮件服务器、FreeICQ服务器和BBS平台,让孩子们在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下也能体验到网络沟通的便捷。我也从此体会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2年是留在记忆里难舍的情结,虽没有骄人的成绩,却有着难忘的经历。相逢是首歌,相遇却是如此美丽。

2003年:设计学生喜欢的课

广东顺德一中德胜学校 梁锦明

2003年的信息技术课,充斥着任务驱动,而其他学科则忙着整合信息技术学科,WebQuest模式方兴未艾。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而且基本上都是基于Web形式的应用。

2003年年底,我应邀出席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并上了一节基于网络的示范课。但我这节课并没有“赶时髦”,而是回到了局域网的应用。课堂上我用游戏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再进行了一个口算比赛,并让前几名孩子现身说法,说说自己的口算技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键盘上数字小键盘的正确操作指法。接着进行新一轮的比赛。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小键盘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正确指法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节课的训练量非常大,为了让他们更加投入,我设计了两个亮点:一个是龙虎榜,按成绩把前五位学生的名字即时显示在教师机屏幕之上,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是否上榜。另一个是同电脑赛车的小游戏。这两个设计让整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

课上完后,我发现主评委桑新民教授拉住身边的几个小朋友在轻声地问着问题。我知道,他一定是在为我这节课打分。这让我有些忐忑,但桑老师在点评时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他说:“我刚才问了几个小朋友,他们都回答喜欢上这样的课,都愿意继续用这种形式上课。很明显,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因为梁老师已经非常到位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孩子们的心。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上,那么孩子们肯定是非常喜欢学习、非常愿意学习的。我们的课就要上成受孩子们喜欢的课!”

设计孩子们喜欢的课,设计孩子们愿意上的课,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2004年:熬夜换取的表扬

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 陈仕洪

这一年究竟熬过多少夜已经无法清晰地忆起,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太多繁重的任务将我的信息技术教学挤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常常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后由其自学,似乎总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我。帮助教师做课件,只要哪个教师要上公开课,我注定要熬夜;每个教室里新装了投影机和视频展台,经常是一上课就打电话请我去帮忙;每个年级总有考不完的试,在试卷改好的第二天,我必须连夜将成绩处理好,而且处理标准经常变动;两个机房的电脑还会周期性地出毛病……

这一年,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根据上级的要求建学校网站。这对当时不懂多少建站知识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从网上下载了一个网站管理系统后,我发现太多的代码看不懂,只好从书店里买了两本书开始攻克新的“技术难关”。那个夜里,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调试程序,突然听到敲门声。大概两三点钟了吧,谁会来呢?打开门,校长进来了,看到了我正在调试中的网站页面。校长说的话令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领导关怀的温暖:“小陈,工作重要,身体更加重要,以后不允许这么迟。”我内心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多么想告诉他,我这是被逼无奈,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我没有说出来,学校每个部门的事情都很重要。网站很快就正常运行了。在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校长表扬了我。也许没有多少人记住这次表扬,但我永远忘不了。

2005:“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出炉记

山东青州第一中学 王爱胜

山东省是首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我也有幸在2004年成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首批实践者。在新课程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实验教材都是以方法、过程为主线来安排内容的,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始终贯穿一条“信息需求”的线索,学生的技术练习则超越了“零起点”和软件技术体系。这种编写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却给一线教学实践带来了难度。由于一节课中的技术跨越过大,造成实践任务难以完成,在教学中普遍形成了技术操作盲区,素养教育因而被孤立。回忆成为省教学能手时的创新,联想对教学资源的改进,我突然悟到,可以用“半成品加工”的方法调和技术跳跃和素养教育的矛盾。为了“解救”更多新课程实施的困惑者,我将这一实践层面的新课程创新梳理成文字,于2005年6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遂被业内瞩目。

我认为,“半成品加工策略”的实质是,利用半成品的作品资源,故意给操作留白,供方法、过程的讲授和体验。其核心价值是,在新课程弱化软件体系、提升素养教育的背景下,给技术操作和方法与素养之间架一个桥梁。

2006年:在观察课上“解剖”教学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胡晓军

2006年,有效教学的概念开始从高校专家们研究的术语逐步走入课堂实践,我校因势利导开始强力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引入了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经过一次精心准备的观察课,我发现原来听课还有这么多的学问,“被听课”有时也是一次涅槃。

那次观察课是这样进行的:我作为执教者,先进行说课,再正式讲课。在我上课时,听课教师带着各自的量表,根据自己观察维度的需要,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一边听课一边在量表上面做记录,统计相关的数据。课后进入评课环节,同事虞老师拿出了关于提问的量表:课堂上总计提问8次,其中发散性问题1次,思维强度等级为高;复述性问题为5次,思维强度等级为低;无效问题2次……魏老师拿出了语言表达量表:口头禅是“那么接下来”,出现了12次;语言表述流畅但是偏快,带手势和表情的讲述时间超过一半,口误2次……刘老师观察的是课堂走动:走下讲台流动辅导时间约为23分钟,其中无效走动时间4分钟;辅导学生8人次;举手时间超过10秒仍未注意到的1次。最后,组里的郑博士从宏观上总体点评。

一堂课被这么多教师从不同角度专门听、评,仿佛把自己的课堂放到显微镜下,被解剖得淋漓尽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课堂组织的紧凑性、课堂驾驭能力一直是弱项,通过课堂观察这一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改善,可以把课打磨得更加精细,离有效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007年:我的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继华

2007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女生,新年送给了我和学生们一个美轮美奂的礼物——圣诞节的动画PPT。她从网上下载了不少GIF动画素材,通过各种动画的交错运用,通过图形图像的布局组合,再配上有趣、俏皮的对话,一个生动的动画故事呈现在大家眼前。随后,这种动画故事的创作在该班成为“时尚”。这是2005年以来我们实践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结果,让我意外的是,小家伙们竟然能创作出这么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年还有一件引起我们关注的事,美国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学生版。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标准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个标准的描述中,关于技术工具的学习已经退居如何让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富有创造性地学习的诸多标准中的最后一位了,而“创新与变革”跃居第一位。我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带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信号!

在我所思考和实践着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端倪——儿童浸润在他们的数字文化生活中,我们必须顺应儿童的生活去培养他们的数字文化创新能力。儿童绘画软件KidPix、PPT、博客、网络相册以及近年来在国外越来越风靡的儿童程序设计软件Squeak、Scratch等,给儿童带来的创作环境越来越直观、简便,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专注到儿童的创作活动而非技术操作中。我相信,随着儿童创作作品数量和交流频率的激增,属于儿童自己的亚文化将会逐步形成。

2008年:“做一位称职的老师”

江苏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南珲斌

2008年,我来到了新的学校,幸运地遇到了汪老师。和她朝夕相处,让我受益匪浅。她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同的是,她还是位特级教师。一直被我认为只是带着学生玩玩的信息技术课,她却取得了甚至主科教师都没有取得的成绩。她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或者说是当教师的另一种活法。按照我原来的想法,既然已经是特级教师了,还要那么努力吗?可她每天还在抓紧一切时间不停地看教育方面的杂志、专著,认真地上课、反思、写文章。她说:“做老师不是为了评特级,更不是为了名和利,只是做一位称职的老师而已。”“做一位称职的老师”这几个字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啊,长久以来,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东西是不是被我忽略了?在她身上,我发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如果说我在为生活而工作,她就是在为工作而生活,她在教育中享受人生的快乐。真是相见恨晚,如果我早点儿遇到汪老师,那该有多好!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觉醒,并把教育教学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当做自己的事业。现在我上课已经摈弃了原来的浮躁,每节课都认真准备,一星期17节课,再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我发现,原来用心上课是这样有成就感。由于每上完一节课,我都会有很多想法,并把这些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学校里每两周交一次的教学随笔,也不再觉得是难事。因为不是为了应付才去做这件事,而是真的有感而发,为自己而写。渐渐地,写随笔成了我的工作习惯,也能主动地去看一些教育专著、杂志,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育理论。开始写文章,并试着投稿。当我手捧着刊登我第一篇文章的杂志时,我真是激动万分,兴奋得不知所措。那种被认可、付出得到回报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2009年:在远程研修中分享幸福

山东邹平一中 郭凤广

“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一蹴而就,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是我们前行的准则。”熟悉我的朋友对这几句话并不陌生,在五年多的教学生涯中,我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刻。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记忆值得珍藏。这其中,参加远程研修工作带给我的感受、感动与感悟难以忘怀。

2009年暑期,我被山东省教育厅聘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和其他国家级、省级专家一道负责指导全省2925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研修。在研修期间,我心里时刻承载着学员的期待,丝毫不敢懈怠。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编辑课程简报、定期与学员进行在线交流、批阅作业、对典型问题进行答疑……为了给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专业引领,我每天工作时间都长达十四五个小时,可谓殚精竭虑,即便如此,还唯恐辜负了同仁的信任和重托。

在研修过程中,我不仅和全省同行一道交流、研讨专业问题,还和大家分享自己从业的感受以及对职业的认识。在一份简报寄语中,我这样写道:“曾经被人忽视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托研修走上了灯火辉煌的前台,他们忙碌的身影以及挥洒的汗水,被同事、领导记在脑海里,刻在心坎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保障单位研修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在中午、深夜挤时间认真学习和思索,将遗漏的火花一点点拾起、汇集、分享,将短暂的瞬间一次次化为永恒……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在素质教育的蓝天下,放飞理想与希望,突破职业生活的拐点,已成为我们共同的期待。”无疑,这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一种唤醒、激励与鼓舞。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幸福的,我也愿意把这份幸福告诉每位同行,而远程研修恰好给我提供了分享的平台。如果从明天起,我们都做一个幸福的信息技术教师,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也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研修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题解教育『三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