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失业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2009-05-11王莎刘博宇
王 莎 刘博宇
摘要:近来,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就业状况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内需,以推动就业,消减失业影响。
关键词:失业;金融危机;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88—04
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定义,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失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失业现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21世纪后,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指出:这五年,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 000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较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之前,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以下,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在3%左右,从2002~2007年的6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的较高水平;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看,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仅571万人,而2003年则超过800万人,从2004~2006年的3年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总量均保持在800万人以上。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9月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830万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
截至2003年底,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9 700万;2004年春节过后返城的农民工同比增长了10%;根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调查,“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一个月以上的劳动力达到1.03亿,其中4 299万为跨省流动”。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资料统计,到2006年12月,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到11 891万人,比上年增加705万人,增长6.3%,是近年增长最快的一年。可见,中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给当前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严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有3%~4%的职工从国企中分离出来;同时,集体企业也参照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下岗人员进一步扩大。1993~1999年,中国下岗人员数量从300万人猛增到11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0%。2000年以来,虽然政府加大再就业保障力度,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但这部分人员数量依然较大,所以下岗失业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学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
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01年全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待业人数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就业率达到72.6%,待业毕业生为79万人;2006年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超过300万人,仍有110多万人没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多万人。数据表明,2007年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成因
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比较严峻,究其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劳动力总量增长过快
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远超过需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中国总人口增量在198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1987年左右达到另一个高峰。其中城市人口分别在1981年和1984年出现大的增量。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从1998年开始,劳动力供给不可避免地进入高峰,并一直要持续到2020年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
(二)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担负吸纳劳动力、稳定社会的重任,长期实行“低收入、高就业”模式,导致人员富余过多,效率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减员增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原为吸纳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给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和城镇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其次,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许多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或利用不充分,导致大量失业。
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产生了对低素质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劳动力需求市场大大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限制了从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的就业范围。
(三)社会供需结构差异造成失业增加
据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当前有35.4%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而党政机关、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到私营企业的一半,这种供需结构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就业困难和待业、失业增加。
(四)金融风暴的影响
近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由美国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层面,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将陆续浮现。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发出警告称,到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猛增2 000万。
国际劳工组织(ILO)表示,金融危机将导致机构重组和裁员,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影响的将是普通的劳工,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等行业。目前,在美国华尔街和其他地区的金融中心,随着众多
银行的破产倒闭或被兼并,已有许多人失去工作。
目前,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民工的影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东部沿海出现了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大部分农民工返乡。
2金融危机引发IT业裁员潮。2008年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 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3大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选择裁员,轻装上阵,以渡过难关。一般企业都亮起不招聘的红灯,除非“绝对需要”人才,而大学生大多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力素质低,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差。因此,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并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而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国外经验也表明,第三产业既是增加值比重上升最快最大的产业,又是吸纳劳动人数最多的产业。在资本投入一定的条件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倍~5倍。
中国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而且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较大,多数要求不高,比较适合中国下岗失业人员的素质现状。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部门,应该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的战略性选择。
(三)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合理调整大学生就业意愿。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些,远一些,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防止出现“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那些有“非国家机关不去”想法的大学生,应及早调整想法,接受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网络、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社会关系等,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如市场中专业的需求状况、紧缺人才、行业排名等信息,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适度选择就业职位,如可以选择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调查资料显示,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差距悬殊。因此,大学生应顺应市场的需要,作出合适的就业选择。
2调整就业期望。有些大学生薪酬方面的期望值与企业所能的提供存在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精英人才。大学毕业不等于能力和技术就适合社会的要求,大量的职业能力都是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当正确估计个人价值,提出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适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所谓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内涵上讲,就是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增进社会福利的就业政策,绝对或相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具体来说: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建立就业信息网络,政府直接购买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雇用下岗失业人员;政府制定鼓励用工单位吸收下岗失业人员的有关政策。主要通过财政、税收和用工补贴的方式,根据企业雇用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时间给予经济补偿,以降低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成本。通过实施就业补贴政策,虽然增加了一些政府财政支出,却相应地减少了失业保险金支出,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实现了社会安定,为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保证小额贷款的顺利发放。小额贷款因盈利率很低,无法保证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建议由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来承担这一职能;同时,对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提供信贷支持,应建立一个担保基金,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提供担保,消除下岗职工获得创业资金的障碍。
3税收减免政策应从集中在服务业逐步扩大到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能容纳更多的产业工人,对吸收下岗人员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至免税。
(五)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六)扩大内需,采取积极措施,把金融风暴对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下行,中国出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南方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人才需求锐减,所以,首先要扩大内需,并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就业扶持,鼓励企业减少规模裁员,稳定就业岗位。其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工劳动转移,比如对当年新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对招用农村贫困户劳动力、40岁以上和被征地农民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对新招本地农村劳动力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费优惠。最后,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稳定大学生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责任编辑:晓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