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构建供应链

2009-05-11余黎峰雷星晖

经济与管理 2009年3期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余黎峰 雷星晖

摘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表明,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是重要且可行的途径。供应链根据企业市场力量的大小及企业自身条件、局域环境选择不同类别的供应链,以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均衡型供应链;主导型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30—05

引言

在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方面,理论界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企业国际化实现方式上:普遍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出口、契约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三种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但是对企业实现这三种方式的途径却鲜有探讨。而事实上企业国际化途径相对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而言,其地位就相当于目标实现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而有必要对企业国际化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供应链研究概述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逐渐增强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其前景的认识,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和进行交易的过程(包铭心,2006)。它以在全球范围扩展经营活动和扩大收益为特征(乔治·S·伊普,2005)。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始于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随着企业跨国界经营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相关的国际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国际化理论从三条不同的路线对企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研究(鲁桐,2003)。第一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以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为研究主体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其代表性的理论是产品周期理论、边际产业理论等等。第二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以跨国经营行为、国际化过程为主线形成的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其包括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以及出口行为理论、网络理论和国际战略管理理论等。第三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以跨国公司为研究主体的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代表性的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产品差异化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增长,也出现了针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诸如邓宁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拉奥的适应性技术优势理论、坎特维尔的后发优势和产业升级优势、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各种不同角度阐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优势、可行性及企业国际化方式,给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指导。

供应链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早期对供应链的认识局限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提高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该理念曾经掀起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风潮。后来美国学者Stevens提出了集成供应链的思想,他指出供应链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集成,扩展了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将供应链研究推向新的范畴。在此基础上,Quinn又提出供应链是涉及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各种经济活动,而Baatz进一步将供应链扩展到物资的再生和再利用过程。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扩展了供应链的研究范畴。至此人们普遍认同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全部流程,这其中包括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

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导致供应链管理理论相应而生,并成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精髓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在有效地为客户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同时增加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从多个方面展开,现又发展到把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建立战略伙伴和战略联盟方面。

二、企业国际化实现的重要途径:构建供应链

将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考虑,我们提出实现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通过构建供应链,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市场来实现。事实上企业国际化可以通过企业单打独斗、构建供应链和与其他企业缔结“横向”联盟三种途径来实现,但我们对构建供应链这种企业国际化途径更有研究兴趣。为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基点,我们用图1来描述。

对于构建供应链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途径,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中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首先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中就蕴含了这种支持。1937年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市场和公司是构成生产组织过程中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方式。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交易发生途径仅限于市场和公司两种形态之上。而事实上交易还会发生在处于市场和公司间的中间状态,也即在形成伙伴关系的公司间进行交易的状况。据此学者们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了扩充,肯定了组织间关系的客观存在,认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市场和层级外的另一种现实选择。因为交易成本理论是根据效率来判断应该采取何种治理模式的,这样,依据效率可以将“生产”和“买”的决定扩展至“生产”、“买”和“伙伴关系”的选择(杨雪莱,2007)。针对二元的合作关系,交易成本扩展理论指出:(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双方为了维持合伙关系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低市场中固有的机会主义和监视成本(Jarillo,1988;Osbom&Baughn,1990)。(2)帮助企业避免将与自己核心能力不一致的行为内部化,或者避免将成本高昂难以管理的行为内部化。(3)避免管理其他国家雇员的困难性和高成本(Hennart,1988)。1988年Jarilio的研究也指出:当一个网络的安排为公司减少了交易成本时,网络比市场和层级更有效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企业间的“纵向”联盟,联盟中的企业构成复杂的网络,因而根据以上理论,构建完善的供应链可以使交易更有效率。

以跨国公司为研究主体而产生的内部化理论扩充也对以供应链形式实现企业国际化的观点给予支撑。这一经典理论依据市场相对效率来对市场和层级进行替代分析。扩充后的内部化理论加入各种混合治理结构的分析,认为代表先进生产技术的跨国公司也可以通过契约生产向合作伙伴外包生产服务,也即既可以考虑技术市场的效率也可以考虑生产市场的效率,这样最优治理结构的选择可以基于两个市场的相对效率。内部化理论的扩充显然更多地考虑了企业间界面的合作方式和治理机制。构建供应链属于企业间界面合作,企业国际化又和跨国公司密切相关,因而内部化理论的扩展为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运营途径提供了支撑。

企业国际化研究的资深学者邓宁也根据企业国际化演变的实际状态,对他先前提出的企业国际化折衷范式进行了修正。因为企业国际化实践出现了国际合作安排(ICAS)这种重要形式,学者们发现

企业间合作形成的网链结构是介于市场和层级间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此邓宁和其他学者一起把折衷范式放在“联盟资本主义”环境中进行了变量内涵修正,修正后的范式涵盖了新的企业国际化途径选择——国际合作安排。实践中ICAS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的协作形成供应链从而以链条为主体整合进入国际市场。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许多全球企业、跨国公司借此模式成功参与到世界经济运营体系中,并收到良好的效益。

网络方法理论的提出也为这一途径的可行性提供支持。网络方法理论假设:为了生存,组织需要和其他组织互相作用以获得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网络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市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特征,这就极大地挑战了新古典主义范式假设。由此延伸出的国际化网络方法就认为:企业内嵌于广泛的商务网络中,该网络超越了单个公司的边界,甚至内嵌于不同国家的商务环境中,这对企业国际化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网络方法把企业所处的商务网络定义为:企业与其商业伙伴如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经销商、政府之间的关系(Johanson&Mattsson,1988)。但是很显然构建供应链来实现企业国际化也涵盖在这个网络中。

实践中利用供应链方式扩展国际市场的案例已有很多。许多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介入国际经济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典型的如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他们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选择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原材料和人工的低成本优势,在本国进行汽车制造技术的研发、设计、发动机生产和整车装配,而将汽车的销售交由世界各国的汽车经销商,利用他们的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些企业运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凭借高超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将产、供、销紧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规模经济和快速反应同步,不但迅速拓展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而且将一些在本国已经丧失优势的产品和技术重新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市场,促使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研究表明美国的IBM、戴尔、通用、德国的西门子等在全世界迅速拓展,日本企业海外竞争实力的迅速增强,中国台湾企业形成“大企业主内,小企业主外”的特殊格局等等,背后强劲的驱动力也构建了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这些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和科学管理在真正实现顾客价值增值的同时,也使其整个链条上的企业价值得到了增长。它们已经成为企业界效仿的榜样。

以上理论和实践结果说明,企业通过主动构建供应链,以链条为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是可行的途径。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该种途径必将发挥更大的效用。

三、构建供应链对于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正向影响分析

本文所指企业国际化途径——构建供应链,旨在充分利用供应链潜在优势,强调建立供应商一生产商—经销商或客户链条,形成动态稳定的关系,运用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调动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技术、核心能力等并对其整合,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结果的剖析,我们总结出构建供应链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化经营、增强市场力量

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化经营可以增强市场力量,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和增强竞争优势。对日本企业的“系列之谜”,台湾企业“小主外,大主内”格局的研究分析表明,日本和台湾企业是通过构建其供应链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虽然链条上的企业并非都是大型企业,是由于文化上的一致性,使节点企业间高度信任和高度依赖,增强了市场进入力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业绩卓著。对于构建的跨国地区供应链,不论是从国际贸易的内向视角还是外向视角看,都能实现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当地企业在文化、市场、政策、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市场进入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快速进入当地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把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作为产品零部件供应商、又把最终产品销售到这些地区的全球型企业,正是利用这些优势实现了企业的国际拓展。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可以利用互补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跨国供应链,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分处不同国家。链条中的供应商有低成本或供货速度优势,分销商的市场营销势力很强、生产商的生产实力或技术实力独占鳌头等等,这样通过形成供应链,各企业把自身的优势通过链条间的协调发挥到极致,形成互补效应,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能量,迅速进入或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

(三)构建供应链,搭建良好学习平台,激发创新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知识决定命运的阶段。而新的知识和创意都源于不断的学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以信任为基础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为互相学习搭建了一个无法替代的健康平台。节点企业间互相学习对方的显性知识或默会知识相比其他企业而言更加便利。链条上的企业若处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核心能力、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和不同层次的管理水平,这样的融合更容易激发创新。同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链条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加强大,在世界的各个地区拓展新的“市场疆域”会持有更独特、敏锐的投资视角。这些对于链条上企业的国际化和价值创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四)以链条为主体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导致企业将风险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有国际业务的企业而言,金融、政治、政策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是企业新增的风险管理重点。若是以构建供应链的途径进行国际业务,一方面承担的风险可以分散和转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节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操纵,将链条风险规避或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对于单打独斗、只依靠自身资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这是无法实现的优势,也是那些搞横向价格联盟、技术联盟的企业联盟很难比拟的。研究显示,相比供应链这种“纵向”联盟而言,“横向”联盟的牢固性较差。随着某一联盟企业的当前战略实现后,“横向”联盟企业间的关系会很快变得松散。因此,以供应链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增加的抗风险能力,将使链条上所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变得较为容易。

(五)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发挥供应链本身的潜在优势

供应链这种介于市场和层级间组织模式有极强的生命力,其本身蕴含的能量,近20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得出了很多结论:降低成本,使链条上企业的运作达到最优化,提高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等等,促使供应链整体价值增值。相信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供应链蕴含的能量将展现的会更多。

四、实现国际化进程的供应链类别及其特征分析

为指导企业国际化实践,有必要对参与国际化运营的供应链类型进行归纳。根据本文所指供应链的特殊目的,在现实条件和面临环境的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市场力量的大小对于参与国际化运营供应链的构建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依据成立供应链时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大小,把旨在参与国际化运营的供应链分为均衡型供应链和主导型供应链两类。

(一)均衡型供应链特征

均衡型供应链是指构成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市场力量均衡,各自具有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双方或多方为了实现国际化在市场上搜寻愿意合作的企业,经过广泛的筛选、接触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向,自愿结成“纵向”联盟,以链条为主体介入国际市场,实现联盟企业国际化。这类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各节点企业目标一致。均衡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目标都在于实现自身国际化进程。双方或者多方从自身发展出发,制定出国际化战略目标,并且认同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经营途径,愿意以节点企业的身份实现企业国际化。

2各节点企业均具有链条所需的核心能力。该类型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也即具有独特的、有吸引力的市场力量,其他节点企业正是重视此种力量才愿意与其合作,并且这种力量会对链条上其他企业的违约行为造成威慑,从而促使构建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供应链管理实施民主化管理。此类供应链的管理依靠各节点企业间共同决策,任何一单个节点企业都不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在公正、透明的前提下,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做出对整个链条最有利的决策。

4链条简洁。构成该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因为实力相当,目标一致,均认同以构建供应链的方式实现国际化经营,因而造成现实中这样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节点企业不多,链条简单。

(二)主导型供应链特征

主导型供应链是指先存在一个企业,该企业决定通过构建供应链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国际化。该企业作为供应链构建的主导企业,努力寻找符合设定标准的目标企业,成为其拟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主导企业可以是生产商或经销商。该供应链中的主导企业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构建供应链的目的在于利用链条中其他企业的辅助作用。而链条中的其他企业和主导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不一定一致,因为市场力量较小,想利用主导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获取一定的利润和成长机遇。该类型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由主导企业进行。该类供应链的构建成功和主导企业密切相关。主导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目标,并确定通过构建供应链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化经营。为实现目标,主导企业制定出链条上其他企业需要符合的条件并在市场上寻找。因为主导企业需要的上下游企业仅是辅助其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场上符合的目标企业相对较多,也较容易构建。供应链成立后,主导企业因为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自然成为链条的管理者,拥有较强的决策权,引导链条朝着实现自身目标的方向努力,同时兼顾链条中其他企业的利益分享。

2链条中各节点企业的目标不一定一致。此类供应链除主导企业外,其他节点企业的目标会各有不同,他们看重主导企业市场力量带来的潜在利益,愿意在主导企业的引领下间接实现自身的长期或者短期目标,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增加利润、增长业务领域、提高管理水平等等,当然也会和主导企业的目标一致为了实现国际化。

3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不同。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不同,甚至悬殊。

我们可以通过图2、图3描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节点企业市场力量的大小。

通过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面临环境来选择构建不同种类的供应链以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至于选择的依据、选择的方法、成功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责任编辑:孙飞

猜你喜欢

供应链管理
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策略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铁路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医院精益化供应链管理探索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
浅谈供应链管理前沿问题
浅谈供应链管理前沿问题
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