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同行 同煤记忆60年》同煤之魂 说不尽的乌金之事
2009-05-09吴穷王有明李德忠
吴穷 王有明 李德忠
不知道世间有多少人嫉妒中国有这么一块宝地——山西,除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外,还有一笔潜在财富,那就是3000万山西人人均拥有2.4万吨煤炭资源!这几乎是目前世界人均煤炭资源的10倍!
作为山西第二大城市,有着“煤都”之称的大同,更拥有瑰丽的云冈石窟、雄浑的华严寺、巍峨的大雁塔……在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奇葩下,埋藏着中国乃至世界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煤矿企业——大同矿务局(同煤集团),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而成立。
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已探明的保有煤炭储量为1万亿吨,其中同煤集团现拥有煤田总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也就是说每年开采的20多亿吨煤炭中,就有1亿多吨是来自同煤集团的。毫无疑问,在这片乌金的汪洋中,大同是山西煤业光辉的名片,同煤是煤炭行业骄傲的旗帜。她的成长与发展,成为近代煤炭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的采煤史话,讲述着中国乌金说不尽的故事……
女娲娘娘的光与热
旧中国矿工在搬运设备。
乌金,是古代文人对煤炭的一种形象比喻。“乌”形象描绘了煤的颜色,“金”则代表如同金子般的物质价值。“凿开混沌得乌金”,说起同煤之魂,就要从乌金说起。没有这黑灿灿的金子便没有今天全球煤业巨擘——大同煤矿集团。
传说中,女娲为了取火炼五彩石补天,最早使用了煤。在山西平定县城北25公里的东浮山顶上,是传说中女娲烧煤炼石的遗灶所在。最早发现煤可以生火取暖的第—人,是否真为女娲娘娘?绮丽的远古神话无从考证,但东浮山周围地区的露头煤历史久远,迄今随处可见。在那个时代,深埋在地下的煤炭很难被人所知,最开始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煤的自燃现象。大同矿区至今流传着天火把石头引着的故事,人们方才发现,原来这“黑石头”是可以烧的!于是有了最原始挖掘露头煤和浅层煤矿的工艺,将煤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上天的厚爱与强盗的掠夺
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煤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当时大同煤矿开采的规模得到扩大,开采技术也有较大进步。从最初沿煤层露头挖掘,逐渐发展为井下开采。除用镐、锹、锤等工具手工作业及用人背、肩挑运输外,开始借助驴骡工作,发明了携带式“油葫芦”矿灯,解决煤窑井下照明问题。年产量总计可达数千吨。这个数字不过是今天同煤集团下属塔山煤矿2个多小时的产量,但在没有电和机械化的古代,这已经是不菲成绩。
众所周知,煤窑从诞生的那天起,便以一个“利”字开始了千百年来的战争。但古代无论官吏、军卒、富贾、豪绅怎样的争抢与不公关起门来说,那都只是内部的“分赃不均”。而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其炮舰与狡诈,开始参与对山西乌金的大规模掠夺。
1905年秋天,英国驻华大使萨道义向清外务部发出照会,说山西的煤窑是福公司专办的,不准其他人开采,所有中国人开办的煤窑,一律要封闭!当时腐朽昏庸的清政府已与福公司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福公司提出的要求显得“顺理成章”。但清政府盗卖矿权之事却遭到山西人民的全力反对,一场声势浩大的山西争矿运动拉开序幕。
山西大学堂的学生号召故乡人民奋起争矿,自办矿务以罢课抗议、发表宣言、游行示威等方式推进运动发展,并得到各省各地民众的支持。留日学生李培仁悲于山西矿权将为外人所掠,甚至以投水自尽的方式来激励民众的奋勇抗争。最终山西人民用275万两白银将平定、大同、泽州等矿产赎回自办——煤炭集聚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情,他们齐心协力粉碎了英帝国主义染指山西煤矿的美梦。
大同乌金的重要地位
旧中国矿工背煤。
100多年前的昨天,声势浩大的争矿运动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另一个层面也促进了采煤业的发展。1907年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简称保晋公司)的创办,揭开了山西近代民族资本半机械化采煤的序幕。当时大同作为保晋公司的分公司,首次使用了以蒸汽动力为主的机器采煤方式,在提升通风、排水等生产环节上都有极大改善,并在矿井上下铺设道轨,以提升运输效率。1932年,大同永定庄矿安装了全国第一台24千瓦电绞车运煤,代替人力推车的古老方式。一系列机械化的安装、运用,使沿袭了上千年的手工生产方式有了质的突破。据有关资料统计,1934年山西64个产煤县共有大小煤窑1425个工人2230。人,原煤总产量达300多万吨,其中大同年产59.78吨,已成为全国产煤重镇之一。
黑暗中呜咽的乌金
1937年,日军侵入山西,目标直指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成立了垄断组织——大同炭矿株式会社,美其名曰“经济提携”。那个时期,矿井已进行了较为正规的开采部署,将井田每长宽100丈划分为一个区,具备了现代采区的雏形,采和掘明确分为两个生产环节。生产工艺也有了革新,手工打眼,黑色火药放炮落煤,部分取代了手镐刨煤,搬根挖壕等高落式采煤的原始方式。此外,日本人还添置许多机械设备,对旧矿井进行恢复和简易扩建,加大开发力度。但所有经费几乎都花在如何生产更多煤炭,如何高效运输方面,对劳工的待遇苛刻至极,完全无视作业环境和劳工安全,甚至大力推行“以人换煤”的残暴政策。
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煤峪口矿附近有一条山沟,沟里有两个废旧的矿井,里面层层叠叠堆满了死难矿工的尸骨,当地人称之为“万人坑”。这里埋葬的人,都是二战期间在日本人的残暴高压下活活累死、病死或矿难身亡的。日寇统治大同煤矿8年间,有6万多矿工被摧残致死。日本人每掠夺1000吨煤,就有4具矿工的尸体泪洒在这些黑灿灿的乌金上!
为完成“华北产业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日本人将原有的三班制改为两班制,加长工作时间;将带病者和儿童驱赶下托增加工人数量;矿难发生时优先抢救和保护设备,宁可牺牲井下被困劳工。最终,在1942年山西全省产煤量达到621.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年产量。而这些成绩,都以万人坑积聚的尸体越来越多作为代价!
如今同煤集团为了让国人更了解这段历史,不惜花费4000多万元翻修、重建万人坑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打开小小铁门,我们似乎能听见那些死去的劳工在地狱中的血泪呼喊,耳边响起那些关于被野狼、野狗撕咬遍地尸体的讲述,当年凄惨恐怖的一幕幕似乎重现眼前。
8年间,大同1400万吨的煤炭,6万条劳工的性命,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无情掠夺,那些累累白骨让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大同煤矿这段耻辱的历史。
从冤魂到灵魂的历史救赎
1924年,山西官僚资本家阎锡山在大同开办了“军人煤厂”,1929年改成晋北矿务局,当年出煤5000吨,次年即达到10万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和蒋介石合流,接收了山西各大煤矿。为了给内战“输血”,他不惜将辖下各大矿厂转为军火工厂和军需物资生产地。在煤矿管理上完全承袭了日本人的管理机构和统治方式,原封不动地沿用“监工制”、“把头制”,煤矿产量直线下降,1946年到1948年,大同煤矿3年产量的总和,仅为战前1937年产量的45%。
据当年曾经在大同老白洞附近小煤矿当背炭工的侯高山老人回忆说,国共两党合作时期,煤炭的挖掘和开采基本还是靠人力完成,机械化运用比较少。但是相对日本统治时期,矿工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当时流行的一句顺口溜为“背一遭(趟),养一家”。一遭为山西方言,指的是进入矿井再把50公斤左右的煤背出来这样一个来回。一个背炭工平均一天要走12遭,近20公里,负重大约600公斤,这样可以挣到1块2毛5分钱。当时1块钱可买5斤油面,足以养活一家人。但是,背炭是相当辛苦的工作,几乎趴在地面上,靠拳头以跪着的姿势爬着前行。这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加上井下漆黑压抑,劳工们不知道会不会活着出矿井,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知道自己给“人和柜”干活,干一天拿一天工钱。
1949年8月31日,大同矿务局(同煤集团)的成立如同历史的救赎。她不仅彻底废除了旧社会的陈腐管理制度,从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桎梏中获得解放,而且工人翻身,成为了社会的主人、煤矿的主人令丧生于煤窑的祖辈的无辜冤魂得到最平实的安?
魄之煤海,魂之同煤
同煤的发展脚步是中国煤矿体制变迁的印记。上个世纪末煤炭行业经历改革阵痛,终于走出一条艰难悲壮、矿山复兴、凤凰涅槃之路。在这样一条充满戏剧性曲折与梦想的道路上,同煤集团的成立结束了分散小煤窑的混乱局面,并历经60年的成长,最终蜕变为担负着全国76家国有骨干电厂的电煤生产和供应任务,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中国煤炭行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产业集团的变迁之路上,同煤无疑起到典范作用。
魄之煤海,魂之同煤,用乌金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同煤永恒的精神信念。
编辑 魏恭 美编 黄静
万人坑矿工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