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危机,国人需打“持久战”

2009-05-09周兼明

凤凰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危机经济

周兼明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深不见底,但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内舆论却已开始流露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乐观判断了:诸如“今年中国保持8%的GDP增长率应该没有悬念”、“中国经济不会、更没有进入衰退”、“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也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处在—个较快发展的历史时期”之类的言论;频繁见之于一些政府官员及与会的代表、委员,以及通过媒体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之口。

这些判断有多少可以印证于经济事实,我们暂且不论,单只拣一条发问:作为全球化程度已非常深入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火车能离得开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吗?

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大视角。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已深深嵌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对外经济依存度超过60%,为各大国之最。据国际经济组织最新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二战后首次集体性衰退。在此背景下,作为实力依然赢弱的、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从已有数据看,中国进出贸易已连续4个月呈现下滑趋势。由于中国产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居于产业链的末端,既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在大多数领域都没能成为世界直接贸易伙伴的供应商,只能靠人家的订单“来料加工”,以极低附加值作业为主。因此,中国缺少对外经济的主动权,外贸业的回暖,只能且必然高度依赖美欧经济的复苏。而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的产业转型即“腾笼换鸟”,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无论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还是知名品牌的创造,或直接成为世贸供应商,都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至于内需的逆势提升,迄今为止更多还只是一种良好愿望。2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这是CPl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PPl)同比下降4.5%,对经济态势的持续下行提供了明确预示。从整体产业结构论,中国大陆依然落后于港台等新兴经济体一个层级,从港台昨天的艰辛跋涉,就可窥见今日大陆将面临的艰难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中国已经受创深重。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由于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债务,不但已经损失惨重,新的损失还随时可能发生;以“中投”等为代表的对外投资更是亏损连连……虽然详细损失数目还未见公告,但据已透露的数据不难预计,当真正没有必要时,中国能够动用的外汇储备可能已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固有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因为30年的发展而发生本质改变。

30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教育和专业技能水准素质低、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反之,社会发展要素中的一些“短板”已经达到极限,原来被高速增长掩盖的一些矛盾和缺陷正日益激化与凸显。社会分配问题、环境和资源的制约、人口老龄化危机、教育医疗就业三大保障机制的缺口……种种难题纷至沓来。这些难题离普通民众的距离是那么的近,影响是那么的大,而要求改变的愿望又因经济减速的到来而突然凸显得高涨和迫切起来。这一切,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势。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迅速解决,中国并没有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因此,此次危机对中国来说,不可能速战速决,只能持久抗衡,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危机面前,每个中国人都要有“过几年紧日子”的心理准备,不要将发财致富的预期定得过高,政府也不宜以过多承诺吊起民众不切实际的“胃口”。

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勇敢,有目共睹;中国老百姓的“脱贫”欲望,世所罕见。这是我们战胜危机的信心所在。真正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看不到眼前的困难与危险。只要知道危险和困难之所在,没有什么能够阻挡13亿中国人“向前走”的意志和决心。当然,这种信心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建基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与持重之上。面对危机,中国需要的不是“很快就会过去”的幻觉,而是真正了解困难所在后的信心:需要的不是“速胜论”。而是“持久战”。

猜你喜欢

危机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经济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