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2009-04-29鲍琴罗礼发
鲍 琴 罗礼发
摘 要:维新变法时期,由于维新派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女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女子获得了受教育权和留学教育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初步觉醒,开创了中国妇女自我解放的先声。
关键词:维新变法时期 女子教育 妇女解放
维新变法时期,由于维新派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地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对女子的偏见,人们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随后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子教育最终在学制上确立下来,取得了合法的受教育的权利;另外在维新派女子教育的影响下,女子又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权利。维新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使妇女初步获得了自身解放的有利条件,而且促进了一部分女性自我解放的意识,她们利用获得的女权积极活动起来,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
一、女子教育权利的获得
1901年庚子之役,中国惨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刺激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一批爱国志土认为中国惨败是由于政治腐败,人才匮乏,教育不振。改变此局的办法之一就是解放妇女,发展女子教育,培养妇女人才。他们认为“中国女子之无权,实由于无学,……则欲倡女权,必先兴女学。盖女子若无学问,虽界以权利,亦不能保。”①这就有利的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女子接受教育同样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在国人要求创办女学的呼声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女学堂的热潮。1902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女子学堂用书,为女学堂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年曾任上海地方官的开明绅士吴怀疚(吴馨)便首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自办私立女学——务本女塾。随后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汉口、长沙等地先后办起了女学堂。参加办学的有资产阶级革命派、开明士绅、商人、归国留学生等,一些地方官僚也出面或出资兴办女学,表现了极大热情和献身精神,有的为兴办女学不惜倾家荡产,有的发起人兼做义务教员。当时报刊上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不胜枚举。特别是l906年浙江杭州贞文女学校长惠兴因办学经费问题而自杀的事件,引起了全国舆论界轰动。这一壮烈之举感动了无数国人,推动了兴女学热潮。1901年-1910年,全国主要城镇涌现了一批女子学堂:1901年留日归国学生杨白民在上海创办城东女学,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广州女医师张竹君创办育贤女学;社清在广州西关创办培英女学;何承畴、顾实在常州创办争存女学;1903年胡和梅在无锡创办胡氏女子小学;1904年曾广镛在长沙创办淑贞女学;吕碧城在天津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张竹君在广州河南创设女子工艺学校;俞树萱于上海创立自立女工传习所;史家修创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05年张竹君在上海创立女子中西医学院;1906年山东潍县创办志成女学堂;吕惠如在南京创立江南女子中学;1907年来举宅在开封创办女学。此外,上海宗孟文学、天津公立女子学校、北京崇实女学堂、南京旅宁女学、汉口淑慎女学、绍兴明道女师、长沙湖南第一女学堂、嘉兴爱国女社等均在这一时期创立。据1909年学部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小学堂51678所,除教会女学外,女学堂308所,小学生总数1532746人,其中女生为14054人。②尽管女学堂很少,女生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少,但是她们毕竟是近代女子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最早的知识女性,她们形成近代知识女性群体的雏形,逐渐形成社会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妇女解放运动准备了潜在的领袖人才。早期女学的发达,促进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观念的传播,标志着兴女学运动的空前发展,为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步入社会政治生活培养了人才。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女子教育问题,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学部,把女子教育纳入家庭教育范畴之中。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蒙养家教合一章》里规定:“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学,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即不能多设女学。”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在1904年的《学务纲要》里还振振有词地说:“至蒙养院及家庭教育,尤为豫教之原,惟中西女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及女子师范学堂。”可见当时封建统治者对社会上蓬勃兴起的女学热潮采取了反对的态度。但是女学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不可抑制的潮流,清政府也认识到极力阻止是没有用的不如从制度上对全国兴起的女子教育加以引导使其合法化。1906年清政府将女子教育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3月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26条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39条,对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堂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女子教育终于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被正式纳入了学制系统。从此女子教育有了合法的地位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这是女子获得解放的一项重要的权利。
二、女子留学教育权利的获得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金雅妹、何金英等四位女士赴美留学。而女子留学成风应该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甲午战败的残酷现实,强烈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同时也深深地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经过痛苦地思索,中国人选定日本作为学习西方的间接老师。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女子留日则成为清末留日热潮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01年,在272名中国留日学生中就有夏循兰、钱丰保、钱妹子三名女生。到1903年,留日女生已近二十人,其中包括何香凝、陈撷芬、林宗素等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杰出人物。1905年,日本东亚女校附设中国女子留学速成师范和速成工艺科之后,清政府开始派官费女留学生,吸引了更多的女子去日本留学。当年,湖南派出20名女生官费赴日,这是我国官费留日女学生之始。这批女留学生赴日后分为师范、工艺二班,所学课程主要有;教育、日语、历史、心理学、理学、地理、游戏、唱歌、算术、图画、刺绣等。她们积极奋进,努力钻研,打算在将来归国后,以身任教育之事。至1907年底,在日女留学生已达到139人。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女子扬眉吐气,她们刻苦学习,追求新知。她们“举止娴雅、志趣高尚,对日本人也不畏惧,彬彬有礼,为日本妇人所不能及”③。留日女生用在日本学到的各种知识武装自己,并自觉地运用到妇女解放运动中去。清末,她们纷纷返回祖国,参加革命斗争,把改变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对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妇女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想,使她们自身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要求解放的意识进一步加强。这是这一时期妇女解放的又一重要权利。
三、部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初步觉醒
维新变法时期的女子教育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先河,从此女子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新政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学制上使女子获得了合法的受教育权,并且女子又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为妇女在自身解放的道路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维新时期,以康同薇、蒋畹芳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妇女开始觉醒,并冲破世俗的偏见和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走上社会,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女学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以妇女为内容的刊物——《女学报》,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大声疾呼。她们以笔作武器,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和抨击男尊女卑;公然举起男女平等的旗帜,号召妇女关心国家大事,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④的口号。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她们逐渐认识到女子教育是妇女解放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们认为要实现男女同权,重要的是兴女学,“使举国之女,粗识礼仪”,最终达到“才德之女彬彬矣”的目标。有的妇女还积极投身到兴办女学的具体实践中去,例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的夫人就亲自宴请“泰西女士之足以匡扶女学者”来兴办女学。这些先进妇女的自我觉醒,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她们虽然人数不多,呼声甚微,却对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觉醒有直接的启蒙作用。
接受过教育的女性逐渐认识到她们要想解放,就必须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自己解放自己。女子教育使很多女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进入学校,并接触各种社会思想,不仅开发了她们的智慧,而且增强了她们的主体意识,要求解放的意识就更加强烈。只有教育与女性结下不解之缘时,才能促进女性的觉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妇女的解放,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注 释:
①《兴女学与复女权说》,《江苏》,1903年第3期
②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第100页,转引自吕美颐《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7期。
③实腾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4页。
④刘纫兰:《劝女学启》,《女学报》,1898年第4期。
注:此文章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项目编号:2007SK155。
作者简介:
鲍琴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业硕士,方向为社会史;
罗礼发(1974-),男,安徽庐江人,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人事科,工商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