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09-04-29朱红力刘伟民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高等学校途径

姜 松 朱红力 刘伟民

摘 要: 以“创造学”教学为切入点,对高等学校创造教育教学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期高等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四个层次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教师创造教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创造教育;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09)02-0090-03

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如何当先锋?这是每位师生都不能回避的挑战。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在90年代初期就意识到创造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在江苏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创造学教学与创造教育的实践。

一、实施理论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以“创造学”教学为切入点,推进创造教育,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洞察教育的发展趋势,从1994年开始,为了推进学校创造教育的开展,课程教学小组在“创造学”教学体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形成了具有江苏大学特色的创造学教学教育体系与模式。

(一)构建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1.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本科生“创造学”教学途径。1995年上半年,在试点学院的93、94级首次为本科生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从1997年起《创造学基础》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先后有96、97、98、99、00、01、02、03、04、05、06级本科生选修,选修人数累计近1.5万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探讨在低年级与高年级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的利弊,最后定位在低年级开展教学,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课程作为全校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创造学基础》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与思维方法为主线,以知识为载体,传授思维方法,突出创造性思维方法教学,实践现代教学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理念:“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校里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师”、“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创造,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创造”。

2. 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创造学”,并形成了两个教学层次。在面向本科生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1995年下半年,首次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出“创造工程学”选修课。之后,“创造工程学”成为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先后有300名左右研究生选修。1997年以后,研究生创造教育形成了两个层次,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创造方法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在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创造人才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复试时,增设了创造能力测试的内容。 3.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中引入“创造学”。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了《创造教育论》课程(讲座),努力推动教师自身创造素质的提高,为全校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创造教学教育形成了氛围。

(二) 构建了四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创造学”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逐渐扩大的过程,必须解决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选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等问题。在学校领导及教务处的关怀下,创造学教学小组获得学校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创造学》课程及教材的建设”课题,该课题于1999年7月结题。结题报告中提交了两项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其一是《创造学》教学指导书;其二是《创造学》课程题库。教学指导书阐述了“创造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原则、课程教学大纲、各章教学的重点、关于教师如何教的建议、关于学生如何学的建议、学习成绩考核以及教学参考书、选修年级、课堂人数、学分、学时及其分配等内容,使创造学的教学走向规范和成熟。《创造学》课程题库是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成员经多年的收集、积累和研究编写而成,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辅助材料,为教师讲好“创造学”、学生学好“创造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又形成了《创造方法论》、《创造人才论》、《创造教育论》3门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资料。

(三) 组建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创造学”系列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师兼职开出的。先后有9位教师开出“创造学”类课程。从职称上看,创造学教学小组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上2人、55-35岁6人、35岁以下1人,师资梯队结构合理,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开展创造学教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集体讨论备课,既能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又各具特色,为上好“创造学” 系列课程提供了良好保证。

(四) 探索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泼生动,教学形式多样。除课堂讲授外还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创造力思维训练(书面练习)、每堂一练、创造力测评、查阅文献等形式。讨论的题目均来自学生中,学生在讨论中热烈发言,互相辩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试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命题考试,二是采用写学习心得体会、小发明、小构思、小设计、小作品、小结等形式,并结合平时大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两种形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 开展“创造学”的科学研究

为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学小组人员努力争取创造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申报并获批了校教学研究项目“创造学的课程及教材建设”,申报并获批国家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会的研究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2004年,“创造学”课程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2005年,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获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资助, 2006年,研究生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获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

2001年,“开展‘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实践 ”获学校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 “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获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 。2002年,“创造学基础”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自制开发了《创造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创造学基础》多媒体教案获学校讲稿(教案)评比二等奖 。近几年,小组成员发表论文近20篇。科研上的起步,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创造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创造学”教学组织机构建立

1994年,成立了“创造学教学小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统一规范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我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的发展信息。1999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成立了“江苏大学创造学研究所”,使“创造学”教育教学有了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

二、创造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从引入创造学课程开始,课程教学小组就十分注重创造教育的实践问题,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造教育的实践体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四个层次的人员都能在创造教育方面有所实践。

(一) 举办各种讲座宣传创造教育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宣传创造教育。对大、中、小学教师、各类学生、工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等作过近200场次报告,讲授“开发创造力”、“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普及创造学,开发创造力”、“人人都能创造”、“创造与创新思维”等内容。

(二)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

为推行创造教育,我们在为学生营造创造氛围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并且已贯穿到专业课的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团委成立了“创新创业学校”。

从2002年起,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万,资助大学生开展科研立项活动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年来共有701项科研项目得到资助。近3年,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

校团委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节”,以 “博学、创新、挑战、成才”为活动主题,历时3个月,活动期间开展包括“星光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网页设计竞赛等30余项活动,参与学生达20 000余人次。

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几年来一直都取得了很好成绩。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作用由低到高应有三个层次: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通过引导,让他们逐渐放弃传统的应试式的学习方法,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

创造学研究所自94年以来,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实施创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素质,创造学研究所全体人员在“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模式。两条主线分别是“创造学”理论教学和创造教育实践,四个层次分别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了《创造学基础》公共选修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创造方法论》公共选修课,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创造人才论》公共选修课,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了《创造教育论》;构建了创造教育实践体系。该体系包含撰文宣传创造教育、举办讲座宣传创造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全校教师创造教育意识的形成。

总之,对大学生创造教育教学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新时期高等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系统地探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四个层次创造教学教育模式和创造能力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我校在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创造教学教育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 朱漪云)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高等学校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