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塞米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应用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疗效观察
2009-04-29张斌易小燕
张 斌 易小燕
[摘要] 目的 观察呋塞米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静脉应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呋塞米和小剂量多巴胺静脉微泵注射。 结果 37例患者中显效19例,占51.35%,有效15例,占40.54%,总有效率达91.89%。 结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呋塞米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静脉应用控制心衰症状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呋塞米;多巴胺; 难治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101-02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衰患者虽经优化内科治疗,心衰不见好转,甚至心衰有进展者[1],是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预后不良,临床死亡率高。我科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对37例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呋塞米与小剂量多巴胺静脉微泵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我科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入院后均予按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控制液体摄入,吸氧,静脉注射呋塞米20-100mg/天,口服ACEI、安体舒通,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停用β受体阻滞剂,根据情况给予适量洋地黄制剂(西地兰0.2-0.4mg/天静脉注射或地高辛0.125-0.25mg/天口服)以及静脉应用硝酸甘油、米力农等药物,注意监测并维持电解质平衡,控制心律失常,有感染者选用抗生素治疗等,经上述治疗5天后静息状态时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分级NYHA[1]为Ⅲ-Ⅳ级)而不能出院的37例病人被认为难治性心力衰竭而进入治疗。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8-76岁,平均6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
1.2治疗方法
行常规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呋塞米1.38μg/(kg·min),多巴胺每分钟1.0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5天为1疗程。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出入量均作记录,以不引起心率加快和血压增高为度。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症状、体征减轻。无效:心功能无改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2治疗效果
37例患者中显效19例,占51.35%;有效15例,占40.54%;总有效率达91.89%。无效3例,占8.10%。
3讨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又称顽固性心力衰竭,对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疗效差,且多数病人血压偏低及脉压小,不能耐受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是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预后不良,临床死亡率高。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胺的作用随其剂量不同而不同[2],低浓度剂量[<5μg/(kg·min)]时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可使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量中度增加;中等剂量[5-10μg/(kg·min)]时激动β1受体,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大剂量[10μg/(kg·min)]时激动大多数动静脉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呋塞米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抑制Cl-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使Na+的主动重吸收下降,呋塞米还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可以使大量的NaCl随尿排出,减轻组织水肿和钠水潴留。呋塞米作用时间快,利尿效果明显,半衰期短,大部分以原形随尿排出,不易引起蓄积反应。采用小剂量多巴胺加呋塞米静脉泵入,使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量增加,同时减轻水钠潴留(尿量明显增加),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达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心衰的目的。本组病例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加呋塞米静脉泵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也无明显心率加快和血压增高等不良反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采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174.
[2]陈修,陈维洲,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3-529.
(收稿日期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