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2009-04-26翟红梅张德让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适应林语堂

翟红梅 张德让

提 要: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分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对当时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需求:西方对中国生活艺术的渴盼及其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林语堂;需要;适应;选择;《浮生六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12-3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Selection and

Lin Yu-tangs Translating Fusheng Liuji

Zhai Hong-mei Zhang De-ra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Employing Hu Geng-shen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selec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Lin Yu-tangs translating Fusheng Liu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adaptation/selection to various needs. It means to show Lins selection of Fusheng Liuji as a source text in the 1930s is his own adaptation/selec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need for Western literary works, Western worlds desire for the Chinese art of living and the translator Lin Yu-tangs own internal need of self-expression in the 1930s.

Key words: Lin Yu-tang; needs; adaptation; selection; Fusheng Liuji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重要转折,文化研究取向盛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

向发现了译者,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但直至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才被推至中心,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实质性地凸显。胡庚申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胡庚申2004a:15)。根据该理论,译者的适应/选择主要可分为:译者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胡庚申2004b:1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已发表的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近20篇,但多数属微观性的翻译内部研究,很少涉及翻译文本《浮生六记》的选择,只有极少数的文章考虑到译者林语堂在翻译文本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这一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个案研究对象,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对外部需要及自身的内心需要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译者林语堂对“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将另文阐述。

2 译者对外部需要的适应与选择

2.1 林语堂对原语(汉语)世界需要的适应与选择

20世纪初,一场号称“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揭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的新文学尚在幼稚时期,没有雄宏伟大的作品可资借镜,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一种重要工作。”(王建开2003:62) 这时,自19世纪末开始的外国文学译介就愈加兴盛,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空前繁荣。当时的中国文学、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急须翻译引进外国文学作品。以鲁迅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作家、翻译家在此文学、文化转型期间为丰富中国文化而从事着外译汉的翻译工作。

而林语堂则相反。他更致力于汉外翻译(Baker 2004:372),着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相对于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化的强烈需求,他更关注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求。这是由其成长环境、教育经历所决定的。林语堂(1895-1976),出生于福建龙溪,幼时受闽南乡土文化、其家庭及教会学校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很大。上海圣约翰大学的4年生活(1913-1916)使其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之后,在4年(1919-1922)的美、法、德留学生涯中,他又更广泛地涉猎了西方文化。由此可见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在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林语堂对译语(西方)世界需要的适应与选择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历经了一战、工业扩张及经济萧条等重要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变化迅速。文学,作为反映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手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思潮。“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学者为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必然转向他们所熟悉的文化传统以外的东方世界去寻找出路。”(刘岩 1999:4)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作为个案可以说明当时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文明的需求及其从东方世界所汲取的文学元素。赛珍珠常年定居中国,熟知中国人的特性,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能较有效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她受益于中国小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质朴、率真的独特写作方式和风格。这为西方学者带去了新的表达方式。她1931年发表的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表现中国农民疾苦的长篇小说《大地》成为畅销书,获得1932年的美国普利策奖和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学现象显示了该时期的美国文学兼收并蓄的广博胸怀,也表明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及其读者欢迎并期待中国文化的译介。

赛珍珠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杰出。但作为一名外国作家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并将其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西方决非易事。于是,她想找一位中国作家,“既能用英语写作,又不致跟本国人隔膜太远有若异国人然,而同时又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人民的旨趣”(Buck 2000:12)。她偶然读到林语堂的英语小品文,发现了其文学才力和创造潜力,就动员他把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的书送美国出版。而这为满足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宏愿创造了机会。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林语堂的座右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表达了他对东西文化不偏不倚的态度。但较早评价林语堂的唐弢先生认为,林语堂是“用西洋传教士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中国文化,看中国儒家、道家的(唐弢 1989:311)。陈旋波认为“汉学心态是透视林语堂思想特质的重要角度”(陈旋波 1997:13)。林语堂的“两脚踏东西文化”有轻重之分,轻在中国文化,重在西方文化。其文化观是被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浸润滋养塑造而成的。

为实现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宏愿,在名作家赛珍珠的推荐下,林语堂于1933年冬开始酝酿《吾国与吾民》,并于1934年完成写作。该书以西方世界的读者为对象,介绍和阐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知识内涵丰富,文笔生动幽默,对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读者来说起到发聋振聩的作用。该书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其中的第九章《生活的艺术》在美国反响颇为热烈。

3 译者对自我表达需要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学说,认为个体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有着主观能动性,能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以何种方式去适应。

林语堂选择先翻译《浮生六记》而非写作《生活的艺术》,既是满足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渴盼的外部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其自身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浮生六记》洋溢着浓郁的东方情调:“雪可赏,雨可听,风可吟,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云可看,石可鉴”,是“最令西人听来如痴如醉之题目”(万平近 2001:232),所反映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能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生活艺术的需求。同时,能带给当时生活在高度“物化”和“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读者以新鲜的艺术体验。而其作者沈复及其妻子崇尚自然、淡泊功名、潇洒真率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之人生哲学”(万平近 2001:232),符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翻译该书可满足林语堂在当时特定心境下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

3.1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回忆生平(主要是与亡妻陈芸的婚恋生活)的笔记体作品。小说作者与其妻陈芸为两位平常的雅人,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他们虽穷困潦倒,但仍追求浮生半日闲的清福,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历经人生苦难仍热爱自然、追求真美的人生态度。这与林语堂的闲适人生哲学相契合。林语堂在乐感文化之下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他说过:“大概世事看得排脱的人,观览万象,总觉得人生太滑稽,不觉失声而笑”(王兆胜 2003:76)。林语堂从沈复和陈芸身上发现了快乐度日的奥秘。他在《浮生六记》译者序中说道:“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在未得安乐的人,求之而不可得,在已得安乐之人,又不知其来之所自。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托尔斯泰在《复活》所微妙表出的一种,是心灵已战胜肉身了。因为这个缘故,我想这对伉俪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沈复 1999:19)。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与《浮生六记》中沈复夫妇的不谋而合,使得翻译《浮生六记》能满足林语堂的自我写作、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

3.2 林语堂当时的心理状态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选择在1935年译出《浮生六记》不仅源于他对沈复夫妇的深爱和同情,而且也源于其当时特定的心理状态。

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期间(1916-1919、1923-1926),林语堂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站在爱国青年一边,走在当时文化、文学阵营的前列,敢于同封建势力及其代言人作斗争。但得知奉军张宗昌占领北京,杀害编辑邵飘萍和林白水,且自己被列入54名左翼教授的逮捕名单中,他胆怯了,随之逃离北京。1926年暑期,林语堂赶往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初他来到武汉的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第一次走上仕途。做了6个月后,他“对那些革命家也感到腻烦”(林语堂2005b:120)。于是,离开武汉,来到文化人、文学家聚集之地上海,开始专门从事写作。

1933年林语堂的侄子林惠元遭枪杀,林氏的朋友杨杏佛遭暗杀。这在林语堂的心理上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向往远离政治的自然世界里的安乐生活。而这与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表现出的他对小世界的向往相一致。

《浮生六记》中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及其作者醉心于园艺、假山等艺术创造活动的事实表现了沈复对小世界的向往。“他老是想逃进一个小世界中,以缓解现实的压力:他不是碰巧遇上这样一个世界,沈复是打算去发现一个或者建造一个这样的世界。当他想像自己变得很小,而外物变得很大时,他的愿望就在幻想中实现了:他逃离了现实世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无限空间。”(王峰 2002:19) 而向往“林中乐自知”的林语堂从沈复身上看到了自己,并与之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林语堂也想通过翻译《浮生六记》来满足自我逃离纷乱的现实世界的心理需求。

4 结束语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在分析20世纪30年代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需求、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渴盼及译者林语堂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的基础上,阐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对当时中西文化的外部需求及其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与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需求相比,立足于西方文化的林语堂更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及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从而选择英译《浮生六记》。

参考文献

陈旋波. 汉学心态:林语堂文化思想透视 [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97 (4).

胡庚申.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 2004a(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b.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b.

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 [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a.

刘 岩. 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沈 复.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唐 弢.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万平近. 林语堂评传 [Z].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王 峰.《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 [J]. 语文建设, 2002 (11).

王建开. 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1949)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王兆胜. 林语堂与沈复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7).

Baker, Mona.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Buck, S. Pearl. Introductio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收稿日期:2008-08-29

【责任编辑 郑 丹】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适应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浮生六记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