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6-12-21陈星星
【摘要】生活于乾嘉时期的沈复,并没有被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所影响,而是深受以袁枚为代表的崇尚真情、提倡性灵、反对传统的新思潮的感召,用自己的真性情书写了《浮生六记》。此书自近代被发现以来,作品以其反映出人物的性情之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深受读者的追捧和喜爱。此论文主要对沈复的人物分析来体味作品中的真性情,来体会平凡人生的艺术美。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真性情
一、高扬生命主题的真情至性,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沈复在文中对他的婚姻有做这样的介绍: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下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婚姻是他自己做的主,而并不是父母的媒妁之言。这一点就表现出了沈复的独特。因为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而这时的中国又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人们的生活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和禁锢着。为了恪守传统的封建礼教,人们在世俗婚恋中讲究“门当户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的青年男女是不会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但沈复不同,他大胆率真,不顾封建礼教,遇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女孩,便勇敢地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他与妻子陈芸的婚姻能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依照着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婚姻。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况言之而已。”而沈复在《浮生六记》的《闺房乐记》中对闺房之事进行了大胆的细腻展示,便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和蔑视。尤其是下面这段描写:
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抠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忧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伟呼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耳阳”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沈复不顾那至高无上的封建礼法用具有真实的力量尤其逼人的纯实录性的笔墨把自己与芸在闺房中的点点滴滴述诸出来,甚至连自己与爱妻芸娘的姓名也一无改易。如此无所顾忌,如此坦坦荡荡,即使仅仅据此,我们也就完全可以断定沈复有着相当健旺的人性主体精神和叛逆精神。
二、热爱生活,追求精神价值
在小时候沈复能去观察细小的东西,并且能这些事物中得到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正如他在文中所写的“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可见他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对生活中点点滴滴充满好奇,会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故而能领略到不一样的乐趣。他也知道怎样来布置园中的亭台楼阁,怎样叠石成山,怎样栽花取势。生活中许多平常之物都在作者的精心布置下变成了一种艺术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让人在平常中体会到乐趣,也因之热爱生活。即使被驱逐离家,只能寄居朋友家的萧爽楼,也没有让沈复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在萧爽楼和朋友聚会,不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和八股时文之话,不做看牌掷色之事,只是与朋友一起谈书品茶这类文雅之事。他穷困却不潦倒,他寒苦却不反快意,经济虽拮据,但依然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他在任何事情上,他喜欢抒发的见解,不屑人云亦云,往往有人们都说好我不说好,人人都厌恶我喜欢的趋向。对于山川名胜,在游览的过程中,更是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他对杭州胜景的品评,他认为在结构精妙上,龙井是最佳的,在小巧玲珑方面,天园只能排在第二,天竺山的飞来峰和城隍山的瑞石古洞是山石奇妙的首选,水最好的地方是玉泉。他还认为湖心亭、六一亭等景致有脂粉气。这些不正是沈复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吗?因为热爱,所以他能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去观赏山川名胜;因为热爱,所以他能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而对生活的热爱,不正是因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不正是因为要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贫瘠,空乏的。那么他断然不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种人的眼里,物质才是他的乐趣,他又怎会去花那样的心思呢。
三、待人以诚,重情重义
在家庭日常的生活中,最能表现沈复这种特点,在沈复的父亲都快要去世时,其弟启堂怕沈复来分了自己的家产,没有向沈复发出父亲病危的通知,使沈复错过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沈复也没有与其计较。可他的弟弟得寸进尺,在奔丧期间竟然指使人来“向余索通者,登门饶舌”,沈复虽然知道其中的缘由,仍明确表示“我欠我偿”,毫无指责其弟或推诱之念。并且当众向其弟宣布:“此次奔丧归来,岂为争产故耶?大丈夫贵乎自立,我既一身归,仍以一身去耳!”不但对其父所遗不下三四千金财产分毫不取,就连属于自己的私物,也还是其女取回的。后来其父下葬时,其弟向他提出“因葬事乏用,欲助一二十金”这一纯属无理的要求时,他还是要把辛辛苦苦为人代书所得仅有的二十金“拟倾囊与之”,最后还是朋友实在看不过去,出而劝阻,才“分帮其半”。可见,沈复对他弟弟多么的照顾,他始终不会去责怪弟弟,他宁愿自己吃点亏。这些都是因为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不想失去与弟弟的那份兄弟之情。
这个特点也同样很好地表现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沈复喜欢结交朋友,也乐于帮助朋友,对朋友真心真意。如:沈复自己被逐出家门在外漂泊,芸娘已经离开人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好不容易替人“代庖三月”挣到了微薄的二十金。此时他的朋友张禹门因失去了工作,生活过得很是艰难,来找他帮助。本来沈复是要把这钱作为陈芸移柩的费用,但他顾念朋友之情,便全部借给了张禹门。除此之外,沈复也重情重义,非常看重朋友之情。
有同习幕者,顾姓名金鉴,字鸿干,号紫霞,亦苏州人也,为人慷慨刚毅,直谅不阿,长余一岁,呼之为兄。鸿干即毅然呼余为弟,倾心相交。此余生第一知己交也。惜以二十二岁卒,余即落落寡交。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茫茫沧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
在奉贤官舍习幕时,沈复和鸿干相识,两人甚为投缘,随即拜为兄弟。鸿干逝世二十年后,沈复也历经波折和困苦,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这位与他来往时间并不是很久的朋友。当他路过到他以前与鸿干登高的鸡笼山时,便发出了“风物依然,鸿干已死,不胜今昔之感”的感慨。可见沈复对朋友的一片真情。也因此他到一个地方,就能有一个朋友圈,而这些朋友不是泛泛之交,都是交情甚深,甚至情同手足。
【参考文献】
[1] 沈 复. 浮生六记[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101.
[2] 徐柏容. 《浮生六记》与沈复陈芸[J]. 书屋, 1996:57.
[3] 唐梦玲. 《浮生六记》美学意蕴探析[D]. 中南大学, 2009:6,4,5.
[4] 程小青. 论《浮生六记》中的沈复[J]. 闽江学院学报, 2008(6):68.
[5] 俞平伯. 重刊《浮生六记》序[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70-71.
[6] 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84.
[7] 王英志. 清代性灵派乃江南诗派[J]. 河北学刊, 2010(3):100.
[8] 周国平. 如何在无趣的生活活得有趣[J]. 视野, 2014-08-23.
[9]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84.
[10] 宗白华. 艺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73.
【作者简介】
陈星星(1991—),女,汉族,湖北阳新人,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