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2009-04-26束定芳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绰号命名隐喻

提 要:本文以《水浒传》中108将的绰号为语料,分析绰号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我们发现,从绰号的语言构成方式来看,它们一般通过隐喻或转喻构成。隐喻构成的绰号其喻底以历史人物、动物、鬼神为主,但更多地结合了本体的特征,形成所谓的转隐喻,而转喻一般以职业、长相、使用工具等为依据,突出本体的显著特征。作者认为,绰号是一种对人物的重新命名。与姓名和事物名称相比,绰号所受限制较少,比姓名和事物名称更直接、具体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其他特点。绰号研究对语言哲学家关心的专有名词的意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绰号; 《水浒传》; 108将; 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029-4

A Cognitive Study of Nicknames of the 108 Heroes in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Shu Ding-fa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200083, Chin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nicknames of the 108 heroes in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Outlaws of the Marsh,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ccount of nicknam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almost all the nicknames of the 108 heroes are metaphors or metonymies. Most metaphor nicknames use historical figures, animals (particularly tigers and snakes) and spirits and ghosts as the vehicles and combine with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rsons to form metonymetaphors. And the metonymy-based nicknames mostly build on the profession, appearances of the heroes or the tools or weapons they us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nicknames differ from names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ing that nicknames are direct reflections of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bearers, which explains why they are normally based on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s of the bearers, while names are usually given before a person exhibits any special trait and so only reflect the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name givers. Nicknames and names are both proper nouns but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scriptionality, with nicknames being on the most descriptive end of the descriptionality of the scale and names at the other end.

Key words:nicknames; 108 heroes of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水浒传》中108将的名字和事迹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108将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书中几乎对每一个绰号的来历都作了交代。这些绰号对描写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等起到了“提纲挈领”和“启示”的作用,成为了这些人物被人们所熟知和传诵的“抓手”。本文通过对108将的绰号的构成特点的分析发现,这些绰号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构成。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绰号实际上是对事物所作的一种“重新命名”。它与一般事物和人物的命名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区别。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别进行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的基本功能以及语言与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

1 108将绰号的分类和构成特点

1.1 《水浒传》对绰号的分类

有趣的是,作者在第82回对梁山好汉108将进行了分类,其主要依据就是他们的绰号:帝阙前万灵咸集:有圣、有仙、有那吒、有金刚、有阎罗、有判官、有门神、有太岁,乃至夜叉鬼魔,共仰道君皇帝。风楼下百兽来朝:为彪、为豹、为麒麟、为狻猊、为一、为金翅、为雕鹏、为龟猿,以及犬鼠蛇蝎,皆知宋主人王。五龙夹日,是为入云龙、混江龙、出林龙、九纹龙、独角龙,如出洞蛟、翻江蜃,自逐队朝天。众虎离山,是为插翅虎、跳涧虎、锦毛虎、花项虎、青眼虎、笑面虎、矮脚虎、中箭虎、,若病大虫、母大虫,亦随班行礼。原称公侯伯子的,应谙朝仪;谁知尘舞山呼,亦许园丁、医算、匠作、船工之辈。凡生毛发须髯的,自堪从命;岂意绯袍紫绶,并加妇人、浪子、和尚、行者之身。拟空名,则太保、军师、郡马、孔目、郎将、先锋,官衔早列;比古人,则霸王、李广、关索、温侯、尉迟、仁贵,当代重生。有那生得好看的,如白面郎插一支花,擎着笛扇鼓幡,欲歌欲舞;看这生的丑的,似青面兽蒙鬼脸儿,拿着枪刀鞭箭,会战能征。长的比险道神,身长一丈;狠的像石将军,力镇三山。发可赤,眼可青,俱各抱丹心一片;摸得天,跳得浪,决不走邪佞两途。喜近君王,不似昔时无面目;恩宽防御,果然此日没遮拦。(《水浒传》第82回)

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绰号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它们的“喻体”,即绰号的载体。这一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108将的各种不同的背景和超人的才能、武艺,因为绰号比名字更能生动地描绘人物的背景、性格和特征,更能突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作者这里通过绰号而不是名字对108将进行了分类。这虽然不是从语言学角度作的一种分类,但对我们了解人物绰号的理据很有启发。

1.2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108将绰号的分类

认知语言学关心的是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被认为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而转喻则是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关系来认识该事物。我们这里所说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绰号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从人们认识事物的特点的角度来对绰号进行分类。非常有意思的是,通过对所有108个绰号的分析,我们发现它们主要由隐喻、转喻、转隐喻等构成。其中,隐喻的喻体主要集中在神仙鬼怪、常见动物(其中又主要以老虎、龙蛇为多)、日常自然现象和古代英雄方面;而转喻的依据主要集中在身份、擅长的工具(兵器)、长相、性格特点等方面。

下面,我们进行粗略分类。

1)隐喻:(1)神仙鬼怪:活阎王 阮小七;云里金刚 宋万;丧门神 鲍旭;险道神 郁保四;立地太岁 阮小二;混世魔王 樊瑞;八臂哪吒 项充;飞天大圣 李兖;母夜叉 孙二娘;操刀鬼 曹正;铁笛仙 马麟;活闪婆 王定六;催命判官 李立;(2)常见动物:病大虫 薛永;花项虎 龚旺;中箭虎 丁得孙;青眼虎 李云;跳涧虎 陈达;旱地忽律 朱贵;玉麒麟 卢俊义;火眼猊 邓飞;出洞蛟 童威;翻江蜃 童猛;通臂猿 侯健;鼓上蚤 时迁;出林龙 邹渊;入云龙 公孙胜;金钱豹子 汤隆;白花蛇 杨春;插翅虎 雷横;扑天雕 李应;两头蛇 解珍;双尾蝎 解宝;九尾龟 陶宗旺;摩云金翅 欧鹏;混江龙 李俊;母大虫 顾大嫂;白日鼠 白胜;浪里白条 张顺;锦豹子 杨林;金眼彪 施恩;锦毛虎 燕顺;矮脚虎 王英;笑面虎 朱富;(3)日常自然现象:黑旋风 李逵;轰天雷 凌振;小旋风 柴进;及时雨 宋江;独火星 孔亮;霹雳火 秦明;铁臂膊 蔡福;智多星 吴用;毛头星 孔明;4)古代英雄:小李广 花荣;小温侯 吕方;赛仁贵 郭盛;病关索 杨雄;病尉迟 孙立;小尉迟 孙新。

2)转喻:(1)身份:圣水将军 单廷珪;百胜将军 韩滔;天目将军 彭圯;神火将军 魏定国;丑郡马 宣赞;铁面孔目 裴宣;(2)长相:鬼脸儿 杜兴;白面郎君 郑天寿;九纹龙 史进;豹子头 林冲;美髯公 朱仝;紫髯伯 皇甫端;金毛犬 段景住;青面兽 杨志;赤发鬼 刘唐;独角龙 邹润;打虎将 李忠;(3)工具(兵器):铁叫子 乐和;双鞭 呼延灼;金枪将 徐宁;;大刀 关胜;双枪将 董平;没羽箭 张清;玉幡竿 孟康;(4)穿戴:一丈青 扈三娘 (据说一丈青是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大簪子,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教训小丫头拔下“一丈青”往撒谎偷东西的丫头手上乱戳,扎的都是血);一枝花 蔡庆(这个小押狱蔡庆,生来爱带一枝花,河北人顺口,都叫他做一枝花蔡庆);(5)特长:圣手书生 萧让;神算子 蒋敬;神行太保 戴宗;神机军师 朱武; (6)性格特点:拼命三郎 石秀;小霸王 周通;没遮拦 穆弘;小遮拦 穆春;石将军 石勇;浪子 燕青;急先锋 索超;(7)职业:花和尚 鲁智深;行者 武松;菜园子 张青;镇三山 黄信;船伙儿 张横;玉臂匠 金大坚;神医 安道全; (8)身世:井木犴 郝思文;(9)人生际遇:没面目 焦挺(第六十六回:中山府人氏,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却才手脚,父子相传,不教徒弟。平生最无面目,到处投人不着,山东、河北都叫他没面目焦挺);(10)特殊情况:除以上根据小说中对人物的介绍明显可以判断是隐喻或转喻的情况以外,还有几个绰号没有交代其理据,其中包括:短命二郎 阮小五;摸着天 杜迁;铁扇子 宋清。它们有可能是隐喻(如果其根据是他们与相关事物的相似性),也可能是转喻(如果他们与以上事物之间发生过特别的关系)。有趣的是,正如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在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倾向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它们(束定芳 2004),例如,以上的例子中,阮小五很可能早逝(暗示其命运),杜迁很可能个子很高,宋清很可能像铁扇子一样笨重,没有实际作用等等。

3)转隐喻:这实际上不是绰号的另外一种构成方式,而可以看作是隐喻绰号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也就是说,本质上它是一种隐喻,但其中又有转喻的成分,也就是既有相似的成分,又有相关(某中特殊关系)的成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转隐喻。前面我们分析的隐喻构成的绰号基本上都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比如:(1)青面兽杨志(“兽”是隐喻,“青面”是作为其长相特征的转喻):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纵;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第十一回);(2)赤发鬼刘唐(“赤发”是转喻,“鬼”是隐喻):晁盖把灯那人脸时,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那汉道:“小人姓刘,名唐,祖贯东潞州人氏;因这鬓边有这搭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 (第十三回)

从以上分类可以发现,绰号一般是以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构成,隐喻多以人们更加熟悉、更加敬畏、崇拜的事物作为喻体,如鬼神、历史人物、虎豹蛇虫等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这些隐喻又与本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所谓的“转隐喻”,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地反映本体的特征,而转喻直接以人物的长相、穿戴、身份、行为特征等为依据,起到突出人物面貌特征的作用。所以,绰号的构成直接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人物特征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水浒传》作为一部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小说,人物众多,为了突出各个人物的关键特征,刻画其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力量,使读者对所描写人物产生深刻印象,作者不但给每个人物按上了一个绰号,而且这些绰号与其行为特征和命运紧密联系,恰如其分。这也是小说家在人物描写上独运匠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2 绰号与人名和事物名称的区别

与命名(naming)相比,绰号是对人物的一种重新命名。命名包括对人的命名(人名)、对事物的命名(物名)。绰号主要是根据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构成的。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喻体一般是人们更为熟悉、更有特色的事物;而转喻则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例如性格、衣着、工具、特殊经历等;而转隐喻则是相关性和相似性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重新命名的依据更切合人、物的特点。下面,简要对比绰号、事物名称和人名。

2.1 与事物名称的同和异

绰号与事物名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例如许多事物也通过隐喻、转喻、转隐喻等方式构成。比如,隐喻:剑兰、喇叭花、燕尾服、龙头、鸡眼、龙眼、佛手、仙人掌、青丝、秋波、狮子头、画眉、虎口;转喻:口舌、刀枪、红颜、红粉、须眉;转隐喻:独眼龙。

事物命名的特点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的命名一般根据的是事物的结构或形状(桌子/长桌/圆桌/方桌)或功能(麻将桌/办公桌/课桌/; 椅子/躺椅),通常要考虑事物的分类特征,区别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2)如果是在基本层次上,事物的命名可能与人类的隐喻思维有密切关系,但在下义层次上,汉语往往采用的是“特征 + 类属”的方法,如“喇叭花”,其命名的根据是该事物的形状,“花”是该事物所属的类别。同时,转喻也因为是通过相关事物来转指一类事物,因此也与事物类别有关。(3)因此,事物的命名代表了人们对事物属性(形状与功能)的认识规律。

绰号是对人物的命名,而事物名称是对事物的命名,由于绰号是对个体的命名,因此一般是采用修饰语+基本层次词语的构成方式。除此之外,它们在其他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1)都是后天对事物的命名,所以更能够考虑到事物的特征;(2)其实,有的事物也有不同的叫法,一般可分为民间的称呼和科学的称呼。民间的称呼往往与绰号更接近,科学称呼更注重其内部一致性。

2.2 与人名的同和异

绰号是人物的第二名称,所以人名与其构成方式大体相同。比如,隐喻:王海燕、张虎、李小龙;转喻:蔡国庆(出生在10月1日国庆节)、王六斤(生下来重量为六斤)、张援朝(生与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转隐喻:二虎(老二)、四龙(老四)。但绰号与人名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名字有固定模式,名必须与姓结合,而且一般是三字或两字结构;绰号则不受任何限制;(2)从时间上讲,名字是出生时长辈给起的,寄托了他们对被命名者或自己的某种期望,带有一种想象和希冀的成分,如“张青龙”,就明显寄托了命名者“望子成龙”的一种美好愿望;而绰号一般是在出生后根据某种特殊情况给起的,如“李大头”,其依据是这个人的“头”比一般人的大,是其显著特征;所以“绰号”一般具有更为现实的基础;(3)与名字相比,因为绰号直接根据其形象、性格或行为特征形成,因此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找到被指对象;(4)名字在一般情况下以隐喻居多,寄托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与…… 一样”美好愿望,而绰号则不一定,它们一般根据该人物在某一社会交往环境中的关联性明显特征形成;(5)名字一般带有积极(至少是中性)的评价意义,很少有长辈会给后辈起一个具有消极意义的名字,即使带有消极的词语,如有些农村地区会给小孩起诸如“狗剩”之类的名词,但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为了保全孩子的生命;绰号则不一定,可能根据对该人物的喜好带有正面或负面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我们前面分析的《水浒传》108将的绰号中就大都带有赞许等积极和正面的评价意义。

3 绰号研究的认知语言学与哲学价值

绰号研究对讨论词语的意义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按照Frege的区分,词语的意义可区分为两种:一种是reference(指称),另一种是 sense(系统意义),即所谓的 searching procedures(寻找程序)。同一事物可以对应若干不同的指称词语,换句话说,不同的词语可能指的是同一事物。具有共同指称对象的名词,其差异主要在于从不同角度来描述被指物,但所锁定的对象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可以互为参照,互为解释或互不关联(在相关知识缺失的情况下)。绰号与人名之间的关系正好可以用来支持sense和 reference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reference来看,绰号与人名指的是同一人,但两者的sense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两者提供的确定所指对象的渠道和方式不一样。由于绰号更多地是以人后天的特征为依据的,因此它比人名更容易使人们确定所指对象,因此也更能发现和了解所指对象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从sense的角度看,绰号与普通人名有较大的区别,绰号比人名更具认知价值。

另外,绰号研究对专有名词的意义的讨论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专有名词的意义问题,语言哲学家们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Russell的“描述论”,认为专有名词属于有定词语(definite descriptions),其意义就是有关该词语的描述。Donnellan后来提出,有定词语(包括专有名词)实际上有描写用法与指称用法两种,一种是“指称用法”(referential use),另一种是“描述用法”(attributive use),后者相当于Russell的“描述论”,即“whoever fits the description”. 还有一种用法是“描述用法”,如“The murderer of Smith is insane(whoever it is).”其中The murderer of Smith并不确指某一人。但是,这一区别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专有名词的意义问题。后来,部分哲学家,如Saul Kripke等提出了所谓的“致因论”(Causal Theory)。该理论认为,专有名词最初是通过命名或者某一特别事件而产生的,其意义就是这一历史的联系。但这一理论也并没有解决专有名词的意义问题。

我们认为,绰号与人名都是专有名词,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两者之间在描述意义上存在差异,绰号更具描述性,其描述性对确定所指对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此不同的是,人名虽然从表面上看也有一定的描述意义,但对确定所指对象并不起到特别的作用。名字因为命名而与某一对象发生联系,除此以外它没有特别的意义。这样看来,专有名词,甚至是所有有定词语应该主要作用是“指称”,但它们在描述上有程度之分。如果直接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命名的专有名词或有定词语,其描述性更强,帮助确定其所指对象的作用就更大;相反,如果根据某些偶然的因素进行命名的词语在其历史依据丧失的情况下,其主要作用就是使用者根据“约定俗成”来指称某些特定事物或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定词语的主要功能是指称用法,描写用法服从指称用法,而且,就描述的程度而言,不同的有定词语之间存在差异。

其实,关于词语的指称性的程度,Strawson早就有过类似的分析。他指出,有些词语的主要作用就是指称,如代词和普通专有名词;有些词语整体,或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有时主要起指称的作用,有时主要起分类或描述作用的词组的一部分,如普通名词以及被形容词修饰的普通名词。这些可以用于指称的词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区别:(1)在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上,I,you这样的词语完全依赖语境,而在另一端,则是像the eighteenth king of France这样的词语;(2)在描述的程度上,专有名词一般没有描述意义,he的描述意义很少,但有那么一点,而the round table这样的词语的描述意义就很丰富;(3)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指称的用法的成功依赖一般的指称—描述规则的词语,如代词和实体词语;另一类是其指称用法的成功不取决于一般规约,无论是语境规则或描述规则,而取决于针对每一特定用法的规约,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专有名词。不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并不意味着不知道语言。因此,我们不说专有名词有什么意义。在这两种情况的中间是像The Old Pretender这样的词语。

很显然,对绰号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对哲学上不同词语的指称问题的讨论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4 结论

从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绰号的构成方式主要通过隐喻、转喻和转隐喻。绰号从描述的角度看是对名字的一种补充,是一种重新分类或次范畴化的过程,一般反映了被命名者某一显著的特征。因此,绰号的信息性比名字更强,比名字更易记住;从绰号的功能来看,它们主要用来指称,但也具有描述功能,其描述功能服从指称;与名字的积极或中性意义不同的是,绰号承载了对相关人物的评价意义。因此,对绰号的研究可以帮助揭示人物和事物命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陈 原. 社会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束定芳. 隐喻与换喻之间的差别与联系[J]. 外国语, 2004(5).

Strawson, P. On Referring, Mind[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Lycan, W. Philosophy of Language: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M]. London:Routledge, 1999.

收稿日期:2008-11-13

【责任编辑 郑 丹】

猜你喜欢

绰号命名隐喻
与绰号握手言和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起绰号”比赛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你想要个绰号吗
过足官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