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
2009-04-21李海涛
李海涛
内容提要: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按照当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所定标准,福州船政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应为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它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关键词:钢铁工业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青溪铁厂汉阳铁厂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28-31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0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上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4亿吨。回顾历史,中国钢铁工业并非从传统冶铁业发展而来,而是从国外输入技术设备并不断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典型的技术移植型工业部门。
然而,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比较通行的是以汉阳铁厂的创办为诞生标志。如陈敦义、胡积善编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认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1890年兴建的汉阳铁厂(后改名为汉冶萍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布局问题的青年学者袁为鹏亦指出:“1893年汉阳铁厂建成并开炉炼铁,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黄逸平也认为从1889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初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建和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建立。一些冶金类高校学报的文章对此问题也坚持此观点,如柯燕、邓泽宏在《中国冶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这样表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890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也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说法,如吴慧媛提出青溪铁厂是洋务运动后期在贵州创办的全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认为1866年(应为1886年,似为排版错误——笔者注)筹建的青溪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厂。钟雯认为青溪铁厂“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铁厂”。比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中国近代冶金工业”词条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它以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为端始,认为1888年建成的青溪铁厂是中国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而之后汉阳铁厂的建成则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即以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的创建作为中国钢铁工业诞生的标志。
其他学者对此问题也有过大体类似的表述。分析这些文章,对不同企业为什么是“第一”、“最早”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顺带提及,一笔带过。笔者正尝试于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史研究,认为学界对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诞生问题的表述不够科学与准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如前述钟雯所说青溪铁厂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揆诸重工业的定义与晚清工业史,明显不符合史实。鉴于此,笔者拟就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笔者认为,学界对钢铁工业诞生问题认识不一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即什么是钢铁工业?其构成与分类如何划分?认识标准不统一,故不能准确阐释中国钢铁工业起步阶段的相关命题。
参照2003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编出版的《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所谓钢铁工业是“指主要从事黑色金属——铁、铬、锰三种金属元素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生产的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钢铁工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作为一个全面的生产系统,钢铁工业的生产又必须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一些其他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等,这些工业产品与钢铁工业生产密切相关,通常将它们与钢铁工业视为一个整体。而钢铁工业企业是指主要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及制品生产,以及与钢铁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炼焦等工业生产的实体。按产品则分为钢铁产品生产企业、钢铁生产主要原材料生产企业、钢铁制品生产企业;按包含的生产工序分为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企业、独立炼钢企业、独立钢加工企业等。
据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认识:首先,钢铁工业是机器大工业的组成部分,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一个产业部门,与传统手工生产有本质区别,这是钢铁工业的本质属性。不采用机器生产就不能称其为钢铁工业,更谈不上它的诞生。
其次,钢铁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物的采选和黑色金属的冶炼、加工等环节,从采选矿物到制造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但并非每一个生产单位都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因而产生了钢铁企业的类别划分。但不论什么类别,它们都应属于钢铁企业。任何事物都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钢铁工业的诞生应该以第一家具备任何一种钢铁生产环节的钢铁企业的出现为标志,而不应以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为衡量标准。
依据以上的理解,我们来分析一下近代中国早期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晚清国人的惊醒是由外国的“坚船利炮”直接促成的。面对不断来自海上的威胁,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新式军舰,方能拱卫海疆,确保太平。1863年的“阿思本”事件使清政府认识到,通过购买舰队的方式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遂萌发了自造舰船的设想。这方面,闽浙总督左宗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建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廷,请设造船厂,7月14日获批准,8月选定福建马尾作为造船厂厂址,即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它的制造“取决于经济力量,即冶金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的号令权和丰富的煤矿”。左宗棠一开始就注意到钢铁原料供应问题,主张“宜讲求釆铁之法”,“轮机水缸需铁甚多,据日意格云,中国所产之铁与外国同,但开矿之时,熔炼不得法,故不合用,现拟于所雇师匠中择一兼明釆铁之人,就煤铁兼产之处开炉提炼,庶几省费适用。此事须临时斟酌办理。”采炼钢铁之事经历任船政大臣屡次倡议筹划,限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施行,船政局始终通过购买的方式满足其钢铁需求。
虽然如此,舰船各部件却必须根据每艘船只的设计由自己制造,加工钢铁的设备不可或缺。对此,船政局提调夏献纶曾说:“厂中所用铁条、铁片皆须购自外洋,如能拉铁,则厂中可以自制,为一劳永逸计也。所以建厂计划就涵盖了加工钢铁原料的锤铁厂和拉铁厂。1871年两厂相继完工,共占地4190平方米,锻造机器包括:单锻压为7000公斤的汽锤1个,双锻压为6000公斤的法尔簑式汽锤1个,单锻压为2000公斤的汽锤1个,以及1个单锻压为1000公斤和2个300公斤的汽锤;有16个用于重件的锻铁炉和6
个再热炉,轧材机器主要为4台轧机,其中1台轧制板材,1台轧制重型铁件和角铁,1台轧制小型铁件,1台轧制铜件。4部轧机均由1台100马力的蒸汽机带动,轧制的铁管厚度在15毫米以下,圆管和方管的直径从6毫米到120毫米不等。拉铁厂的生产能力为最多可年产3000吨轧材。两厂合计建造费用合计17.6万两。”以上为建厂之初的规模与设备情况。
随着世界造船技术不断进步,闽局亦不断扩充设备,以适应更现代的船舰制造。特别是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闽局开始设计制造钢甲舰,配套的机器设备也相应增添,如在轧钢机器方面,包括刨钢机一副(2200两)、碾钢机一副(2100两)、拗铁平床一座(3600两)、开钢铁圆孔手机一副(100两)、8马力铁水缸一副(1700两)、拉铁碾轮3台(900两)等。
按照今天对钢铁工业企业的解释,闽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属于独立钢铁加工企业,类似于今天的锻造厂和轧材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它的出现应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没有遵循从采矿、冶炼到加工的生产顺序,一开始就以实用性很强的钢铁加工企业为发展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中国改变落后状态的迫切心情。
随着这两个分厂的建立。在闽局内部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钢铁技术工人。据该局洋监督日意格的记载,两厂工人最初为闽浙地区的铁匠,经过培训,大致能看懂图纸。从1873年6月起,中国工匠开始独立制造2台150马力蒸汽机的锻件,“难度最大的两根曲轴都造得很成功”。下表列举出闽局早期历史上几个代表性的钢铁冶金技术人员。
但在当时,中国社会尚不具备兴办炼铁、炼钢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虽然福州船政局所属锤铁厂和拉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企业,其不足之处非常明显。最为关键的是,闽局自始至终均不具备钢铁冶炼能力,其所采用的钢铁原料直接购自市场,缺少钢铁生产最核心的环节,另外,除轧制船政局造船及工程需用钢铁料件外,虽然两厂偶尔也承担局外用铁的轧制工作。如1881年底,船政局因快船铁料未购足,生产较闲,拉铁厂却“日夕赶工,几无暇晷”,督造台湾铁桥之铁笼,其铁料由岑春煊从香港购进。但这种情况只限于船政局工期较空闲时,总体上看,其轧制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局内生产需求,不进入市场流通。
为什么许多学人将青溪铁厂和汉阳铁厂视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开端呢?
1885年12月6日,署贵州巡抚潘霨奏准,以贵州地瘠民贫,矿产极多,媒铁尤盛,历年以来,各省机器局及轮船需用煤铁甚广,近又设立海军,制造铁甲,煤铁需用甚多等为由,奏请调查开采。次年4月22日,潘霨设立贵州矿务总局,作为青溪铁厂的经办机构。1890年夏,潘露奏称青溪铁厂全局告成,一昼夜可得铁4万余斤。全厂固定工人近千人,另有采矿及运输临时工约5000人,厂分炼铁、炼钢和轧钢3部,炼铁设备主要有炼铁炉1座,日产铁25吨;吊煤机1座,日可吊铁矿50吨、焦煤40吨;汽炉5座,打风机2座,热风炉4座。炼钢机器有钢炉、风炉各2座,机架、煽风机、炭炉机、熔生铁炉、钢板汽炉、汽锤、轧轴等各1座。另外还有锯床、剪床等轧钢设备。就在潘霨奏报不及两月,总理铁厂建厂生产事宜的潘露积劳病故,加上资金、管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青溪铁厂很快便完全停产。
较之福州船政局拉铁厂,青溪铁厂虽然生产时间相当短,但毕竟它是中国第一家具备炼铁、炼钢和轧钢能力的钢铁企业,中国第一炉生铁水出自青溪铁厂,因此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尽管如此,“全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的称谓与史实不符,福州船政局拉铁厂在时间上明显早于青溪铁厂。按照现今标准,青溪铁厂可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关于著名的汉阳铁厂的生产能力,笔者不拟展开叙述,仅提示几个关键时间。1890年6月3日,张之洞在武昌成立铁政局,作为汉阳铁厂的开发机构。1893年春以来,铁厂各分厂先后竣工,按先后顺序,计包括炼贝色麻钢厂、炼熟铁厂、炼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西门士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及鱼片钩钉厂,11月29日,张之洞奏报汉阳铁厂全厂告成,1894年2月15日,汉阳铁厂正式开炉试炼。
相比青溪铁厂的“短命”,到1948年其法人地位被取消,包括汉阳铁工厂在内的汉冶萍公司存在了近60年,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成败。它的规模、技术、影响、经验与教训已经远远超出企业本身,在中国钢铁工业史留下深深足迹。正是从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地位出发,许多学者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但“我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等提法是不准确的。因时间上较闽局拉铁厂、青溪铁厂为晚,从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角度,我们可将汉阳铁厂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按照现今的通行标准,关于我国钢铁工业诞生的相关问题可以表述为:1871年建成的福州船政局所属的锤铁厂和拉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加工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诞生;1890年竣工的青溪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早期钢铁工业建设的一次尝试;1893年底完工的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责任编辑林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