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瑾是否派人追杀王阳明

2009-04-21赵平略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投江刘瑾钱塘

赵平略

内容提要:刘瑾上奏朝廷将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后,是否还曾追杀过王阳明。分析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可以得出结论,刘瑾井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而刘瑾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关键词:刘瑾王阳明追杀

中图分类号:K24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16-19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等专政乱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皆下狱,阳明先生上疏相救,也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随后,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关于王阳明的被贬时间,赴贬所的路线,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也曾在着许多疑问,疑问之二就是刘瑾是否曾派人追杀王阳明。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夏,赴谪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飓风一夕,飘堕闽界。比登岸,山行数十里,夜扣野寺,不纳,又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但绕廊吼,不敢人。黎明,寺僧来庙所,意先生必啖于虎,将收其橐。此寺僧盖素借虎以御客者,见先生方睡醒,惊曰:非常人也。邀至其寺,则向与先生趺坐于铁柱宫之道士在焉。道士笑出袖中诗相示,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因问先生曰:“尔欲安往,万一瑾怒,逮尔父,诬尔北走胡,南走粤,奈何?先生愕然,卦之,得明夷,乃决策返。别道士,留诗壁间,诗在集中。遂取间道,繇武夷归,涉鄱阳,往省龙山公于建业。以十二月赴龙场驿。”

《年谱》的作者钱德洪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

他的另一个学生黄绾也有类似的记述:“瑾怒未释。公行至钱塘,庶或不免,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决意远遁。夜至一山投宿,不纳,行半里许,见一古庙,遂据香案卧。黎明,道士特往视之,方熟睡。乃推醒曰:‘此虎狼穴也,何得无恙?因诘公出处,公乃吐实。道士日:‘如公所志,将来必有赤族之祸。公问:‘何以至此?道士曰:‘公既有名朝野,若果由此匿迹,将来之徒假名以鼓舞人心,朝廷寻究汝家,岂不致赤族之祸?公然其言。尝有诗云:‘海上曾为沧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遂由武夷至广信,溯彭蠡,历沅、湘,至龙场。”。

根据钱德洪和黄绾的这两段文字,很多人作了大致相同的理解:

“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去,得到龙场。”

“刘瑾派人跟踪谋害,阳明只得托言投江,绕道来到贵州龙场。”

“但是当朝权贵一直没有放过他,又密遣心腹刺客,在流放途中伺机刺杀,王阳明为摆脱刺客的追杀,‘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

“同年三月,刘瑾将刘健和王阳明人等共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随后又密遣心腹,欲将王阳明暗杀于赴谪途中。阳明人钱塘,刘瑾遣人随侦。不得已,阳明托言投江自杀,甩掉盯梢。……”

小说家则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说是一个黑长脸和一个国字脸的人去追王阳明,被划船的年轻人打落水中。

那么,刘瑾到底是否曾经派人追杀过王阳明呢?

笔者认为,并不存在着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的事情。

首先,《年谱》和《行状》完全没有提到刘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

出狱后的阳明先生是有着相当大的自由的,因为他不再是囚犯,而仅仅是作为一个降职的官员。当然,一个小小的驿臣,对于王阳明来说,自然是不会看在眼中的,王阳明是以第七名进士的身份走上仕途的,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属于正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副厅级,而驿丞则未人流,连芝麻官也算不上。而且,贵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十分偏僻的所在。因此,阳明先生并没有打算老老实实去当那个驿丞。

阳明赴谪到过钱塘是可以肯定的。《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从语气来看,当是刚从狱中出来,惊魂未定。北新关在杭州,以前在此设关征税。随后,王阳明就在杭州住了一段,时间较长且较为安逸,有他自己的诗为证: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南屏》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卧病静慈写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移居胜果寺二首·其一》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山峰耸秀,怪石玲珑,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历史上曾是杭城最大的寺院群。胜果寺在杭城西南,西湖和钱塘之间的凤凰山上。山水秀美,尘嚣远隔,阳明先生大概是觉得就这样过一辈子也不错。“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移居胜果寺二首·其二》)

但王阳明毕竟是被贬谪的官员,到偏远的贵州赴任是他的职责。刘瑾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他是在借着皇帝的名义行事。廷杖王阳明,把他关在监狱,最后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命令,至于皇帝是否真的知道,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发出的命令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着皇权的保障的。所以,王阳明并不能公然违背刘瑾的命令。

王阳明享受着杭州的美丽山水,不去穷山恶水的贵州,就等于是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这是封建礼法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王阳明为自己呆在钱塘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生病了。“卧病空山春复夏”。王阳明是否真的生病,我们今天是难得弄清楚了。但阳明先生随后仓促离杭,泛海浙江和福建的惊涛骇浪。跋涉贵州的崇山峻岭,并不曾见医治调养的记录,也不曾见受病折磨的记载。则他的生病,即使是事实,当也并不严重。

王阳明以生病为由不去履职,刘瑾当然想弄清楚病的真假,就派人去调查,而这一调查,让王阳明害怕了,于是假装投江,跑到了福建,这是《年谱》和《行状》都记叙得很清楚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刘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

其次,关于刘瑾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多是由《年谱》及《行状》引出,但却与《年谱》及《行状》的记叙是相矛盾的。

《年谱》说:“夏,赴谪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阴”是暗地里,偷偷地。“迹”,考核,推究。“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阴迹”,就是暗地里调查,偷偷地调查。

刘瑾下了命令,把王阳明贬到贵州,当然得要王阳明执行了自己的命令。现在王阳明以生病为由不去贵州,呆在杭州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刘瑾自然要知道王阳明是在有意对抗自己,还是真的病了,不能去贵州。而公开的去问,显然也不会有结果,所以,“阴迹”就是很好的办法了。

“阴迹”就不是“跟踪谋害”、“密遣心腹刺客”、“欲将王阳明暗杀”,更不会是黑长脸和一个国字脸的人去追王阳明,被划船的年轻人打落水中。如果是上述意思,就不能说是“阴迹”。

《年谱》中这段文字,《王阳明全集》中的用词与《阳明先生集要三编》中略有不同,但意思却完全相同:“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侦”就是“阴迹”。

《行状》说:“瑾怒未释。公行至钱塘,庶或不免,乃托为投江。”“瑾怒未释”是事实,刘瑾仍然派人暗地里调查王阳明是不是在装病,自然说明他“怒未释”。而且,当调查的结果是王阳明没病装病时,可能更是

“怒未释”。但“怒未释”也不等于“跟踪谋害”、“密遣心腹刺客”或“欲将王阳明暗杀”。“庶或不免”仅仅是一种推测,一种担心。正因为是推测,是担心,说明追杀王阳明的事并不实际存在。黄绾既然知道刘瑾“怒未释”,就应该知道能反映出刘瑾“怒未释”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如果刘瑾因为“怒未释”而采取了追杀行动,黄绾为什么不直说,而只是写王阳明的推测和担心呢?

黄宗羲的“瑾遣人迹而加害”,显然是脱胎于钱德洪的《年谱》,钱明、王路平依据的资料也是来自于钱德洪的《年谱》,汪传发的资料则是直接来自于黄绾的《行状》。

钱德洪、黄绾都是王阳明的弟子,与王阳明有很密切的交往。“德洪事先生,在越七年,自归省外,无日不侍左右。”在《年谱》的写作及修改过程中,钱德洪曾与王阳明的其他弟子反复订正。黄绾也是王阳明的学生,在王阳明去世后,当权者攻击阳明心学时,黄绾不惜得罪权臣,上疏为王阳明辩白,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王阳明的儿子,是与王阳明相知颇深的人。这二人对王阳明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对于王阳明事迹的描写,如果与事实有出入的话,只会是在拔高王阳明的地方。

如果王阳明是被刘瑾追杀,王阳明机智的脱逃了,这应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钱、黄二人即使不作夸张的描写,也绝没有道理矢口不提。在平定宁王宸濠的反叛中,王阳明机智地摆脱了宸濠的追兵,对此事,黄绾在《行状》中描写得十分生动,钱德洪描写得简略一些,但也说得十分明白。“濠遣内官喻才领兵追急,是夜乃与幕士萧禹、雷济等潜入渔舟得脱。”

再次,刘瑾并不想置王阳明于死地,还可以从他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中看出。

其时,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为吏部左侍郎,是正德皇帝的老师,刘瑾应该会有所顾忌。同时,王华还是刘瑾仰慕的当时名士。可能是因着这两方面的原因,刘瑾没有对王阳明进一步下毒手。“瑾大怒,既逐新建,复迁怒于先生。然瑾微时尝从先生乡人方正习书史,备闻先生平日处家孝友忠信之详,心敬慕之,先生盖不知也。瑾后知为先生,怒稍解。”王阳明被贬后,他的父亲还升了官,做了南京吏部尚书,虽然是明升暗降,但至少说明刘瑾还不愿与王华公然为敌。其实,刘瑾是一直希望象王华这样的名士投到自己门下的。“寻知为微时所闻名士,意稍解,冀公一见,且将柄用焉。”尽管后来王华一直不买刘瑾的帐,但刘瑾也只是把他、解职了事,并没有过分的迫害。

刘瑾既然对王阳明的父亲可以网开一面,自然没有必要对其儿子斩尽杀绝。

再者,如果刘瑾想杀王阳明,也用不着那么费事,当时,因为上疏而被刘瑾杖杀的官员不少,刘瑾要杀王阳明,当场打死是很简单的事情,即使这样做太显眼了,他大可把王阳明关死在监狱里,或者指使狱卒做点手脚。哪里用得着千里追踪,去做暗杀的勾当呢?刘瑾确实曾派人暗杀过太监王岳、范亨,并打断了另一个太监徐智的手臂。但这时刘瑾刚刚躲过被遣的灾难而掌握权力,处理起对手来自然要费事一些。

还有,如果刘瑾派人暗杀王阳明,王阳明不大有逃脱刺杀的可能。刘瑾既然要派人去当刺客,则派出的一定是高手,王阳明在杭州住了那么久,绝不可能时时有许多贴身保镖护卫着他的安全。即便是王阳明隐居杭州,一时瞒过了追杀者,但千里赴谪,哪里可能一直躲下去泥?

刘瑾既然没有密遣心腹刺客,王阳明为何要托言投江呢?

“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年谱》)“公行至钱塘,庶或不免,乃托为投江。”(《行状》)王阳明之所以要托言投江,黄绾在《行状》中说得很清楚,是“决意远遁”。钱德洪在《年谱》中没有写得十分明确,但从道士与阳明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准备远遁的。既然要远遁,最好是让刘瑾死心,不再寻找自己,所以,要“托为投江”。“庶或不免”则只是王阳明自己对形势的一种估计,因为有刘瑾曾追杀过对手的先例,王阳明担心刘瑾要暗害自己,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正是从钱德洪和黄绾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刘瑾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无论是“佯为自沉于江”,还是“托为投江”,都是伪造投江现场的意思。如果是在被刺客的追杀中,王阳明就应该没有时间从容地伪造投江现场。如果是在刺客的追杀中投江,就不应该说是“佯”,是“托”,而是投江摆脱追了。从钱德洪和黄绾的叙事水平来看,当不至于弄不清楚这中间的差别。

对于王阳明托言投江之事,阳明先生的朋友湛若水也断定是为了避世,并曾与王阳明就此事对质。“甘泉子闻之笑曰:‘此佯狂避世也。故为之作诗,有云:‘佯狂欲浮海,说梦痴人前。及后数年,会于滁,乃吐实。”从湛甘泉的记述中可以看到,王阳明自己也曾肯定投江只是为了避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过王阳明。

责任编辑张翔

猜你喜欢

投江刘瑾钱塘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哭过长夜笑过江湖:单亲妈捡个傻仔逆风翻盘
命苦
杭州万科·钱塘东方CO-Life体验中心
观钱塘
黄凤仪、刘瑾、王然乐、赵雨婷作品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
被剐3357刀的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