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为难的“殉国者”海龄

2009-04-19

百家讲坛 2009年22期
关键词:汉奸镇江

黄 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西两种文明碰撞中,给中国人留下的最早也是最深的一道伤疤。

我们失败的缘由,现在当然是弄清楚了。可局中人往往是糊涂的,天朝上国居然惨败于外夷之手,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不容易让人想明白的问题。想来起去,清廷上下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咱们为什么失败,原来是汉奸捣鬼。

不妨将镜头转向镇江,看看“汉奸”如何成为清朝官员挥之不去的魔魇。

镇江的防守最弱,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诸战斗中抵抗最为激烈的。英军此役中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没想到,遭到的损失也最大,共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还有3人失踪。这一数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并不吓人,但在当时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所亡人数的总和!英军在镇江遭受重大损失,除了轻敌,驻守在镇江的八旗兵的坚强抗击是重要原因。参加了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利洛在其《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对镇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恩格斯也在一篇文章中对镇江守军给予了高度赞扬:“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镇江之战从此成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抗击侵略中表现英勇气概的一个符号。

在中国一方,指挥这最具血性一战的人是于1841年初刚刚上任的京口副都统海龄。

海龄,《清史稿》中有其小传。他是满洲镶白旗人,历任西安、江宁、京口(镇江别称)副都统。这个副都统是个什么官职呢?满清入关建立政权后,将八旗官兵分派到各省要害地区驻扎。各地八旗驻防部队以级别的不同,其长官分别由将军、都统、副都统担任。镇江这个地方,八旗军的首领,即当地最高军事官就是作为副都统的海龄。

《清史稿》中叙镇江之战云:“英兵既陷吴淞,由海入江,六月,犯镇江,提督齐慎、刘承孝败退,遂攻城,海龄率驻防兵死守二日,敌以云梯入城屠旗、民,海龄与全家殉焉。”全家殉难的海龄在身后享尽了殊荣。道光皇帝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发希了一条上谕,称赞海龄“为国捐躯,忠义可嘉”,并要求查明海龄还有多少后人,责令地方官将其后人“带领引见,候朕施恩”。

然而仅仅一月,殉国者海龄的面目就模糊了起来,有人上奏皇帝,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以致人心不服”,“海龄之死,闻系被民戕害”。海龄到底是殉国的忠臣还是激成民变的罪人?皇帝也糊涂了。虽然他及其王朝在战争一败涂地的时候,亟需海龄和镇江之战这样的典型来激励人心,但他还是命令彻查。两个月后,皇帝宣布了彻查的结果,认定海龄“临难捐躯,已无疑议”,“见危授命,大节无亏”,至于“搜获汉奸”,不过“处斩十三人,其余讯系平民,均经释放”。

谕旨等于盖棺定论,但“大节无亏”这样的用词还是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何况皇帝也承认海龄曾经“搜获汉奸”,“处斩十三人”。而对海龄不利的私家日记、笔记更非罕见,传为当时镇江人所作的《草间日记》记载:“都统令旗兵满城捉汉奸。旗兵遇他县人在城者,及居人只行,或夜出者,见即追而杀之。至是捕城内居民百七十余人,于小校扬行刑。”《出围城记》则记录了海龄禁止百姓出城觅食、逃难的情况,“城中炊烟寥寥,盖城闭市亦闭,饥民无处市米,亦无处市饽饽,人疑副都统欲尽汉人而后止……郡守转请副都统,仍不开城。谓开城吾辈命即休,不能顾百姓,百姓有违言,即是汉奸,吾兵足以杀之。”流传下来的几首镇江人的竹枝词也有相似的记载,记海龄闭城日:“夷人一自入圌山,直向长江左右环,城中人民忙欲走,谁知初八四门关。”记海龄搜杀汉奸则曰:“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隔代论史的《剑桥晚清史》提到海龄时,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它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这样的恐怖笼罩各地。如在上海,英国人的炮声就被一些居民误认为是中国当局在下令屠城。”

海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因为史料和立场的歧异,史学家见仁见智。现在看来,基本事实是清楚的。海龄在侵略者面前竭力抵抗,城破自杀,在当时的将领中难能可贵,但海龄又有举措乖张的地方,比如禁止平民外出逃难,闭门搜捕所谓“汉奸”,惹得民怨沸腾等等。

海龄在守城过程中对居民的暴戾行为,官方和民间对此都没有否认,所区别者只在于两点:被杀者数字,是十余人还是高达数百人之多?被杀者的身份,究竟是良民还是汉奸?第一个问题,因为是战乱,估计很难一一核实了。第二个问题则不难解决。在民族冲突中,因利益诱惑或受其他因素刺激,某些人为敌所用,这是哪个民族都有的现象。但在海龄时代,镇江一下冒出那么多“汉奸”几无可能,这不仅因为中西之间的接触才刚刚开始,更因为镇江本来是一座困守的孤城,与外界隔绝中的居民,怎么可能突然想到要去做汉奸?所以可以认定,即使海龄只杀了十余人,其中的多数也应该属于冤杀。

杀了无辜百姓,自己又在反侵略中不屈而死的海龄让人为难。这自然是一个殉国者的尴尬,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尴尬更是清朝政府这个政权的尴尬。

清王朝属于少数民族政权,这使得它在应对外夷的威胁时,还有一种不可宣扬的隐密心理,即绝对不能因外夷而放松对汉人的防范。海龄实际上是在忠实执行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既定方略。一个疑忌人民的政权,也许主观上不想对外妥协,但势必会分散力量,而最终显得软弱无能。这样的一幕,我们在后来的晚清乃至民国历史上还能不断看到。

猜你喜欢

汉奸镇江
遇见镇江
镇江香醋
镇江阁
狮子山
张自忠:“汉奸”污名下的名将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原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肃奸初探
镜头里的镇江·美美镇江锅盖面
国民政府逮捕汉奸百态
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