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答卷
2009-08-13余耀中
余耀中
对于这一本书,我更多地把它当作是“一份答卷”,向我的家乡镇江交上的“一份答卷”。
《满眼风光看镇江》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壮丽凯歌和欢声笑语,呈献给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生机盎然、日新月异的江南名城镇江。
对于这一本书,我更多地把它当作是“一份答卷”,向我的家乡镇江交上的“一份答卷”。“考题”,是我给自己出的;“答卷”,也是我自己答的。完全是自己“考”自己,考自己的诚信,考自己的乡情,更是拷问自己:对名城镇江、对生我养我的镇江,对镇江这本厚重的“书”,读了多少?知道多少?理解的又有多少?
话又回到12年前,上个世纪的1997年4月,当我的《古寺掩山,中华一绝》那本书成书时,我曾敞开心扉,特地在书的扉页,印上这样几句话,表达了我的心声:
自费成书,
免费赠书,
弘扬历史文化名城,
报答镇江父老乡亲。
我在前言中还这样深情地写道: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是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的地方,我为有这样凝重而深邃、壮丽而秀美的家乡,感到幸运,感到自豪。她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曾经打开了我幼小心灵的窗口,童年时,我就在朦朦胧胧中迷上了镇江的历史,镇江的文化,因为,我是在古西津渡街的一条小巷中,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认字,到了十四岁那年,我从古西津渡街走出来……
这一走,走得很远很远,这一走,又走得很久很久,从扬子江畔,走到了淮河之滨,从古城镇江,走到了古郡淮阴,悠悠岁月四十载,我把淮阴当作第二故乡,但从没有忘却过故乡情,镇江的历史、镇江的风土、人情,始终在我心中眷恋着,又成为我业余生活中潜心研究的一个课题;镇江的发展、变化以及来自镇江的每一个喜讯、佳音,都拨动着我的心弦。
1991年,我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家乡镇江,自有一种人之常情的欣慰感,欣慰之余,我便扪心地自己拷问自己:除了用做好工作报答家乡而外,我该为家乡再做点什么?镇江在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缺点什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从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闪光点上,找到了我为家乡拾遗补缺的用文之地。于是,我就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考题:“研究镇江、解读镇江、宣传镇江”。
一道情系镇江的自考题,激励我深度地研究镇江,书写镇江,我一次次打开了镇江这本厚重的“书”,一次次地认真拜读。以“天下第一江山”享誉古今,这对古城镇江来说,并非是自我夸张,而是名不虚传,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依山傍水,天生丽质,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山林,无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是那么的壮丽、那么的多姿,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一部“书”、一卷“画”,而是凭着它的有形和无声,以其外在的美和内在的意,使得一代一代世人,从它的身旁受到感染,得到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镇江的历史文化需要更好地传承,镇江这座江南名城,需要更好地展示,同时也需要更好更多地介绍,把它介绍给全国、介绍给世界,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也深深地感到,自己应该在这一点上,尽到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应该献上自己的一颗拳拳之心。
给自己出题,自己考自己,就这样地默默起步了,历时十二载,弹指一挥间,为了给我的自考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攻读史籍,查阅资料上。身临其境,实地寻访;求教行家,咨询长者;深入研究,精心考证。顿觉眼前的镇江,以及历史上的镇江,确确实实是满眼风光,无限风光。十二载笔耕有所获,我将“满眼风光”,珍藏于这本书中,与更多的人一同来分享,因为“满眼风光”看镇江,是欣赏镇江,品读镇江的最佳视角、最好平台。
为了阅读方便,我将《满眼风光看镇江》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回望历史”,看历史上镇江的璀璨和辉煌。下卷为“喜看今朝”,看当代镇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展现出来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