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 因文而异
2009-04-15李映雪
李映雪
【摘 要】随文练笔要根据文章类型特点。写人叙事类文章的随文练笔要着眼主题深化点;童话神话类文章的随文练笔要填补表述“空白点”;科普说明类文章的随文练笔要发掘改写创作点;写景状物诗歌类文章的随文练笔要找准表达迁移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随文练笔,才是有效的随文练笔。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文章体裁 读写结合
近年来,随文练笔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在语文课堂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文练笔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它不是纯粹的技能模仿,简单的结构仿写,而是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尽情表达。人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包括叙事写人、童话神话、科普说明、散文诗歌等体裁丰富的文章,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色。所以笔者认为,随文练笔应该因文而异,就是指我们教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点的时候,要依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不同的语言、思维、情感等特点,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点,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根据不同文体开展随文练笔的策略。
一、写人叙事,着眼主题深化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叙事类文章占了较高的比例。这些文章大都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浅显事件,让他们体会到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阐明一个道理。这些文章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并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感悟的。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选择由浅入深,着眼主题深化点的策略来展开教学。记得曾经和网友一起在网上观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的录象课,执教老师在叙事类文章中的读写阅读训练就非常值得借鉴。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向我们列举了一个前后矛盾、引人深思的事例。文章的主人公怀特森先生想让学生们知道:“课本和老师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一贯正确。”他把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他的课堂,也希望能带进所有的课堂。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品读课文后设计了一次随文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自己的老师提些好的建议吗?请把它写下来。”这道题目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描绘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师形象,这样的随文练笔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待发,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有些学生写得特别好,比如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地雷”;希望老师能够多参与学生的活动等。
按理说,该老师安排的随文练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已经是非常成功了。然而这位老师还不肯就此罢休,他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在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的时候又抛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对老师提了非常好的建议,那么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请认真思考一下,也把它写下来。”此话一出,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一个个陷入了沉思,笔者虽然是在线观看视频,也感觉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深思气息。
第二次的练笔仿佛是一根神奇的魔术棒,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并不是只用来要求老师的,而是适用所有的人、所有的课堂的。学生的思维在怀疑中趋向严密,学生的心智在怀疑中走向成熟,第二次的随文练笔后学生的表达闪烁着思维的光芒,酣畅淋漓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精彩程度比第一次更胜一筹。这位老师不但注重教学的层次,更巧妙的是关注课堂的实时生成,找准主题深化点层层深入展开教学,次次考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层层练笔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人拍案叫绝。
写人叙事的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描写的,其中蕴涵着的深刻主题内涵除了朗读感悟以外,都可以像这位“最好的老师”一样借助随文练笔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层次的深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辨证成熟,使学生的理解表达更独具个性。
二、童话神话,填补表述“空白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是童话神话类文章。这类体裁的文章充满浓浓的神奇色彩或美好的向往,其中的人物命运又往往充满曲折,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如何让学生去真诚关注、深入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觉得这类文章的随文练笔可以采用由表及里、填补表述“空白点”的策略来进行。下面就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来具体说明。
《去年的树》是一篇哀婉凄美的童话故事。鸟儿和树的故事浅显明白,蕴意却悠长令人咀嚼不尽,它们的命运牵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它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美,可以给小读者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并丰富小读者的美的情感。它所起的作用是快乐童话不能替代的。课文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地、不动声色地娓娓叙来。在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只写它的行动,很少触及它的内心世界。于是,笔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随文练笔的点。
师:鸟儿飞遍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找寻它的好朋友大树,最后结果却是——
(音乐声起,师配乐朗读课文鸟儿在村子里找到“树”的部分)
师:火柴已经用光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鸟儿有多少的话,想对自己的好朋友说呀!可是它什么也没说,它只是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它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此时两个“看”,包含了鸟儿多少想对自己好朋友说的心里话呀!它会想些什么?它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写在书本上。
在这里,笔者首先用深情的配乐朗读为读写起到很好的情感渲染作用,鸟儿辛苦地找寻却换来悲剧的结果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马上让学生写下此时鸟儿在想些什么,几分钟的写作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挖掘,大家体会到在鸟儿对灯火的注视中,蕴涵了怎样的深情呀!接着,同学们交流自己写的话,顿时,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浓浓的情感喷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当孩子们含着眼泪替鸟儿一遍遍地呼唤:“树呀!你怎么不等我回来?我还有许多的话要对你说呀……”,此时他们完全沉浸在这个满含深情的童话故事中了。
补白文章中略去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孩子们通过角色体验,想象假如自己就是那只鸟儿和那棵树,会怎么想?通过体验,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走进鸟的心灵,更好地体会文中鸟的思想情感,感受鸟和树之间的真情。
在许多童话神话作品中,人物的悲欢命运只从某一个点向读者展现,有许多的角度作者只是略写带过。这些点在文章中作者不可能一一详述,于是文章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有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老师如果能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就能更好地推进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三、科普说明,发掘改写创作点
小学生对许多事物的认知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点到面形成的。有不少的说明类文章,通过对事物几个方面的描述,把特点、结构、用途、分类等分别介绍清楚。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对事物某一方面特点的理解不需要花大力气去讲解,学生自己都可以读懂,但是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事物的特点,并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表达说明却是有难度的。这时一般可以采用改变人称,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进行练笔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时,笔者就通过变换叙述角度进行改写,来促进孩子读写能力的提高。
《果园机器人》一文,所写内容十分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可是,机器人的特点到底有哪些?学生如果仅仅通过阅读,对其特点的全面把握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后,笔者请学生为果园机器人写了一份简历,其目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写简历,梳理浓缩文章的内容,使学生对果园机器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机器人仿写作铺垫。接着在教学中,笔者又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未来的机器人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当小科学家,发明创造更为新颖、可爱、有趣能造福人类的机器人”。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学生请他们先把想设计的机器人画出来,帮助学生把头脑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为他们后面的写话介绍提供直观凭借,然后请学生为自己画的机器人再写一份简历。
经过以上画机器人、写简历两个步骤后,学生对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形象已经比较清晰,特别想来介绍自己的机器人,以显示其想象的先进性、独特性。这时候,让学生来给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写一写自我介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是顺应学生的表达需求的。在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不说不快的时候提供一个随文练笔的训练点,无疑是最佳的时机,孩子们个个按捺不住,情绪高涨,奋笔疾书。
这是一位学生的写话片段:
嗨,大家好!我叫卫生机器人,是家庭卫生的好帮手!
我的头大大的,无论春夏秋冬,都戴着一顶帽子。这帽子是特制的,里面装着吸尘器。我的鼻子嗅觉很灵敏,只要按下我头顶上的按钮,吸尘器就能开始工作,灰尘就马上被我吸到肚子里去了。这灰尘是我最喜欢的粮食,它一到我的肚子里,就能自动转化成电能,我就能不停地干活了。
我长得和一般的人可不一样,我有四只手。上面的两只手负责搞上面的卫生,擦桌子、掸灰尘。下面的两只手负责搞地面的卫生,一只手拿扫把,一只手拿拖把。两只脚也不闲着,瞧,我的鞋底其实是两块抹布,只要我走到哪儿,哪儿就变得一干二净。
此外,像《新型玻璃》、《镜子小史》、《太阳》等,都可以通过变化人称,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练笔活动。由于学生此时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已融入到课文中去,又有课文内容作支撑,学生写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还能运用从课外书上学到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所以,这样的训练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四、写景状物,找准表达迁移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体裁形式还有写景状物、散文诗歌类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景状物、散文类文章往往在作者观察角度、谴词造句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对于这些文章,也可以根据教材本身不同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发现其语言特点;通过想象,领悟其美妙境界;通过抓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仿写练笔。
比如,笔者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是这样进行读写指导的:先让去过桂林的同学来谈谈自己去旅游的见闻,交流收集的资料。接着,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漓江山水美景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让同学们一起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有了感性的了解后,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学习,就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接着,再引导孩子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写法。本文最经典的无疑是描写漓江水和山的两段,笔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陶醉,在朗读中学习写作特色。
那天早上刚好校园里起了大雾,笔者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教学资源,所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操场上玩耍,在大雾中嬉戏。在学习漓江山水两段之后,让学生尝试用课文中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来写写今天的大雾。由于有了感性的铺垫,学生运用起作者的经典写作特点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把雾的轻盈、朦胧和神奇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次的读写结合设计是笔者最满意的一次。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类课文在表达上富有特点:有的修辞方法运用很有特色,有的过渡句或者过渡段很突出,有的文章标点很典型……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分析、引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技巧,并通过随文练笔来巩固。如果能坚持这么做下去,那么学生不仅仅是读懂了课文,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还学到了表达的方法,体验到“我手书我心”的快乐。
当然,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切入可以找到很多的读写结合训练点,以上四种方法也可以在不同体裁文章读写训练时交互运用或同时并用。但是,同体裁的文章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也是有差异可比的。在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材特点,将语言训练与个体感受结合在一起,使外显的工具性成为内蕴的人文性最好的载体,才是有效的随文练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鸿飞.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J].小学教学设计,2006,28.
[3]张娜.浅谈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EB/OL]. http://www.keche-ng.net/2007-3/2007328110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