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
2009-04-15陆建华
陆建华
前不久,到一所学校调研时听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老师让学生交流在家读课外书的情况。其中一位学生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他很流利地为大家介绍一些情节,甚至还背诵出一些句子。另一位学生说自己看了一本漫画——《糖醋西游》,说的是唐僧师徒来到女儿国,都不愿意去西天取经了,纷纷留在女儿国里做了女婿。说到这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学生在底下叫道:“这是垃圾文学。”而那位学生却反驳道:“我不管是不是什么垃圾文学,我读得开心,就可以了。”在课后评课时,有老师认为: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学生读《糖醋西游》,为的是开心一笑,疏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读《童年》为的是了解经典。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读了《糖醋西游》会误入歧途,也不幻想学生读了《童年》能懂得多少积极的意义,起步阶段,只要孩子有阅读兴趣、读得开心就好,没必要给阅读附加上许多额外的要求和任务。
笔者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还是道德教育的过程,阅读是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全向上的人格。“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作品阅读的育人作用是众所周知的。阅读可以让人学习思考,追求文明,提高素养,达到自省自励的目的,在学校营造读书氛围,开展阅读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也是着眼长远的教育,比通常的思想教育、政治说教有用、有效得多。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外阅读提到育人的高度,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育人作用,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引领学生正确感受阅读的意义
有人曾说过,“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文化构建和人格构建,这样的构建只能在与前人、与作品的‘对话中完成。”经典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指向心灵,引导生活,促进成长。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认知水平、加强思想教育、锻炼想象能力、丰富情感世界、强化语言应用。名篇美文,给人以自由潇洒、变化多端的美感;鸿篇巨制,让我们体验到思维的美好、感受的亲切;圣人警句,可以磨砺自己的思想;历代诗歌,带我们进入想象的天堂;名家经典,会让我们的心同时跳跃……经典作品并不完美,因为有时代的局限,但这就是文化。我们只有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地品味经典,才能达到培养人格,提高素养的目的。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陶冶下形成了非凡的精神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他们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艺术方面,都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和他们自小受文学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对青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通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养成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勤俭诚信为荣的美德。
二、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内容
本文一开始所举的案例,说明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门性的书籍来阅读,对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由于学生辨识能力较差,加上目前出版的阅读刊物良莠不齐,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那些能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好作品来阅读。
1.选择与学生的丰富生活密切联系的书籍。引导学生读与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他们会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不良的思想倾向或重要的活动时,笔者就会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或动员。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2.选择与学生的纯真心灵息息相关的书籍。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具有幻想性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
3.选择激起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力量的书籍。陶行知先生曾对儿童用书的标准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认为一本书的好坏要以它有没有引导人们去实践、去思考、去产生新的价值为主要标准。所以,给学生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去领会的书,更要有让学生读了愿意努力去实践和探索的书。一些小实验、小创造等,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愿望去试一试。当然,也可以推荐一些书让学生去思考,来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的社会。如《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一书,学生读了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护环境,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
三、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境界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敦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惟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六方面的阅读习惯:
一是读书为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
二是形成有意阅读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同一件事情,有意与无意去做,其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
三是专心致志的阅读习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惟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四是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
除此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的习惯。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各有优劣: 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浮浅;后者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
读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任何学校都要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阅读经典的好习惯,享受阅读的愉悦和幸福,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做到德才兼备,这是我们倡导阅读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