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橡树》的美感

2009-04-14赵春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音乐美致橡树

赵春红

摘要:《致橡树》热情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否定了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关键词:音乐美;画面美;爱情美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致橡树》一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本诗作者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总是忍不住鼻酸而热血沸腾,不需要什么模糊而抽象的言语,从容而凝练的字字句句,便如同清泉汩汩流入心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清晰明白而又意蕴深刻,对此诗所蕴含的美我们可以进行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

一、音乐美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诗歌,我们首先是读,接触的是那整齐的韵脚和鲜明的节奏。

1、押韵,是诗歌的主要特征。押韵使合乎韵律的相同的声音在诗歌中形成有规律的反复,给诗歌的声音组合创造一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有了韵,就能由音响的回环进而产生意义上的联想。既便于记忆,吟唱起来也琅琅上口。因此押韵就成了诗歌加强节奏感和音韵美的一种特效手段。

2、节奏鲜明。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大致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节奏的长短、快慢,是由诗歌的语言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精炼,含义隽永,悦耳动听。诗句之间韵律的协调和联系,可以造成整齐多变的节奏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是诗的音乐性特征中最主要的因素。所以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致橡树》这首诗1—3句与4-6句的语言节拍的排列一致,其中,第2句与第5句都是三顿,是相对应的,第3句与第6句都是四顿也相对应。7-8句与9—10句又是对应的,与前面的不同,这次,第7句与第9句相对,都是二顿,第8句与第10句相对,都是四顿。这样,整个诗在这种富有规律的节拍安排下显得规整而有节奏,读来抑扬有间,十分好听。

二、画面美

读罢《致橡树》,我们很自然地感觉到眼前有这样一幅画面:在广袤坚实的大地上,有一株刚劲挺拔、铜枝铁干的橡树,在它的近旁,长着一株硕花朵朵开放的木棉树。它们的枝叶在空中交织,它们仿佛在风中低语。从这首诗中,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图画美。

三、爱情美

我们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理解和感知作者的用意不在于展示两株树的风采,而是表达一种认识和思想——爱情观。作者通过木棉向橡树的表白,表达了一个女性对爱情的看法,诗中一系列的比喻说明爱情既不是攀附,也不是陪衬;既不是一味的索取,也不是简单的给予。那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人的平等关系。他们是伴侣,更是同志;他们相互依恋,又相互独立;他们同甘苦,共患难。这种爱有必须扎根于对祖国的爱之中。这就是舒婷借木棉橡树的表白表达出来的爱情观。

读了这一首诗以后,我们理解了作者对爱情的认识,这也许达到了诗的目的。但如果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作者写的仅仅是树吗?仅仅是爱情吗?……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探析。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需要这样处理呢?随着阅读的深入和阅历的丰富,其深邃的象征意蕴我们将探究的更加透彻。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应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作者运用了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从各方面突出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尾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清晰。

参考文献:

[1]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岩冰.女权主义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音乐美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节选)
致橡树
《致橡树》与埃及现代诗歌《古代骑士之梦》比较欣赏
挖掘唐诗“三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舒婷诗歌《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童话语言特色分析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