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队赛前心理训练探究
2009-04-08岳天翔
岳天翔
摘要: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揭示这些心理特点与获得优异成绩的内在关系,本文对于田径教练员训练及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特征、成因及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帮助运动员改善不良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 高校田径运动员 赛前心理状态 心理训练
1.前言
现代体育竞赛表明,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要消耗很多的体力能量,同时还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尤其是高校田径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常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稳定,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特征
2.1过度紧张状态。具体表现是情绪不稳定,常常是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被另一种情绪状态代替。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思维紊乱。
2.2战斗准备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赛前状态,它对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战斗准备状态的具体表现是: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反应敏锐,情绪稳定,有充分的信心去争取比赛的胜利。
2.3淡漠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体力下降,反应迟钝,没有信心去迎接比赛,有的甚至想放弃比赛。
2.4盲目自信状态。一般表现为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把准备活动看得无关紧要,注意力下降,思维单调。
3.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成因
3.1比赛动机。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又可实现的行为倾向,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一个运动员能否顺利进行比赛,运动动机起着激发作用,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运动员对名次有较高或很高的期望,有这种期望就产生了动机。这种动机具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好胜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如:运动员赛前分析了自己与对手的实力,认为双方实力相等,比赛场上会进行激烈竞争,强烈的好胜心成为他参加比赛的内部动力,又驱使他在比赛中奋斗拼搏;另一类是以好奇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如:由于平时成绩优异,运动员的心理处于胜利定势状态,为了尝试新的体验,便将目标订得超过自己以往的成绩,这是一种由好奇心理引起的赛前振奋状态。动机有时对比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不能正确处理比赛与需要的关系上。例如:运动员赛前渴望取得优异成绩,但又对双方的实力认识不足,因此对实现自我需要产生怀疑,削弱了自信心,造成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
3.2竞赛的激烈程度。竞赛的激烈程度是造成赛前心理应激的客观原因。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不能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制约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由于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训练水平大致相同,而且比赛组别较多,因此比赛较为激烈。赛前估计比赛激烈程度时,已知成绩、预测成绩和由此想象的比赛情况构成了运动员心理的应激源。正确的估计会起到良好的动员作用,有助于运动员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正确对待比赛中的各种困难。而错误的估计会出现信息加工失误,使运动员倾向于把自己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往坏处想,这种心理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注意力分散,自制力、果断性下降,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赛前对比赛激烈程度估计失误而引起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赛前过分激动状态,另一种是赛前淡漠状态。两种心理状态都会使运动员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最后导致比赛失利。
3.3社会对比赛的期望。评定运动员的社会价值因素是运动成绩,而比赛是实现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除了运动员的主观意识外,在大学生田径比赛中,社会对比赛的期望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所在学校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期望。一般来说,学校和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成绩期望越高,运动员的信心越足,比赛成绩就越好。但是期望中往往包含着过多的压力因素,这就可能使运动员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赛前心理过度紧张,比赛发挥失常。社会期望是激励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夺取好成绩的动力之一,但这种期望必须建立在运动员高度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认识水平上,并通过运动员转化为自身固有的意识。只有这样,产生的应激才能对比赛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4.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
4.1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指针对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其目的就是以运动员的心理准备为依据,消除平时训练身体负荷良好但因比赛时心理压力造成的差异。模拟训练常常比对运动员口头提醒更为有效。其训练方法为:战术模拟训练,抗干扰模拟训练,气候环境模拟训练,场地、观众、裁判的模拟训练等。教练员必须使用逐渐增加和变换压力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获得比赛所需的最佳状态。
4.2冥想训练法。冥想训练是指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一种深度的身体放松状态,对心理放松与克服运动员焦虑两方面都有效的一种方法。冥想训练包括三个阶段:身体放松、调节呼吸、集中注意。其方法是引导运动员进行呼吸冥想练习,以减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压抑感,因为有时运动员情绪低落,体力不佳,不是身体方面的原因,而是心理过度疲劳所致。
4.3心理诱导调节法。赛前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刺激物上,如读书和看报纸、听音乐,用音乐调节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现代田径心理训练比较流行的方法之一。如听圆舞曲、轻音乐、歌曲等,可以消除运动员的身心疲劳,缓解运动员紧张的心情,保持其获胜的自信心。调整心理的时间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而定,有时需做一些准备工作,让运动员有所预感,才进行正式的心理调整,有时要在运动员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4轻松协调法。准备活动对赛前的心理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轻松、协调有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活跃感。这样不但能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情感,而且会给对手增加心理压力。
4.5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注意力是指全神贯注于某一确定目标,不为其它事物或念头干扰而分散注意的能力。在训练中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4.5.1练习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集中能力,如:看钟表的走动,目光始终不离开秒针;晚上听表的走动声,默默记数,反复练习,就能不断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4.5.2训练比赛中我们不必考虑对手如何,只需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技术上;立即放弃对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注意,迅速排除干扰,注意力集中在下一轮次或下一个动作的技术思维上。
4.6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快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并与放松性练习配合进行。这种心理训练方法比较复杂,要求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7自律训练。自律训练是指在医生控制下进行自我诱导催眠的方法。其原理是:反复进行具有生理学意义的练习,引导自身某些生理状态转换,出现与催眠暗示进入安静状态完全相同的结果。自律训练开始时,首先用意念对随意肌进行控制,继而通过自我暗示,按一定顺序控制循环心脏、呼吸等器官系统。也就是说,首先放松紧张的肌肉,然后控制自律神经系统,使精神进入安静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大脑最容易接受暗示。研究证明,系统的自律训练不仅可以自我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解除紧张状态增强意志,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造人的性格。
参考文献:
[1]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运用[M].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1992.
[2]祝蓓里.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J].心理科学,1994,(6).
[3]王保成.田径运动员比赛能力培养[J].田径,2002,(1).